•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家庭功能與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的關(guān)系: 親子依戀的中介作用

      2020-03-07 05:30賴燕群楊琪牛更楓黃寶珍王瑞樂
      心理技術(shù)與應(yīng)用 2020年3期
      關(guān)鍵詞:家庭功能青少年

      賴燕群 楊琪 牛更楓 黃寶珍 王瑞樂

      摘?要?為了探討家庭功能與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的關(guān)系,以及親子依戀在其間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家庭功能量表、親子依戀量表、欺負和受欺負量表對452名青少年進行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1)家庭功能與親子依戀呈顯著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與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呈顯著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親子依戀與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呈顯著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2)家庭功能通過親子依戀間接影響欺負和受欺負。該結(jié)果表明,親子依戀在家庭功能與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的關(guān)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關(guān)鍵詞?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依戀;欺負;受欺負

      分類號?B844.2

      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0.03.005

      1?問題提出

      近年來,青少年欺負、受欺負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全球關(guān)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國外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28%~33%的青少年群體卷入到各種各樣的欺負和受欺負行為中,其中13~15歲的青少年卷入到欺負和受欺負行為中的比率最高(Craig?et?al.,?2009;?Skrzypiec,?Askell-Williams,?Slee,?&?Lawson,?2018)。國內(nèi)調(diào)查結(jié)果也顯示,有超過七成的中小學生遭受過校園欺負,超過五成學生施加過欺負(胡學亮,2018)??梢姡圬摵褪芷圬摤F(xiàn)象嚴重且持續(xù)存在。

      欺負和受欺負會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Calvete,

      Fernández-González,?González-Cabrera,??&?Gámez-Guadix,?2018;?Troop-Gordon,?2017)。欺負者在認知、行為以及情緒等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具體而言,在認知方面,贊同與支持欺負,未認識到欺負會對受欺負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在行為方面,通常以攻擊方式處理問題;在情緒方面,對外界輕微刺激反應(yīng)極其強烈,易暴躁,焦慮水平高(吳思鏑,羅學榮,2017)。而受欺負者容易產(chǎn)生自卑、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或者出現(xiàn)頭暈、失眠以及噩夢等軀體不適,更嚴重者出現(xiàn)交流恐懼癥,注意力無法集中,上課效率低(吳思鏑,羅學榮,2017)。鑒于此,探究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的形成機制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個體特征(如人格特質(zhì)、自我意識發(fā)展、歸因)(韓仁生,王倩,2010;胡芳芳,桑青松,2011;張文新,谷傳華,鞠玉翠,2001)、家庭環(huán)境(家庭功能、父母沖突)(常若松,馬錦飛,田峰溶,2015;鄧林園,王凌霄,徐潔,黎堅,2018)以及學校環(huán)境(謝家樹,梅里,2018)等均是導(dǎo)致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環(huán)境是與青少年生活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其對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和社會適應(yīng)性的影響一直受到研究者關(guān)注,鑒于此,本研究將著重探討家庭功能對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的作用機制。

      家庭功能是家庭研究領(lǐng)域關(guān)注的核心變量之一,它是衡量家庭成員間情感聯(lián)系以及應(yīng)對突發(fā)事件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鄧林園,方曉義,伍明明,張錦濤,劉勤學,2013)。家庭功能模式理論和家庭過程模式理論均指出,家庭功能是家庭成員適應(yīng)社會的重要影響因素(Miller,?Ryan,?Keitner,?Bishop,?&?Epstein,?2010;?Skinner,?Steinhauer,?&?Sitarenios,?2010)。就問題行為而言,家庭功能與吸煙、欺負、網(wǎng)絡(luò)成癮均呈顯著的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常若松,?馬錦飛,?田峰溶,?2015;鄧林園等,2013;方曉義,徐潔,孫莉,張錦濤,2004;方曉義,鄭宇,林丹華,2001;徐潔,方曉義,張錦濤,林丹華,孫莉,2008)。在青少年群體中更是如此,如Shek(2002)用家庭功能評價量表探究家庭功能與青少年問題行為的關(guān)系,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家庭功能與青少年問題行為(違規(guī)違紀、犯罪、欺負和受欺負)存在顯著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國內(nèi)的研究者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結(jié)果,如鄧林園等(2013)以北京、重慶和石家莊三所中學初一至初三的學生為被試,全面考察家庭功能與初中生網(wǎng)絡(luò)成癮的關(guān)系,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家庭功能與青少年的網(wǎng)絡(luò)成癮呈顯著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據(jù)此,本研究提出假設(shè)1:家庭功能與欺負和受欺負具有顯著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即家庭功能越好,青少年卷入到欺負和受欺負行為的可能性越低。

