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其才
就我所見,張晉藩先生專門關于習慣法、習慣法在中華法文化中的地位和價值的著述不多,他的這方面思想主要體現在《中國少數民族法史通覽》(2014年陜西人民出版社)的“總序”中,也散見在一些其他作品中。張先生在指導我的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少數民族習慣法研究》的過程中,也闡述了他對習慣法的看法。我體會,張先生主要是在研究中國固有社會的民法、在思考中國少數民族法史等論題時集中闡述他的習慣法方面的思想的。
我理解,張先生有關習慣法的思想,涉及到習慣法的客觀存在、習慣法在中華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價值、法史研究需要重視對習慣法的研究等。
一、中國固有社會客觀存在習慣法,習慣法是民事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
在《中國少數民族法史通覽》(2014年陜西人民出版社)的“總序”中,張先生指出,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絕大部分的少數民族依然固守在世代生活的一隅之地,遵循著傳統(tǒng)的習俗和共同推崇的權威需要依靠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有些是成文的習慣法,有些是不成文的習俗。他還進一步強調,少數民族習慣法的數量是眾多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張先生在討論《清代民法的地位與特點》(1998年秋季號《南京大學法律評論》)時指出,清代盡管沒有制訂出一部單一的民法典,但卻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形式龐雜、內容細瑣的民事立法體系,其中既有制定法,也有習慣法。流行于各地的習慣法, 如鄉(xiāng)規(guī)民約、家法族規(guī)、地區(qū)習慣等,對特定范圍的民事活動與糾紛, 發(fā)揮著調整的作用。它們是民事立法的重要基礎, 也是民事訴訟的依據之一。
二、習慣法為中華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法文化歷史悠久、豐富也從未中斷,它是中華民族理性思維的成果和民族精神的偉大創(chuàng)造。張先生指出中華法律文化是中國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華各少數民族在生存、發(fā)展、融合的過程中,都對中華法制文明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而習慣法是少數民族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習慣法具有相當有效的調整作用,應當重視習慣法的積極價值
張先生認為,習慣法雖然簡陋,但卻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和約束力,發(fā)揮著對少數民族內部生活的調整作用。他進一步指出,事實上在國家大法難以完全覆蓋到的角落,習慣法等都對建立和維持一定的秩序起了重要的乃至主要的作用。
在張先生看來,習慣法歷史悠久,特色鮮明,它密切聯系社會生活,服務于社會生活,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較高的權威,起著相當有效的調整作用。它們的存在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是需要以理性的態(tài)度對待的。
四、法史研究需要重視對習慣法的研究
如張先生于2009年9月5日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上發(fā)表的《中國法制史學研究六十年》中總結60年五方面主要成就時,就注意到了習慣法的研究。在《中國少數民族法史通覽》的“總序”中,張先生強調我們研究和撰寫少數民族法制史不可忽視習慣法,需要探究在該民族地區(qū)起著實際作用的法源。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習慣法也處于由粗俗趨向細密、由野蠻趨向“文明”的進步過程中。正因為如此,整理少數民族固有的習慣法對于保存?zhèn)鹘y(tǒng)的法文化資料是十分緊迫的。
張先生有關習慣法的思想,體現了他廣闊的學術視野,反映出他不斷探索、不斷開辟新的學術研究領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張先生有關習慣法的思想,觀點精辟,富有啟發(fā)性,指引著年輕學人的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特別是按照他的這一認識,在他的親力主持和持續(xù)努力下,組織各方面學者完成并順利出版了以各民族習慣法為主要內容的10卷本384萬字的《中國少數民族法史通覽》,填補了我國法史研究的空白。
張先生有關習慣法的思想,為全面認識中華法文化、重新理解中華法系、推進我國的法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