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靜
(甘肅警察職業(yè)學院 法律系,甘肅 蘭州 730046)
在2018 年新年鐘聲即將敲響的時候,大家的朋友圈都紛紛曬起了2017 年支付寶賬單,這個賬單主要顯示了2017 年消費者自身網購金錢的去向。這是支付寶推出年度賬單回顧的一個活動,大家看到自己的好友都在曬朋友圈,也紛紛打開支付寶查看自己的年度賬單,并在朋友圈也曬出了自己的支付寶賬單。之后發(fā)現自己莫名其妙簽署了一個名為《芝麻服務協議》的電子協議,實際上這是支付寶年度賬單為噓頭,大家在生成自己年度賬單的過程中,商家就利用在網頁左下方設置好的小字體以及接近背景色和默認勾選“同意”等的字樣,大多數用戶因為字數太多、字較小、顏色不清等情況下粗略地進行了瀏覽,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同意”接受芝麻信用這個協議。實際上大家都不知道有這樣一份協議。當大家簽署了這份被忽略的《芝麻服務協議》后,他就意味著芝麻信用可以把用戶的基本信息提供給第三方合作機構,并以此獲得利益。與此同時,只要簽署了這份協議即便你沒有留下詳盡的信息,芝麻信用還可以根據用戶的現有信息搜索獲取更多相關信息,并將獲得的結果出賣給其他合作商,這樣芝麻信用既可以給自己增加效益,還可以加強與其他機構的合作與聯系。之后好多合作機構就利用獲取的信息不停地給消費者們打電話進行推銷,這種推銷電話沒日沒夜,他們從來不考慮是否給你帶來了不便,只是一味地追求自身經濟效益。
大數據時代不僅僅給人們帶來了信息的實惠。實際上,像支付寶賬單事件每天都能在媒體上看到,侵犯個人信息的案例層出不窮。面對支付寶發(fā)生的此類事件,有人指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本身享有選擇權,而不是由他人替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做出選擇,并且商家利用小字和背景色的行為明顯是故意為之,作為消費者卻很難留意到這些東西的存在。根據《互聯網交易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經營者應當以鮮明的形式或者醒目的字眼等來提醒消費者或者引起消費者的注意,讓其注意到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條款[1]15-23。經營者在收集信息的時候,需要以明示的方式來收集,并應將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告知消費者,在經消費者同意后,消費者自己做出“同意與不同意”的選擇,而不應該像支付寶賬單那樣,利用其中一行很小的字和接近背景色的方式故意讓大多數用戶忽略了此條款,由商家自己主動替消費者作選擇。
大數據是高科技時代的產物,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大數據的應用越來越便利,應用它的領域也越來越多、范圍也越來越廣,如常見的電子商務、網絡購物、物流配送等,想要利用大數據來拓展自身發(fā)展的企業(yè),正在借助大數據不斷地拓展新的領域,發(fā)展新的業(yè)務,創(chuàng)新運營模式,來實現經濟價值。有了大數據的存在,消費者的行為判斷能力、產品銷售量的預測水平、營銷范圍的精確度以及貨物供應的情況已經得到全面的改善與優(yōu)化,并正朝著精細化方向發(fā)展。具體來說,大數據是用來形容某個公司或者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大量數據的一個系統(tǒng),它會把這些數據下載到一個名為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中,主要用途是分析花費過多時間和金錢的一些工作[2]24-26。為了發(fā)揮大數據在當前的作用,我們經常會把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聯系到一起使用,因為用大數據分析資料時,可以對成百上千臺電腦進行工作分配[3],有效合理利用資源,提高工作效率,節(jié)省成本。
大數據的存在,使得各行各業(yè)可以對各種數據進行儲存和綜合分析,從而了解到客戶的更多信息及個人喜好,便于產品的推廣和銷售。比如音樂播放器,如我們手機和電腦里常用的網易云、QQ 音樂等,都是運用了大數據分析對客戶的興趣、愛好等等進行了記錄和篩選,根據用戶的喜好進行每日推送相類似的音樂,做到了投其所好,使其更加人性化。但是,大數據的應用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就如個人信息被侵犯的現象變得日益嚴重,信息被侵犯實際上威脅到了個人隱私的保護問題。還比如:不少黑客熱衷于侵入國家網站進行信息修改和盜取有關信息,對國家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目前最大的影響就是造成了用戶信息的外泄,使得用戶不斷接到騷擾電話推銷產品,這種騷擾電話屢禁不止。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引發(fā)了我們在大數據時代怎么保護個人隱私問題的思考,這也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也是亟待需要解決的難題。
在大數據時代保護個人隱私是值得探討與研究的,它關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所以研究此問題有利于推動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的不斷健全與完善,切實做到保護公民個人隱私,使其不受無端的干擾。因此面對個人信息被侵犯所帶來的困擾亟待解決。技術研發(fā)者應積極開發(fā)更加適應時代背景的信息檢索平臺,建立信息保護機制來保護大家的信息安全。
像被大家廣泛使用的微信、微博、QQ 等軟件,絕大多數人在聊天和發(fā)朋友圈的時候完全忽略了個人信息的保護,將其一些信息無意識地暴露在軟件上。這就說明用戶對個人隱私保護的意識不夠強烈,還有就是其對此行為帶來的危害結果的認識不足,完全沒有認識到信息泄露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后果。因此增強公民對于個人隱私的保護意識,怎樣加強公民的信息保護意識,提醒人們采取怎樣的措施保護自身合法權益,都存在急迫性和緊急性。