      同時,親子依戀也是影響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的重要家庭環(huán)境因素。親子依戀指個體與撫養(yǎng)者之間的社會性聯(lián)結(jié),是個體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志,包括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回避型、反抗型)(Bowlby,?1982)。依戀理論認為,個體與撫養(yǎng)者的相處模式影響個體對自己、撫養(yǎng)者以及個體與撫養(yǎng)者間關(guān)系的認知,稱為“認知加工模式”(Shaver?&?Mikulincer,?2002)。該模式會無意識影響個體的行為,具體而言,安全型依戀個體會形成積極認知加工模式,促使個體做出更多親社會行為,反之,不安全型依戀個體可能會出現(xiàn)消極認知加工模式,進而使個體卷入到欺負或受欺負行為甚至是反社會行為中(陳健芷,劉昭陽,劉勇,2013;Shaver?&?Mikulincer,?2002)。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也揭示,親子依戀對欺負、受欺負具有負向預(yù)測作用(Oldfield,?Humphrey,?&?Hebron,?2016)。因此,本研究假設(shè)2:親子依戀能負向預(yù)測欺負和受欺負行為,即親子依戀質(zhì)量越好,個體發(fā)生欺負和受欺負行為的可能性越低。

      通過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探討家庭對欺負和受欺負的影響主要關(guān)注兩個方面:一方面探討宏觀層面的家庭功能對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的影響,另一方面關(guān)注家庭子系統(tǒng)(親子依戀)對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的影響。諸多研究一致表明,家庭功能和親子依戀均能顯著負向預(yù)測欺負和受欺負。但是,關(guān)于兩者是如何作用于欺負和受欺負,尚未有研究者進行探究。因此,本研究將進一步探討家庭功能和家庭子系統(tǒng)(親子依戀)如何共同作用于欺負和受欺負。

      過程—個人—情境—時間模型(the?Process-Person?-Context-Time?Model,PPCT)認為,個體所處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可依據(jù)個體接觸的緊密程度分為遠端環(huán)境和近端環(huán)境,同時,將宏觀系統(tǒng)(家庭環(huán)境、家庭功能)歸于遠端環(huán)境,將家庭子系統(tǒng)(親子依戀)歸于近端環(huán)境(Bronfenbrenner?&?Ceci,?1994)。該模型還指出,近端環(huán)境在遠端環(huán)境與個體行為模式之間起中介作用,即遠端環(huán)境往往通過近端環(huán)境作用于個體的行為(Bronfenbrenner?&?Ceci,?1994;?Parke?&?Buriel,?2006)。此外,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理論贊同PPCT模型,認為個體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對個體的行為模式產(chǎn)生影響,且宏觀環(huán)境通過家庭子系統(tǒng)對個體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Magnusson?&?Stattin,?1998)。因此,本研究假設(shè)3:親子依戀在家庭功能與欺負和受欺負之間起中介作用。

      綜上可知,家庭的不同亞環(huán)境系統(tǒng)均對欺負和受欺負產(chǎn)生影響,因此本研究拋棄研究單個家庭亞環(huán)境系統(tǒng)作用的模式,將結(jié)合不同理論(家庭功能模式理論、?家庭過程模式理論、親子依戀理論、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理論以及PPCT模型)探究家庭不同層面對欺負和受欺負的作用。鑒于此,本研究提出欺負和受欺負的家庭影響模型,即家庭功能負向預(yù)測欺負和受欺負,親子依戀在其關(guān)系中起中介作用。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研究采用整群抽樣方法,從福建省某中學抽取502名初中學生參與調(diào)查,整理后得有效問卷452份,問卷有效率為90%,其中男生240名,被試年齡13~16歲,平均年齡13.95±0.73歲。

      2.2?研究工具

      2.2.1?家庭功能量表(FACESII-CV)

