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召玉
詞語教學是為閱讀和寫作奠定基礎,為兒童獨立閱讀排除障礙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也是小學第一學段教學的重點。筆者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多年,在實踐中就如何在日常教學中激活詞語,提高詞語教學實效進行了研究,掌握了一定的教學策略。
一、品味詞語的內(nèi)在意蘊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是詞語教學的重要原則。詞語的學習絕不能孤立進行,需要教師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帶領學生在多種鏈接中理解、鑒賞、運用。
1. 展開想象,讓詞語的內(nèi)涵更豐富。語言是符號系統(tǒng),但教師可以通過激發(fā)學生想象,化枯燥的符號為鮮活的畫面。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對于黃包車夫的外貌描寫,作者用了“飽經(jīng)風霜”一詞,對學生而言相對抽象,且有一定難度。如果僅停留在讓學生查字典、背解釋的層面,學生的理解無疑將是膚淺的。這時,教師可以在讓學生在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的基礎上進行想象:
“一個靠拉黃包車賺錢的人,起早貪黑,刮風、下雨、烈日當頭照,都得拉車。那他的外貌會是怎樣的?”
于是,學生會聯(lián)想到車夫皮膚黝黑,臉上布滿了溝壑般的皺紋,一臉愁容,對“飽經(jīng)風霜”的理解就具有了畫面感、層次感、立體感,詞語的內(nèi)涵也就更豐富。
在想象的空間里,詞語有了鮮活的生命,織成了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不僅讓詞語教學有“形”,更在潛移默化中根植于學生的內(nèi)心,最終形成姹紫嫣紅的精神花園。
2. 結(jié)合語境,讓詞語的內(nèi)涵更直觀。在詞語教學時,教師還應善于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含義,通過整體閱讀詞語前后的句子來理解、概括詞語的含義,彰顯詞語理解的過程,讓詞語學習更立體、更形象。以《將相和》一課中的“負荊請罪”一詞為例,如果單從字面意思解釋的話,小學生可能很難理解。這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上下文的方式,思考這個詞語的含義。當學生讀到課文中廉頗“脫下戰(zhàn)袍,背上綁著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這句話的時候,就很容易理解“負荊請罪”這個詞語的意思了,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
在日常的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教師應善于使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詞語的意思,加深學生對詞語的認識和理解。
3. 鏈接生活,讓詞語的內(nèi)涵更深入。葉圣陶先生強調(diào),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已有生活和學習經(jīng)驗來學習課文。在詞語教學中,教師若引導學生鏈接生活,可助其構(gòu)建原有認知和新知的聯(lián)系,理解課文情境,體味詞語意蘊,促進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深層感悟,而不是浮在表面。如:《海底世界》一文中,作者對海底世界的動物聲音進行了描寫。當學生沉浸于海底各種各樣聲音的時候,我抓住“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只是我們不用水中聽音器聽不到而已。然后拎出“竊竊私語”這一詞語,引導學生思考:
“同學們,誰知道什么是‘竊竊私語?在生活中,你們通常和誰、在什么情況下竊竊私語?”
學生就很容易將“竊竊私語”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也就理解了看上去寧靜的海底,其實有著各種各樣的聲音。
一篇文章中,很多詞語背后都可能蘊含著豐厚的情感、深刻的內(nèi)涵,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鏈接生活,引導再現(xiàn)并喚醒它們,讓它們變得形象可感、鮮活生動,讓學生在詞語的學習中經(jīng)歷理解、感悟、運用等實踐形式,更深入地理解詞語的內(nèi)在意蘊,從而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
二、體悟詞語的情感色彩
在詞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語境對比,體悟詞語內(nèi)在的情感色彩,讓學生對詞語品悟更加敏銳化。
1. 據(jù)詞歸類,辨析詞語的情感色彩。詞語不是冷漠蒼白的,而是有溫度和色彩的。尤其是描寫人物的文章中,作者往往會用不同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情感色彩。這時,若通過歸類對比進行詞語教學,將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學完《狼牙山五壯士》一文,可讓學生分別找出描寫五壯士和日寇的詞語,然后歸類出示。
五壯士:全神貫注、斬釘截鐵、熱血沸騰、居高臨下、昂首挺胸、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日寇:大舉進犯、墜落山澗、粉身碎骨、橫七豎八、嘰里呱啦、紛紛滾落