對于我們來說個人信息是一個人的名片,是一個人向他人展示自我最強有力、最容易令人信服的資料。而面對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大量的泄露,這就侵犯到了個人隱私,對個人正常的生活秩序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通常情況下,所謂的隱私指個人覺得自身敏感且不愿意公開的信息。個人隱私分為四類:1. 信息隱私:是公民個人的基本信息以及信息的體現,如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消費和需求信息,網絡活動蹤跡等都是公民信息的表現;2.通信隱私:個人與其他人交流使用的通信方式,包括QQ、微信、微博等其他社交軟件;3.空間隱私:個人出入的特定地域和空間范圍,包括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等場所;4.身體隱私:即保護身體方面的以及一些不想被人知悉的事情,如自己身體的缺陷等都是身體隱私[4]136-139。
通說認為,個人隱私主要是指個人在生活中不愿意為他人公開或者不愿意被他人知悉的個人信息[5]158-159,如我們的身份、聯系方式、位置等相關信息。隱私范圍可以是人身的有些基本信息,也可以是個人經常參加的活動及行為,或個人生活的空間區(qū)域這些之所以要保護是因為公民都不愿意過多地被人知曉。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會存在個人信息,并且個人信息早已融入生活、工作等各個領域。比如在網絡上可以搜尋海量的資料,但當我們?yōu)g覽時也就留下了我們訪問各大網站的足跡,這使我們的隱私更加容易泄露。就好比存在“第三只眼”時刻在關注著你的行為,現在好多人都喜歡在網上購物,認為這樣省時省力,方便快捷。其中我們會經常用到淘寶、京東等購物網站,殊不知他們也在監(jiān)視著我們的購物習慣,而百度、谷歌等監(jiān)視著我們的查詢信息、瀏覽記錄;QQ、微博、打電話等都會竊取我們的社交關系網等信息,甚至有些軟件還會竊取到我們的某些使用習慣或者位置等信息,廣告商便根據我們的這些信息推送我們所需要的廣告等。企業(yè)在獲得了大量信息數據后,以此用這些數據來滿足企業(yè)自身發(fā)展,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因此,面對“第三只眼”存在的情形,需要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遏制我們被監(jiān)視的現象,讓我們能夠心情愉悅地進行網上購物、搜尋信息[6]18-20。
在法律方面,對于信息的收集與使用在法律方面還仍有缺陷,即沒有完整的法律體系保護公民個人的一些隱私,也沒有針對侵犯信息的行為怎么樣來進行處理。我們都知道,數據傳遞具有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我們應該把握這一特點對網站進行監(jiān)督,現實情況是大多數網站在使用信息時對用戶提供了一些保護說明,但它的內容都是空泛的,沒有實際的使用價值,一旦問題出現,這個保護說明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更重要的是,用戶想要使用用戶保護說明來維權,但他們在這個說明里并沒有作任何相關的安全承諾,以此規(guī)避法律問題,逃避責任。
對于公民而言,在沒有感受到泄露信息所帶來的危害之前根本沒有足夠的認識。除了商家的竊取外,另一種情況就是公民自己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個人信息提供給他人,這也是信息被侵犯的內在原因。比如在做一些有關信息方面的登記時,公民沒有保護意識,經常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毫不保留地將個人信息提供給對方,所以遇到侵犯個人隱私事件發(fā)生時消費者無法采取正確的方法來保護其權利,現在信息保護就面臨內憂外患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考慮在什么時候應將自己的相關信息給對方,這樣有時候會避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
公司、企業(yè)追求利益時利用大數據獲得經濟效益的途徑在不斷地增加。有些公司為了追求自身經濟效益,利用提供的設備或者服務之便將登記的用戶信息,投入自身的經營過程中。這對我們公民來說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大多數時候推銷電話不斷,公司和企業(yè)為了達成經濟目的,完全忽略了公民自身的感受。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網絡行業(yè)監(jiān)管欠缺,沒有正規(guī)的管理制度。正如支付寶年度賬單事件的發(fā)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作為企業(yè)應當自覺遵守法律法規(guī)和行業(yè)準則,履行企業(yè)基本職責和義務,合理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并盡到明顯提醒義務;對于用戶來說,也應留意隱私條款,在下載新的手機應用、使用新業(yè)務時一定要注意可能存在的風險和隱患。