      采用由費立鵬等人修訂Olson等人編制的家庭親密度和適應(yīng)性量表(FACESII-CV)(汪向東,王西林,馬弘,1999)。該量表共30個項目,分為親密度(家庭成員親密相處、互相交流的程度,是家庭的核心功能,即感情交流功能)與適應(yīng)性(應(yīng)對家庭突發(fā)事件和困難問題的能力,即解決問題功能)兩個維度,采用5點計分(1“不是”,5“總是”),?分數(shù)越高表示家庭功能越好。本研究中親密度的Cronbachs?α值為0.82,適應(yīng)性的Cronbachs?α值為0.79,總量表的Cronbachs?α值為0.86。

      2.2.2?親子依戀量表

      采用王樹青和宋尚桂(2012)修訂的父母與同伴依戀問卷中的父母依戀分問卷。每個分問卷均包括10個項目,分為溝通(個體自覺與依戀對象言語溝通的程度和品質(zhì))、信任(個體自覺被依戀對象了解、尊重以及彼此相互信任的程度)和疏離(親子之間存在情感沖突、互相不能理解)三個因子,采用5點計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量表總分等于溝通因子總分加信任因子總分減去疏離因子總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親子依戀水平越高。本研究中溝通維度的Cronbachs?α值為0.81,信任維度的Cronbachs?α值為0.78,疏離維度的Cronbachs?α為0.80以及總量表的Cronbachs?α值為0.75。這表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內(nèi)部一致性。

      2.2.3?欺負和受欺負量表

      采用張文新和武建芬(1999)修訂的青少年欺負與受欺負的兩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包括三個因子(直接言語欺負/受欺負、直接身體欺負/受欺負、關(guān)系欺負/受欺負),采用5點計分法,1代表“本學期未發(fā)生過”,2代表“只發(fā)生過一兩次”,3代表“一個月兩三次”,4代表“大約一周一次”,5代表“一周好幾次”,總分越高,表示欺負或受欺負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欺負與受欺負兩個分量表的Cronbachs?α值分別為0.81、0.77,總量表的Cronbachs?α為0.87。

      2.3?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20.0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管理和處理。數(shù)據(jù)處理思路包括2個步驟:(1)對主要變量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和相關(guān)分析;(2)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進行親子依戀在家庭功能與欺負和受欺負之間的中介作用的檢驗,通過抽取5000個Bootstrap樣本估計中介效應(yīng)的95%置信區(qū)間的結(jié)果。

      3?結(jié)果

      3.1?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均來自于青少年的自陳報告,可能會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首先從程序方面進行控制:(1)選用較為成熟的測量工具;(2)數(shù)據(jù)收集過程中強調(diào)保密以及調(diào)查結(jié)果僅限于學術(shù)研究。其次從統(tǒng)計方面進行控制,使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法檢驗程序控制的效果,將家庭功能、親子依戀和欺負和受欺負所有項目一起進行未旋轉(zhuǎn)探索性因素分析,設(shè)定公因子數(shù)為1,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第一個因子的解釋率為18.3%,小于40%,說明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周浩,龍立榮,2004)。

      3.2?家庭功能、親子依戀、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的相關(guān)分析

      控制性別、年級以及年齡變量后,將家庭功能、親子依戀、受欺負以及欺負的平均分進行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表明:家庭功能、親子依戀、受欺負以及欺負這四個變量中,兩兩相關(guān)。其中家庭功能與親子依戀呈顯著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而與欺負和受欺負呈顯著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親子依戀與欺負和受欺負呈顯著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詳細結(jié)果見表1。

      3.3?家庭功能與欺負和受欺負的關(guān)系:中介效應(yīng)檢驗

      對親子依戀在家庭功能與欺負和受欺負之間的中介效應(yīng)的回歸分析(見表2)表明,控制性別、年級和年齡變量后,家庭功能顯著負向預(yù)測欺負與受欺負和正向預(yù)測親子依戀。但當親子依戀和家庭功能同時進行回歸分析時,僅有親子依戀對欺負和受欺負有顯著負向預(yù)測作用。而家庭功能對欺負和受欺負的直接預(yù)測作用絕對值分別是從0.13降到0.02、0.10降到0.01,且先前顯著的直接作用變得不顯著,該結(jié)果表明,親子依戀在家庭功能與欺負和受欺負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為了進一步驗證,通過抽取5000個樣本估計中介效應(yīng)的95%置信區(qū)間,如表3的數(shù)據(jù)顯示,親子依戀對欺負和受欺負所產(chǎn)生的間接效應(yīng)的Bootstrap?95%置信區(qū)間分別是[-0.17,?-0.06]、[-0.18,?-0.05],其上、下限均不包含0值,表明親子依戀在家庭功能與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關(guān)系中存在顯著的中介效應(yīng)。同時,家庭功能對欺負和受欺負的直接效應(yīng)的Bootstrap?95%置信區(qū)間分別是[-0.13,?0.10]、?[-0.11,?0.13],其上下值包含0值,這說明,親子依戀在家庭功能與欺負和受欺負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

