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彤
站在博物館里,面前靜靜仰臥著一方云錦。
我隔著玻璃癡癡凝望。這塊云錦呈大紅色,鮮亮奪目,前襟上用金線繡著鸞鳳,袖口是水波樣的金紋,華美璀璨。
這該是一位女子的喜服吧,我想著。仿佛看到身著鳳冠霞帔的姑娘,眸盈秋水,頰映紅云,無限嬌羞歡喜,大紅嫁衣如火,暗紅富麗的云呈現(xiàn)出云錦特有的流光溢彩。
看向鄰近的展柜,有藍底黑飾、仙鶴繡紋的長袍,想是某位文官的朝服;也有碧綠色的閨秀衣裙,一枝芙蓉在裙擺上亭亭而立。
不由得思緒翩然了。云錦,如云似錦,織出的成品也真像云般又輕又軟,柔亮而鮮明。古時之人穿著它,內(nèi)心定也是欣悅的,矯首正姿想接受他人艷羨的目光吧?
云錦的背后,有五千年泱泱華夏風韻緩緩展開。
柔光燈下的云錦,每一片都熠熠生輝,如琉璃般絢美,暖玉般溫潤。駐足片刻,我點開云錦的工藝流程介紹,細細閱讀。
原來這華美的工藝品制作過程竟如此艱難。云錦對工藝和細節(jié)的要求極高,兩個心靈手巧、技藝嫻熟的織工,一張織機,每天織不到10厘米,有時大幅的成品甚至要幾年才能完成。難怪給以人巧奪天工之感。
云錦的背后,不知有多少汗水。其實萬事萬物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站在博物館里,自生歡喜,又自生慨嘆。這方展廳幾乎無人踏足,獨處其中的我像誤入藏寶洞穴的迷途旅人。展柜里一方方云錦是靜守孤單歲月的謎,它們或微笑,或沉睡,或也自生歡喜、自生慨嘆吧。
不由得想到,云錦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了。在高速發(fā)展的當今社會,人們的衣物大多簡單合身,誰會看一眼色澤鮮亮、圖案傳統(tǒng)的云錦呢?它是跟不上時代的棄兒,或許就永遠沉睡在這博物館的一隅了。
云錦依舊流淌著自己的光澤,暈染開中華服飾文化的源遠流長,終究是榮枯隨緣。我相信,它不會就此在歷史中湮沒,像流星般轉(zhuǎn)瞬便黯淡下去,而是終究會有浮塵去罷,光芒重生的那一天。
云錦的背后,是中華傳統(tǒng)服飾文明的衰微,是現(xiàn)代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漠視和蠶食。思緒萬千,我步出博物館的那刻,藍天透亮如玉,云朵綿白似雪。不做過多停留,我為傳統(tǒng)文化祈禱,愿時代不沒落,薪火不熄滅。
于是,心里住進了一方云錦,繡滿華麗磅礴的文化符號。
(指導教師? 趙桂珠)
【評點】
作者以“云錦”為線索,通過自己在博物館參觀云錦時的所見所感,點明“云錦的背后,是中華傳統(tǒng)服飾文明的衰微”這一深刻主題。沒有刻意的結(jié)構(gòu)安排,筆隨心走,情隨意動,清麗雅致的文字,娓娓道來的敘述,反倒給讀者帶來如臨其境的閱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