針對個人隱私被侵犯我們最應該考慮的是構建網絡個人隱私保護體系,來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目前,隨著“互聯網+”大數據被廣泛應用,以及個人隱私被不斷地侵犯,使得保護公民網絡個人隱私與大數據產業(yè)發(fā)展之間有了制約關系。首先,我們仍然要積極鼓勵大數據產業(yè)的發(fā)展,同時完善立法規(guī)范,建立一個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協調國家利益與個人隱私利益、商業(yè)利益三者之間的平衡,在風清氣正的環(huán)境中促進經濟穩(wěn)健發(fā)展,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其次,我們不能僅僅依靠行業(yè)來規(guī)制自己的行為。但是僅僅依靠行業(yè)自律也達不到實際效果,并且將會導致侵犯個人隱私事件頻繁發(fā)生。長此以往公民將會對大數據的使用性產生懷疑,甚至使用率會下降,將不利于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所以需要行業(yè)實施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利用大數據產業(yè)的強大自主性的同時合法合理使用個人基本信息,實現自身效益的同時保護了公民的合法權益。只有我們形成大數據的保護體系,才能保護好我們的個人隱私。
保護個人隱私最重要的還是需要立法層面的保障,這樣才能實現我們的目的。我們已經有一系列關于保護個人隱私方面的法律,我國《憲法》的第38 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出臺《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guī)定》也將信息收集、使用規(guī)范、安全保障措施、監(jiān)督檢查等方面內容作了詳細規(guī)定。我們在立法的同時應當加大宣傳力度,這樣才能夠實現立法規(guī)范的目的,更主要的是我們要將現有立法貫徹執(zhí)行,才能起到立法的作用,才能有效打擊犯罪與預防犯罪。我國首個個人信息保護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tǒng)個人信息保護指南》早在2013 年2 月1 日起已實施。該保護指南一大亮點就是規(guī)定了經營者想要獲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信息時必須征得對方的同意或者有明確的授權方可合法。從整體上看,我們不是沒有相關的立法,而是沒有把相關立法與行業(yè)規(guī)范之間銜接好,有的行業(yè)甚至不知道有相關立法文件的存在,在制定自己的行業(yè)規(guī)范時只根據自身實際需要而沒有依據上位法的要求,有的甚至違背了上位法的規(guī)定,制定了自己的一套相關規(guī)定。這就使得行政執(zhí)法機關在執(zhí)行時沒有統(tǒng)一標準,從而導致了公民對執(zhí)法機關沒有信心,認為其保護的力度不夠、執(zhí)行力不強,這也是現實存在的現象。所以加大對現有立法文件的宣傳,形成完整統(tǒng)一的執(zhí)行標準,使其得到強有力的貫徹執(zhí)行,同時這也需要我們的行政機關明確自身職權,實現行政管理的目的。
除了立法宣傳和貫徹執(zhí)行外,公民也要有保護自己隱私的意識,尤其是對方要求其提供個人信息時,我們要考慮哪些可以提供,哪些不能提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網絡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瀏覽網站時發(fā)現存在風險要立即停止瀏覽,尤其是在是用別人電腦或者公共場合的電腦時切記適用網站的瀏覽清除功能,給他人不留可乘之機,這樣也能及時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第二,需要我們提供個人信息時,一定要謹慎填寫,并仔細閱讀網站隱私保護說明,特別注意一些不易被發(fā)現的字體或者標識,尤其是沒有隱私保護的網站不去填寫個人真實信息。第三,使用瀏覽器或者其他APP 時記得關閉瀏覽足跡和定位等功能,這樣不良網站很難有截取用戶信息的機會。只有我們自己提高了警惕,不法經營者獲取信息的途徑就會越來越少,我們的個人隱私才能得到切實的保護。
除了建立保護體系、提高公民自身保護意識外,對于各行業(yè)也應作明確、具體的要求,來規(guī)范行業(yè)健康有序的發(fā)展。依靠網絡設備收集網絡用戶個人信息是大多數經營者獲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徑。侵犯網絡用戶個人隱私的重要渠道就是通過網絡設備,制定規(guī)則、準則來管理行業(yè),尤其要針對網絡運營商和服務供應商,它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比較廣,能夠接觸到大量的個人隱私,特別加強對這兩個行業(yè)的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7]26。建立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積極鼓勵各行業(yè)嚴于律己,必要時追究其法律責任,使其產生震懾力與強制力。
行政機關行使好行政權力,監(jiān)督好、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不被侵犯,尤其是我們的網絡警察應該擴大監(jiān)管范圍和保護力度。想要個人隱私不被侵犯首先必須加強統(tǒng)一管理,加強網監(jiān)部門管理大數據的職能,明確其職能,責令其發(fā)揮應有的職責。其次,應當建立一個監(jiān)測系統(tǒng),要求行政機關定期進行檢查,保證行業(yè)能夠受監(jiān)督,形成一個良好的網絡發(fā)展環(huán)境,促進經濟、機關和個人的健康有序發(fā)展。
目前,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都在依托網絡、大數據資源,所以在利用大數據資源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在移動支付盛行的當下,更應當提高自身的警惕性,不要將信息泄露給第三方,也不要毫無保留填寫自己的全部信息。要加強防范意識,降低風險。隨著大數據的到來,也出現了數據竊取、數據非法收集、數據非法買賣等這類新型的犯罪,且利用大數據信息的電信詐騙也日漸嚴重,無論是公民還是企業(yè)都應當認識到法律后果,做到自律、自覺遵守法律法規(guī),將大數據積極投身于最需要的地方,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建立安全有序的網絡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