      4?討論

      欺負和受欺負對個體的心理適應(yīng)、身心健康和幸福感均有重要影響,且相關(guān)數(shù)據(jù)表明家庭功能和親子依戀均對欺負和受欺負等不良行為有重要的影響

      (常若松,馬錦飛,田峰溶,?2015;?鄧林園等,2018)。但鮮有研究探討家庭功能對欺負和受欺負的影響機制,因此,本研究將基于家庭功能模式理論、家庭過程模式理論、親子依戀理論、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理論以及PPCT模型等理論來探究家庭功能對欺負和受欺負的作用機制。該發(fā)現(xiàn)可為欺負和受欺負的干預(yù)提供理論依據(jù)。

      4.1?家庭功能、親子依戀與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的關(guān)系

      本研發(fā)現(xiàn),家庭功能與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呈顯著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這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一致(常若松等,2015),?說明家庭成員間的情感交流、互相接納與認同有助于緩沖青少年的不良行為。同時,家庭成員可以通過傳授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及抑制沖動行為的策略降低個體以攻擊行為解決問題的機會或者減少卷入到欺負和受欺負行為中的可能性。

      此外,該結(jié)果也支持

      了家庭功能模式理論和家庭過程模式理論(Beavers?&?Hampso,?2000;?Miller?et?al.,?2010;?Skinner,?Steinhauer,?&

      Sitarenios,?2010)。?青春期是個體生理發(fā)展加速期以及身心發(fā)展不平衡期,青少年會面臨一系列心理適應(yīng)性問題,同時伴隨情緒兩極化。因此,家庭要提供給青少年情感交流或者情感宣泄機會,還要給予人際關(guān)系交往策略的指導(dǎo),從而避免其卷入到欺負和受欺負行為中。

      親子依戀理論認為,安全型依戀個體更易形成積極的認知加工模式,而不安全型依戀個體更易形成消極的認知加工模式(Mikulincer?&?Shaver,?2015)。具體而言,安全型依戀個體通常對自我、他人以及事件的認知更為積極,不安全型依戀個體通常對自我、他人以及事件做出更為消極的解釋(Mikulincer?&?Shaver,?2015)。本研究結(jié)果驗證了該觀點,即親子依戀與欺負和受欺負呈顯著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產(chǎn)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兩方面:從認知角度分析,安全型依戀個體與父母擁有良好的互動,對自我和他人做出積極的解釋與預(yù)期,對事件的認知也更為積極;從情感角度分析,安全型依戀個體與父母關(guān)系更加親密,能感受到更多的溫暖,進而擁有更多積極情緒。父母與孩子的依戀方式影響孩子認知與情緒,因此依據(jù)Bowlby依戀發(fā)展觀,從嬰幼兒時期開始,父母要培養(yǎng)孩子安全型依戀模式,促使其隨后不良的認知、情緒以及行為的減少。

