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紅
摘? 要: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影響學生自身長遠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對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品德以及改為現(xiàn)代公民意識具有重要意義。而在素質改革的要求下,利用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成為了重要的任務。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索了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思辨能力;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36-026-01
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教育需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核心開展教學工作,而理性思維能力作為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的思維、學習能力等素質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主體位置,要通過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探索實踐的過程中真正愛上學習,有意識地促進學生學會思辨、愛上思辨,以此來促進其思維能力的提升,使其可以利用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去認知和反思社會、生活和自然,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雖然新課改教學改革已經(jīng)進行了一段時間,在教學環(huán)境、質量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善,部分學科教學也開始在理念和方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但是由于應試考試制度的影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首先,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比較深刻,基于道德與法治學科屬于中考學科對學生升入高中的成績有較大的影響,導致部分教師的教學目的仍然是以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yōu)橹?,在大部分課堂教學中仍以知識教學和應考技巧為中心,側重對理論知識以及答題技巧進行講解,沒有真正實現(xiàn)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所以部分學生也因側重應試學習而忽視自身品德修養(yǎng)的提升,對自身的理性思維和思辨能力的鍛煉培養(yǎng)也不夠重視。其次,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仍然做課堂的主人,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略,學習主動性發(fā)揮受限,大多數(shù)時候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教學效果函待提升。第三,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對學生生活價值觀、思想道德觀念以及法律意識和法治意識等進行培養(yǎng),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的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并沒有真正發(fā)揮其價值。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思辨能力,提升對現(xiàn)實生活中事件的分析能力,必將有利于培養(yǎng)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成為必然。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途徑
(一)鼓勵學生勇敢質疑,激發(fā)學生的思辨意識
傳統(tǒng)教學課堂中,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內容讓學生感覺枯燥沉悶,所以很多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高,無法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可和了解相關的法律常識和法律地位,所以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而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首先就要幫助學生樹立問題意識,通過對問題的思考來激發(fā)他們的思辨意識,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入到真實的生活中,促進其可以實現(xiàn)對生活和現(xiàn)實的思考,真正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樹立問題意識,通過設計嚴謹有梯度的價值高的問題,層層推進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九課《法律在我們身邊》時,首先教師可以提出這些問題:哪些法律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這些法律從何而來?發(fā)揮著怎樣的作用?先通過問題的引導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再讓他們有針對性地進行課本預習,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在教學完成之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課本的內容以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針對法律問題提出自己的疑問。接著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問題搜集起來,選擇一些有意義、有爭議的話題引到全班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有條件的也可以組織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去解決自己的疑問,通過資料的豐富去驗證學生的觀點,以此來拓寬學生的思辨空間,讓他們能夠擁有更加多元化的思辨角度,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思辨意識,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聯(lián)系新聞時事,促進學生敢于思辨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中,教師在創(chuàng)建教學活動時不能局限在教材課本的理論上,而是要通過理論和實踐的深入結合,將社會以及生活真事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做到知行合一,讓學生能夠利用書本知識去思考當下時事,促進學生可以靈活運用知識來分析實際問題,這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徑。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課《建設美好祖國》時,教師可以結合當前我國經(jīng)濟、政治、科技以及國家內部統(tǒng)一問題等新聞時事,引導學生主動關注國家在各方面的發(fā)展,并且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搜集我國當前面臨的問題,并且在小組內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提出自己的見解,還可以鼓勵學生勇敢思辨,利用所學的知識不斷強化自己的觀念。同時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理想,思考作為祖國的未來,可以在哪些方面為國家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共享,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民族責任感。教師還可以以當下美國干涉臺北內政以及我國外交部對此采取的一系列策略等新聞為例,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并且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不斷促進學生思維的成長,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三)營造趣味性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還需要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訓練,通過合理應用知識,將知識理論轉變?yōu)樽约旱乃枷?,并且在不斷的應用中強化學生的思辨能力。因此教師可以營造趣味性的環(huán)境,組織學生參與辯論會,針對道德與法治問題進行辯論,結合相關的知識、資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從而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思政課是其中關鍵的課程。我們要實事求是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與時俱進的理論學習和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革新教學方式和手段,以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新人為目標,以增強思政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的,在教學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政治思維、法律意識、公民意識,通過實踐探索、興趣激發(fā)、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等多種方式為學生構建和諧生動的課堂,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成長,以此來強化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唐雋菁. 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三條路徑[J]. 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 2019, 000(001):13-15.
[2] 羅世彬.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途徑[J]. 課堂內外、教研論壇, 2019, 000(007):19.
(作者單位:廣州市番禺區(qū)化龍中學,廣東? ?廣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