兩組詞語放在一起,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突,再讓學生朗讀并相互交流感受,學生感受到兩組詞所呈現(xiàn)出來的強烈的情感色彩,感受五壯士的英雄氣概以及日寇的狼狽,體會作者鮮明的立場和愛憎,也對接下去深入了解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為學生準確運用詞語奠定了情感基礎。
2. 換詞理解,激活語境的情感色彩。詞語的教學不應止步于理解,更要引導學生在理解中品悟、體會、辨析。例如:“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一句的“拎”字,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先從句子中提出“拎”字,再用其他詞語替換,然后自主體悟不同詞語在程度表達上的不同,最后教師總結(jié)并給出詞語的本義。在換詞訓練時,學生把“拎”換成“拿”,然后通過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拎”只是輕輕一拿,動作隨意。在換詞理解中,更精準地理解了“拎”的特別含義,知道有些詞既有近義的特點,更有程度深淺之分。這種學習和推敲揣摩的過程,不僅使學生品味了詞語之間的微小差別,體會了詞語所含的情感色彩,更培養(yǎng)了學生行文時要咬文嚼字、恰當用詞的意識。
3. 因詞擇法,品味詞語的情感色彩。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遇到一些陌生或有韻味的詞語,而遇到不認識的詞語就借助工具書或詢問他人,既影響閱讀興趣,又不現(xiàn)實。教師可以將一些簡單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教給學生,引導他們掌握一些常用的解詞方法,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以“綠油油”一詞為例,學生都知道“綠油油”說明顏色綠。那么,“綠油油”除了綠的含義外,還有別的含義嗎?教學時,通過出示“油”的解釋,讓學生選擇。因為這是描寫葉子的詞,學生很容易就猜到,這里“油”是色澤光潤的意思,從而理解了“綠油油”除了指葉子綠,還寫出了它的光澤感。如此便清楚地理解了“綠油油”的意思。同時,在釋義選擇中,學生對文本中“綠油油”一詞所表達的情感色彩,也就有了更深的認識。
三、內(nèi)化詞語的表達功能
學生會運用和表達是詞語教學的終極指向。只有關注表達,活化運用,詞語才能鮮活起來,豐滿起來,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1. 依托練習,關注詞語的表達語境。練習是鞏固學生所學的最好方式之一。設計詞語訓練時,教師要注意豐富訓練形式,將詞語放置到特定訓練語境之中,學生獲得的訓練體驗才會更真切。如學習閱讀《蕭伯納和小女孩》一文,可以進行這樣的設計——
① 他 暗想 :當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相識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時,一定會驚喜萬分。
② 蕭伯納愣住了,他馬上 意識 到自己剛才太自以為是了,一時不知說什么才好。
③ 事后,蕭伯納深有 感觸 地說:“一個人不論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驕傲,要永遠謙虛,這就是那位小姑娘給我的啟迪?!?/p>
這樣的設計,通過詞語填充帶動閱讀,從而積累詞語、理解文本,使得詞語教學和語文教育融為了一體。
2. 借助情景,提升詞語的表達功能。說是寫的基礎。在課文學習中,可以在詞語學習后,借助一定的情景,采用說一說或演一演的形式讓學生來鞏固理解,或者要學生運用指定詞語對所學文章進行復述練習,以鞏固理解和掌握,提升、豐富詞語的表達功能。
例如:學習閱讀《燕子專列》一文時,可給出“紛紛、滿天飛舞、四處、冒著、頂著、踏著”等詞語,讓學生說一說人們是怎樣尋找燕子的。學生根據(jù)這些關鍵詞語,在表達交流中不僅進一步感受到人們的焦急心情,以及當時氣候和環(huán)境的惡劣,更體會到人們不畏嚴寒、不辭辛苦拯救燕子的博大愛心和無所畏懼的品格。
這樣的交流練習,既提升了詞語的表達功能,又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文本,還提高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掌握與表達運用。
3. 連詞成段,優(yōu)化詞語的表達效果。用多個已積累的詞語寫話練筆,能有效加強詞語的內(nèi)化運用。同時,將詞語沉浸于特定的語境中,可讓學生獲得更為真切的練筆體驗,豐富學生的學習經(jīng)歷,將詞語真正內(nèi)化成自己的語言。如學習閱讀《全神貫注》一文時,讓學生用“儀態(tài)端莊、杰作、感觸、莫名其妙、全神貫注”寫一段通順的話。學生看到后議論紛紛。這時,適時給出提示:
1. 理解上述詞語的意思。
2. 根據(jù)所給詞語創(chuàng)設合適的語言環(huán)境。
3. 注意句子之間的連貫。
學生根據(jù)老師的提示,很快就言之有物地寫起來了。利用指定詞語寫話雖常見,但得把握其關鍵:讓學生寫的段落有看點、有情節(jié),這就需要教師恰如其分的點撥與提示。
“語文教學就要憑借語言文字,訓練語言,發(fā)展思維……使學生在理解、品味語言中,受到人文關照;在獲得語言智慧、運用語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痹~語教學是提升上述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充分認識詞語教學的價值和功能,才能準確把握詞語的意思,進入語言的意境,學生才能夠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使筆下的文字生動起來。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qū)真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