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政,汪 東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一區(qū)域地質調查大隊,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蘇吾切達坂南山東稀土礦,行政區(qū)劃屬新疆若羌縣管轄,北距若羌縣約60km。大地構造位置屬阿爾金造山帶,阿中微地塊[1];成礦區(qū)帶劃分屬阿爾金Fe-Pb-Zn-Cu-Au-Cr-RM-REE-Au-Ag-Ni-V-Ti-石棉-玉石-白云母成礦帶,阿爾金Fe-Au-RM-石棉-玉石-白云母礦帶[2],該礦帶優(yōu)勢礦產資源主要以鐵、金、石棉、螢石、玉石礦為主,并有稀有金屬及白云母等,存在有大量的稀土元素化探異常,但未發(fā)現(xiàn)有較好的稀土礦化線索。筆者于2018年~2019年主持完成了“新疆若羌縣巴什布拉克一帶1:5萬礦產地質調查”項目①,通過對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以La為主的化探異常進行查找,發(fā)現(xiàn)了蘇吾切達坂南山東稀土礦點,為首次在該地區(qū)發(fā)現(xiàn)稀土礦,通過對礦區(qū)地質特征、含礦建造等綜合分析,結合區(qū)域地質構造背景及同位素測年成果,認為該礦點成因類型為花崗巖型稀土礦,成礦時代為寒武-奧陶紀。
礦區(qū)出露地層為薊縣系金雁山組(Jxj,圖1),為大理巖建造,巖性為灰白色大理巖、石英大理巖,呈殘留地塊產出,巖石破碎較強,巖石褐鐵礦化明顯,局部具透閃石化、矽卡巖化現(xiàn)象。
圖1 蘇吾切達坂南山東稀土礦大地構造位置及地質簡圖
區(qū)內巖漿活動強烈,呈大面積出露,主要巖性為似斑狀花崗閃長巖、似斑狀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呈巖侏、巖基、巖枝、巖脈狀產出,巖體片麻理發(fā)育,普遍具有弱褐鐵礦化、鉀化現(xiàn)象,局部見有花崗偉晶巖脈、石英脈呈透鏡狀產出,整體走向以北東-南西向為主。礦區(qū)總體構造線方向為北東向,區(qū)內斷層構造較發(fā)育,走向為東北向,斷層通過處巖石破碎,褐鐵礦化較強,局部見有碎裂巖、構造泥等。礦點位于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La、Nb、U綜合異常內,其中La極大值為3398.33×10-6,平均值為385.79×10-6。
礦區(qū)圈定稀土礦化蝕變帶1條,走向50°~70°,寬150m~200m,長2000m。
蝕變帶巖性主要為似斑狀二長花崗巖,其次為似斑狀花崗閃長巖、花崗巖脈、花崗偉晶巖脈,蝕變主要為褐鐵礦化、鉀化、高嶺土化等。以∑ERO≥5000×10-6圈定礦體3條(表1),礦體走向在65°~70°,寬1m~3m不等,長190m~210m左右,呈細脈狀、條帶狀、透鏡狀,含礦建造主要為似斑狀二長花崗巖。
探槽樣品分析成果顯示,該稀土礦點主成礦元素為輕稀土元素,以La、Ce、Nd為主,其中La2O3含量最高為2069.1×10-6,Ce2O3含量最高為4205.94×10-6,Nd2O3含量最高為2345.1×10-6,LREO含量最高為9551.43×10-6,REO含量最高為10021.16×10-6。
表1 礦體特征一覽表
結合礦化地質特征及區(qū)域成礦地質條件分析,認為該礦點成因類型為花崗巖型稀土礦,含礦建造為似斑狀二長花崗巖,巖石地球化學特征線索,該系列侵入巖為鈣堿性、堿性系列,產出于消減帶的活動陸緣弧-同碰撞構造環(huán)境。1:25萬瓦石峽幅區(qū)調[3]在該系列侵入巖中分別分析獲得了鋯石U-Pb同位素年齡和Rb-Sr同位素年齡為486Ma和529.8Ma;北鄰區(qū)1:5萬礦產地質調查項目[4],在該系列侵入巖中鋯石U-Pb同位素年齡分別為533Ma±14Ma。我們在該系列侵入巖中挑選形態(tài)較完整、環(huán)帶清晰鋯石(圖2),進行離子探針測年,總共對其中18顆鋯石打了18個點,這些巖漿鋯石年齡數據集中于442.3Ma~502.6Ma之間(表2),獲得SHRIMP鋯石U-Pb年齡為470.9Ma±9.0Ma(圖3)。
圖2 鋯石陰極發(fā)光及測點圖
圖3 鋯石U-Pb測年諧和曲線圖
表2 鋯石U-Pb年齡分析結果
綜合以上同位素測年成果,結合其產出大地構造環(huán)境綜合分析,似斑狀二長花崗巖形成時代為寒武-奧陶紀,也代表了稀土礦成礦時代。
(1)蘇吾切達坂南山東稀土礦為首次在阿爾金地區(qū)發(fā)現(xiàn)稀土礦,含礦建造為似斑狀二長花崗巖,主成礦元素為輕稀土元素,以La、Ce、Nd為主。
(2)蘇吾切達坂南山東稀土礦成因類型為花崗巖型稀土礦,產出于消減帶的活動陸緣弧-同碰撞構造環(huán)境,成礦時代為寒武-奧陶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