      4.2?親子依戀在家庭功能與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中的中介作用

      從中介模型分析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家庭功能對親子依戀具有顯著的正向預(yù)測作用,而親子依戀對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具有顯著的負向預(yù)測作用,即家庭功能通過親子依戀的中介作用來預(yù)測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親子依戀在家庭功能影響欺負和受欺負的關(guān)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功能通過親子依戀進而間接影響青少年欺負與受欺負,這一結(jié)果契合個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理論和PPCT模型觀點,即遠端環(huán)境要通過近端環(huán)境作用于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Neblett?&?Cortina,?2006)。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欺負和受欺負具有人際交往特征屬性,該屬性與親子依戀特征屬性的關(guān)系更為密切。具體而言,家庭功能是衡量家庭整體運行質(zhì)量的綜合變量,包括家庭構(gòu)建親子關(guān)系以及及時應(yīng)對困難中所體現(xiàn)的家庭運行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家庭作用上。而親子依戀指撫養(yǎng)者與個體之間情感聯(lián)結(jié)關(guān)系,包括親子溝通、信任和疏遠,主要體現(xiàn)在關(guān)系質(zhì)量上(Williams?&?Kelly,?2005)。這暗示親子依戀與欺負和受欺負的特征屬性更為貼近。且有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影響青少年的社會適應(yīng)性和問題行為的因素是情感溝通、親子關(guān)系與社會支持,即青少年在面對困難時家庭為他們提供情緒宣泄的場所、家庭其他成員為其提供支持與幫助(鄒泓,李曉巍,張文娟,2010)。這種情感溝通、親子關(guān)系與社會支持的外在表現(xiàn)就是親子依戀。因此,不良家庭功能可能通過不安全的親子依戀(低溝通、低信任、高疏遠)導(dǎo)致青少年更頻繁卷入到欺負和受欺負行為中。

      4.3?研究啟示

      本研究結(jié)果對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行為干預(yù)方面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首先,提高家庭功能水平,進而幫助青少年形成安全型親子依戀和降低欺負和受欺負發(fā)生的可能性。提高家庭親密度和適應(yīng)性程度,即父母與孩子要多進行情感交流,在情感交流過程中或者在處理難題過程中父母要教授孩子關(guān)于解決問題和人際交往策略。其次,提高親子依戀質(zhì)量,降低青少年卷入到欺負和受欺負行為中。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親子依戀對欺負和受欺負的影響更為直接。因此,在干預(yù)欺負和受欺負時要考慮改善近端環(huán)境,培養(yǎng)青少年的安全型親子依戀。

      4.4?本研究局限

      本研究雖然為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的干預(yù)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其一,本研究采用橫斷研究,并未很好地說明家庭功能與欺負和受欺負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因此,未來研究者可采取縱向研究或者交叉滯后設(shè)計探索家庭功能對欺負和受欺負的影響機制;其二,本研究選取的樣本量太少且只選取初一和初二學生,導(dǎo)致該結(jié)果的生態(tài)效度不高,即推廣性較差,因此,未來研究需要擴大樣本量提高該結(jié)果的生態(tài)效度。

      5?結(jié)論

      (1)家庭功能和親子依戀與青少年欺負和受欺負呈顯著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即不安全型依戀的青少年及其家庭功能水平越低,則卷入到欺負和受欺負的可能性越大。

      (2)家庭功能通過親子依戀間接影響青少年的欺負和受欺負,即親子依戀在家庭功能與欺負和受欺負之間起中介作用。

      參考文獻

      常若松,?馬錦飛,?田峰溶?(2015).?家庭功能對小學生欺負行為的影響研究.?教育科學,?31(5),?29-33.

      陳健芷,?劉昭陽,?劉勇?(2013).?初中生受欺負現(xiàn)狀及其與親子依戀和同伴關(guān)系的關(guān)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1(5),?795-799.

      鄧林園,?方曉義,?伍明明,?張錦濤,?劉勤學?(2013).?家庭環(huán)境、親子依戀與青少年網(wǎng)絡(luò)成癮.?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9(3),?305-311.

      鄧林園,?王凌霄,?徐潔,?黎堅?(2018).?初中生感知的父母沖突、親子沖突與其欺負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6(1),?118-122+128.

      方曉義,?徐潔,?孫莉,?張錦濤?(2004).?家庭功能:?理論、影響因素及其與青少年社會適應(yīng)的關(guān)系.?心理科學進展,?12(4),?544-553.

      方曉義,?鄭宇,?林丹華?(2001).?家庭諸因素與初中生吸煙行為的關(guān)系.?心理學報,?33(3),?244-250.

      韓仁生,?王倩?(2010).?中小學生欺負者歸因特點的研究.?心理科學,?33(1),?226-228.

      胡芳芳,?桑青松?(2011).?3-5歲流動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與家庭功能的關(guān)系.?學前教育研究,?199(7),?42-48.

