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前,京滬高鐵將推出“靜音車廂”及計次季票等新型票制產品系列服務新舉措,同步實施靈活折扣、有升有降的市場化票價機制,為旅客出行提供更多選擇。試想一下,當你選擇“靜音車廂”時,從心理上意愿上就已經(jīng)趨同“安靜”,而以此引發(fā)的行為勢必也將是“安靜”。這對于自身是一種約束,對于他人更是一種尊重。與其說,“靜音車廂”是一種選擇,不如說是一種契約,保持旅途安靜、維護良好乘車秩序、給予自己以及同行人更好的乘車環(huán)境,這不僅是社會公德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更是文明行為的一種具體引導。從這個角度看,“靜音車廂”這個新舉措理應廣而推之。
當然,“靜音車廂”的消息一出,立即引發(fā)了熱議。熱議不外乎兩種:或贊同或反對,當然還有很多的看客。贊同者拍手稱快、點贊叫好;反對者拍案而起、吐槽不斷。筆者以為,贊同也好、反對也罷,做為出行大軍的一員,每個人表達自身觀點無可厚非,也情有可原。而京滬高鐵推出這項服務的初衷,也是讓“靜音車廂”為旅客提供更加舒適、可選擇的個性化服務。
其實,任何一個涉及民生的新事物的出現(xiàn)都會引發(fā)關注和熱議。此前,一些城市地鐵探索推出“女性車廂”,不僅可以防范“咸豬手”,還可以更好地保護女性的隱私;還有“空調強弱車廂”讓人們根據(jù)自身需求而選擇相應的位置,各取所需。這些措施和選項,是服務精細化的升級,更是服務人性化的體現(xiàn)?!办o音車廂”只是相對而言,手機設置為震動、聽音樂時戴上耳機、接聽電話盡量小聲或到車廂外、與同伴交流不影響他人等等,這樣的行為其實在所有車廂都該如此。設置“靜音車廂”,不意味著其他車廂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制造噪音。還記得去年底,演員葉璇在高鐵上阻止一名大聲外放手機音樂的老人而引發(fā)的“口水戰(zhàn)”嗎?這種“隨意而為、率性而為”只能在自己家中,在公共場所遵守社會秩序、尊重社會公德是每一個人所必須做的。
毋庸置疑的是,有些聲音可以避免,但有些聲音也一定會存在。比如“熊孩子”們的哭鬧叫嚷、嬉笑打鬧,一方面需要家長能夠約束、說教,但另一方面孩子們的天性也不能抹殺,這也需要人們的理解和諒解。誰都有孩童時代,誰都有玩皮時候。因此,設置出“靜音車廂”,而攜小朋友的家長們在一起,家長也能夠互相體諒,還可以互相交流經(jīng)驗;孩子們有了小伙伴,一起玩耍,旅途也多了許多想象不到的歡樂。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個人都希望旅程途中能碰到一個友好的同行人,能有一個舒適的乘車環(huán)境。推己及人,每一個人朝著這樣的方向去努力,美好的愿望才可能實現(xiàn),這實際上也是個人的自律升級。
微評
@劉遠舉:運行“靜音車廂”的另一個問題是,人人都有靜音的意愿,這種意愿需要用價格來篩選嗎?靜音是一種公共契約,不發(fā)出吵鬧聲音的人,就應該享受靜音環(huán)境。這也是設立“靜音車廂”的初衷,即“以意愿與行為”來區(qū)分。但如果以價格機制去篩選,雖然是高效的,但多多少少有不公平之嫌。
@陳雷:無論“靜音車廂”真正落地后效果如何,把乘客對安靜的訴求置于公共層面的討論,仍是很必要的。這種討論越多,越是能夠形成一種意識層面的約束,擴大“在車廂保持安靜”的基本面。就像戴口罩、用公筷、公共場合不吸煙等規(guī)則,也是在反反復復的言說下,成為新的社交習慣。
@李喆:“靜音車廂”既是嘗試也是倡議,其關乎契約意識,關乎自覺自律,在社會不斷進步、道德不斷提升的前提下,“靜音車廂”順應了時代發(fā)展趨勢,必然會受到很多旅客的青睞。期待著更多部門增強以人為本意識,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努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