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儀
摘 要: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而出現的,馬克思主義的生長點伴隨著特殊的歷史發(fā)展道路,它又是隨著時代而孕育出來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又有其特殊的時代特征和特殊的時代化土壤。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結合,把馬克思主義推到了時代的頂峰。中國也因為有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推倒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從而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所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革命息息相關。正是有了馬克思主義才有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關鍵詞:學校教育;馬克思主義本土化
一、基層學校教育的起源
孔子在春秋戰(zhàn)國時改變了學在官府的情況,創(chuàng)辦了私學,這是中國民間首次私學的興起。隨后,孟子在《告子*盡心上》中提出:“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提出教育二字的書籍,也是最早把“教育”二字連用的人。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張是“德政”以及“仁政”,聯(lián)系他的思想我們會發(fā)現,他對“教育”的連用,本意上要接近“教育”和“教化”的含義。但是,自孟子之后,根據陳桂生先生的考記:“教育這一詞在中國古代仍然是很少用到的”。而在當代,“教育”一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他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一詞的延伸和轉化,它還具有新的跨時代的意義。
總之,在當代狹義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的活動。1
美國社會學家奧格本在 1922 年出版的《社會變遷——關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質》中提出:“當前教育轉型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社會發(fā)展轉型,無論是教育目的、評價方式還是專業(yè)設置、教學內容都跟不上快節(jié)奏的技術進步?!?這不僅是美國過去的教育現狀,我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也存在這樣的狀況。
教育以及社會之間的矛盾,將會導致孩子在生活中是富足的,經濟上是寬松的,但是在生活中缺少抗挫能力,從而在心理上是脆弱的。心理上抗壓能力的減弱將會導致他們在生活中和學習上更容易鉆牛角尖,這樣在困難來臨時,他們想的不是直面問題,而是怎么樣去逃避問題。所以,我們可以基于馬克斯主義基本原理,探究中學生處于“心理斷乳期”中產生的心理不平衡現象。
二、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起源:
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而出現的,馬克思主義的生長點伴隨著特殊的歷史發(fā)展道路,它又是隨著時代而孕育出來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又有其特殊的時代特征和特殊的時代化土壤。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結合,把馬克思主義推到了時代的頂峰。中國也因為有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推倒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從而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所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革命息息相關。正是有了馬克思主義才有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王汎森說:“研究思想史要精讀文獻,注重語境,把文獻放在整個時代的脈絡里,深入了解詞匯、語言、思想的復雜狀態(tài),還要有“銅山崩而洛鐘應”的思想感應力和“雜糅附會”的學術想象力?!痹谛聲r代,馬克思主義與歷史、理論和現實相結合,形成了全面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多位視野,從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化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有三個思想來源,分別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19世紀法國和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自己時代的反映,但是,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他自己的時代和地區(qū)。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在實踐中產生又在實踐中發(fā)展,他們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在中國的土地上遍地開花。新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以毛主席為核心,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地主義。領導中國的革命取得了勝利,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本土化思想——毛澤東思想。新中國的第二代領導人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開創(chuàng)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創(chuàng)舉。以江澤民同志為中心的第三代領導人正在領導人民繼續(xù)進行新的偉大工程?,F在,以習近平主席為中心的領導人,正在創(chuàng)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中國夢,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當前,我們作為一名思政教師,在面臨學科中的教學困惑以及學生中的教學難題,我們應該高舉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旗幟,在教學中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同時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思想解決生活中和學習上所遇見的問題。
三、兩者之間的探究和啟示:
我們先對學生的家庭以及在學校的表現做了一下探究。從而了解到很多學生都是留守兒童,這樣我們就可以假設很多學生“心理不平衡”的一部分原因來自于原生家庭:父母為了賺錢養(yǎng)家,很多時候就把孩子托付給爺爺奶奶,孩子從小就在父母缺失的環(huán)境中長大。這樣,他們的心理從小就缺乏愛和關心,從而導致長大之后的孩子們內心是孤獨的以及缺少對社會的正確認知。因此,在對他們在學校心理不平衡的預防和干預機制中我們就需要家庭—學生—學校三者構成統(tǒng)一整體,一起努力,使學生成長為一名健康、陽光的孩子。
除了原生家庭有缺陷的孩子之外,我們還對原生家庭和諧,但是上了高中以后,學業(yè)壓力過大,從而導致學生本身不適應校園環(huán)境的學生有一定的假設。他們在升入高中以后,本身渴望學習,但是由于以前拉下大量的知識,學習方法也不對,所以他們只能把自己想學習但是又學不會的矛盾在內心積攢,最后越積越多,導致他們的想法鉆牛角尖,不能適應學校的環(huán)境。
所以,中學生生活中很多時候,面臨著心理貧困。他們在人際交往以及學習上都有著很大的壓力,于是他們在心理上就會表現出未能達到心理健康標準的心理失衡狀態(tài)。我們通過對抑郁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分析,在為人師表的教師觀以及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指導下,進行家校一體的預防以及干預,同時利用網絡平臺,建立起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采取“三大步勵志”教育手段,對學生心理進行干預,從而幫助學生在心理上建立陽光心態(tài),進而在學習以及生活中讓他們努力熱愛學習,關愛生命,關注生活。
參考文獻:
[1]. 柳海民,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9
[2].[美]. 奧格本. 社會變遷--關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質.[M]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