      胡學亮?(2018).?中小學校園欺凌高發(fā)原因與對策分析.?中國教育學刊,?1(1),?31-37.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1999).?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

      王樹青,?宋尚桂?(2012).?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親子依戀、因果取向之間的關(guān)系.?心理與行為研究,?10(1),?32-37.

      吳思鏑,?羅學榮?(2017).?青少年欺負行為研究進展.?國際精神病學雜志,?44(1),?20-22.

      謝家樹,?梅里?(2018).?中學生感知的校園氛圍與欺負受害的關(guān)系:?學生卷入度的中介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6(1),?113-117

      徐潔,?方曉義,?張錦濤,?林丹華,?孫莉?(2008).?家庭功能對青少年情緒問題的作用機制.?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4(2),?79-85.

      張文新,?谷傳華,?鞠玉翠?(2001).?兒童欺負問題與人格關(guān)系的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9(3),?215-220.

      張文新,?武建芬?(1999).?Olweus兒童欺負問卷中文版的修訂.?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5(2),?8-12.

      周浩,?龍立榮?(2004).?共同方法偏差的統(tǒng)計檢驗與控制方法.?心理科學進展,?12(6),?942-942.

      鄒泓,?李曉巍,?張文娟?(2010).?青少年家庭人際關(guān)系的特點及其對社會適應(yīng)的作用機制.?心理科學,?33(5),?1136-1141.

      Beavers,?W.?R.,?&?Hampson,?R.?(2000).?The?Beavers?Systems?Model?of?Family?Functioning.??Journal?of?Family?Therapy,?22(2),?128-143.

      Bowlby,?J.?(1982).?Attachment?and?loss:?retrospect?and?prospect.?American?journal?of?Orthopsychiatry,?52(4),?664.

      Bronfenbrenner,?U.,?&?Ceci,?S.?J.?(1994).?Nature-nurture?reconceptualized?in?developmental?perspective:?A?bioecological?model.?Psychological?review,?101(4),?568-586.

      Calvete,?E.,?Fernández-González,?L.,?González-Cabrera,?J.?M.,?&?Gámez-Guadix,?M.?(2018).?Continued?bullying?victimization?in?adolescents:?Maladaptive?schemas?as?a?mediational?mechanism.?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47(3),?650-660.

      Craig,?W.,?Harel-Fisch,?Y.,?Fogel-Grinvald,?H.,?Dostaler,?S.,?Hetland,?J.,?Simons-Morton,?B.,?&?Pickett,?W.?(2009).?A?cross-national?profile?of?bullying?and?victimization?among?adolescents?in?40?countr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public?health,?54(2),?216-224.

      Magnusson,?D.,?&?Stattin,?H.?(1998).?Person-context?interaction?theories.?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Theoretical?models?of?human?development?(pp.?685?-?759).?New?York:?Wiley.

      Mikulincer,?M.,?&?Shaver,?P.?R.?(2015).?An?attachment?perspective?on?prosocial?attitudes?and?behavior.??The?Oxford?handbook?of?prosocial?behavior?(pp.?209-230).?New?York,?NY:?Oxford?University?Press.

      Miller,?I.?W.,?Ryan,?C.?E.,?Keitner,?G.?I.,?Bishop,?D.?S.,?&?Epstein,?N.?B.?(2010).?The?McMaster?Approach?to?Families:?Theory,?assessment,?treatment?and?research.?Journal?of?Family?Therapy,?22(2),?168-189.

      Neblett,?N.?G.,?&?Cortina,?K.?S.?(2006).?Adolescents?thoughts?about?parents?jobs?and?their?importance?for?adolescents?future?orientation.?Journal?of?Adolescence,?29(5),?795-811.

      Oldfield,?J.,?Humphrey,?N.,?&?Hebron,?J.?(2016).?The?role?of?parental?and?peer?attachment?relationships?and?school?connectedness?in?predicting?adolescent?mental?health?outcomes.?Child?&?Adolescent?Mental?Health,?21(1),?3-15.

      Park,?S.?K.,?Kim,?J.?Y.,?&?Cho,?C.?B.?(2008).?Prevalence?of?Internet?addiction?and?correlations?with?family?factors?among?South?Korean?adolescents.?Adolescence,?172(43),?895-907.

      Parke,?R.?D.,?&?Buriel,?R.?(2006).?Socialization?in?the?Family:?Ethnic?and?Ecological?Perspectives:?John?Wiley?&?Sons,?Inc.

      Shaver,?P.?R.,?&?Mikulincer,?M.?(2002).?Attachment-related?psychodynamics.?Attachment?&?Human?Development,?4(2),?133-161.

      Shek,?D.?T.?L.?(2002).?Assessment?of?family?functioning?in?chinese?adolescents:?The?Chinese?family?assessment?instruent.?International?Perspectives?on?Child?&?Adolescent?Mental?Health,?2(2),?297-316.

      Skinner,?H.,?Steinhauer,?P.,?&?Sitarenios,?G.?(2010).?Family?Assessment?Measure?(FAM)?and?Process?Model?of?Family?Functioning.?Journal?of?Family?Therapy,?22(2),?190-210.

      Skrzypiec,?G.,?Askell-Williams,?H.,?Slee,?P.?T.,?&?Lawson,?M.?J.?(2018).?Involvement?in?bullying?during?high?school:?A?survival?analysis?approach.?Violence?and?victims,?33(3),?563-582.

      Troop-Gordon,?W.?(2017).?Peer?victimization?in?adolescence:?The?nature,?progression,?and?consequences?of?being?bullied?within?a?developmental?context.?Journal?of?Adolescence,?55,?116-128.

      Williams,?S.?K.,?&?Kelly,?F.?D.?(2005).?Relationships?among?involvement,?attachment,?and?behavioral?problems?in?adolescence:?Examining?fathers?influence.?The?Journal?of?Early?Adolescence,?25(2),?168-196.

      The?Relationships?Between?Family?Functioning?and?Bullying,

      and?Victimization?among?Adolescents:

      The?Mediating?Role?of?Parentchild?Attachment

      LAI?Yanqun1;?YANG?Qi2;?NIU?Gengfeng3;?HUANG?Baozhen4;?WANG?Ruile5

      (1?School?of?Psychology,?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2?Department?of?Philosophy,?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3?School?of?Psychology,?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4?School?of?Education?and?Art,?Ningde?Normal?University,?Ningde?352100,?China)

      (5?Department?of?General?Education,?Tan?Kah?Kee?College?of?Xiamen?University,?Zhangzhou??363105,?China)

      Abstract

      To?probe?into?the?relationship?between?family?function?and?bullying?and?victimization?of?adolescents,?and?the?mediating?effect?of?parentchild?attachment?between?them,?452?junior?high?school?adolescents?were?assessed?with?the?Family?Cohesion?and?Adaptability?of?ScaleChinese?Version,?Inventory?of?Parent?Attachment,?the?Olweus?Bully?and?Victimization?Questionnaire.?The?results?showed?that:?(1)?Family?functioning?was?positively?correlated?with?parentchild?attachment,?and?negatively?correlated?with?bullying?and?victimization?respectively;?parentchild?attachment?was?negatively?correlated?with?bullying?and?victimization?respectively.?(2)?Family?function?could?influence?indirectly?bullying?and?victimization?through?parentchild?attachment,?which?showed?that?parentchild?attachment?mediated?the?effect?of?Family?functioning?on?adolescents?bullying,?and?victimization.

      Key?words:?adolescents;?family?functioning;?parent-child;?bullying;?victimization

      猜你喜歡
      家庭功能青少年
      青少年發(fā)明家
      精神分裂癥超高危人群的家庭功能特點及與自尊水平的關(guān)系
      醫(y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家庭功能相關(guān)分析
      家庭功能對青少年的外化問題行為的影響機制分析
      初中生心理健康與其家庭功能的相關(guān)研究
      大學生家庭功能、心理彈性與自我分化的關(guān)系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關(guān)愛青少年的“三個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與30 名失足青少年
      开远市| 蒙阴县| 澄城县| 九江市| 东光县| 株洲市| 丘北县| 调兵山市| 桂平市| 屯昌县| 宁夏| 宿松县| 灯塔市| 石河子市| 定兴县| 哈巴河县| 太仓市| 黄大仙区| 沅陵县| 梨树县| 高阳县| 白河县| 延吉市| 岳阳县| 白河县| 涡阳县| 漳浦县| 建德市| 永兴县| 平定县| 杭锦后旗| 吉安市| 建平县| 霸州市| 射洪县| 镇安县| 田东县| 肇庆市| 金沙县| 黄浦区| 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