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 袁自闖 覃慶培
(1.廣州市公安局南沙區(qū)分局,廣東廣州 511458;2.廣東省公安廳刑事技術中心,廣東廣州 510050)
在現(xiàn)場勘驗中,通過對現(xiàn)場的血跡的分布歸路及形態(tài)特征的觀察和測量,可以判斷血跡來源與形成機制,進而推斷血跡與案件或犯罪事實之間的管理和過程?,F(xiàn)場血跡多種多樣,分類方法也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但是,有兩類血跡在案件現(xiàn)場中最為常見,基本各個分類方法也都將其分為單獨的兩類。它們分別是噴濺狀血跡(projected bloodstain)和拋甩狀血跡(cast-off bloodstain)。噴濺狀血跡是指人體動脈血管破裂,血液噴出所形成的血跡,噴濺的動力是動脈血壓驅(qū)使。拋甩狀血跡是指沾血的物體運動時,物體上的血液被甩出,并沿運動方向滴落在載體上留下的血跡[1]。在實際案件的勘驗中,噴濺狀血跡和拋甩狀血跡往往并存。本文主要通過模擬實驗建立相對客觀的噴濺和拋甩的血跡模型,通過測量比較噴射狀血跡和拋甩狀血跡的不同之處。便于讀者在現(xiàn)場有效地區(qū)別這兩種血跡,為正確的現(xiàn)場分析打下基礎。
1.1 材料:噴濺拋甩血跡實驗現(xiàn)場大小為6m×3m×2.6m,溫度24℃,濕度控制為85%。地面及墻面鋪有光面的80g 規(guī)格不宜滲透的白紙,一組噴濺或者拋甩結束更換紙張。血液使用添加抗凝劑的新鮮豬血,每毫升豬血使用4mg。動脈噴濺血跡模擬裝置、菜刀、匕首、水果刀、螺絲刀、剪刀、金屬錘子。測量工具為照相機、比例尺及電子天平。
1.2 動脈噴濺模擬裝置:該裝置由電子壓力泵、壓力感應繼電器(含壓力表)、彈性軟管,管徑不同的噴頭(管徑分別為:3.5mm、2.0mm、1.5mm、0.7mm)組成,具體組裝如圖1所示。壓力感應繼電器設置下限7.99kpa(60mmHg),上限21.33kpa(160mmHg)。模擬人體損傷應激狀態(tài)下的動脈出血過程,該裝置在此前研究噴濺血跡動力學模擬實驗研究[2]中使用過,此次稍加改進。模擬邏輯為:通電壓力泵泵血到彈性軟管——管內(nèi)血壓上升——血壓到160mmHg——壓力感應繼電器自動斷電——壓力泵停止——管內(nèi)血壓下降——血壓到60mmHg——壓力感應器自動通電——管內(nèi)血壓上升。如此自動循環(huán),模擬人體應激狀態(tài)下的血壓變化和出血過程。噴射口連接不同管徑的噴頭并有角度刻度盤,模擬人體不同部位動脈血管破裂出血及不同角度出血噴濺的過程。
圖1 動脈噴濺血跡模擬裝置
1.3 單次噴濺狀血跡及拋甩狀血跡血量測量:分別用3.5mm、2.0mm、1.5mm、0.7mm 的噴頭連接動脈噴濺裝置形成穩(wěn)定的間斷噴濺血流后,用容器接取一次噴濺的血液并用電子天平稱重。用不同工具在盛血容器中沾染血液后拋甩。用電子天平對拋甩前和拋甩后的工具稱重,所得差值即為本次拋甩血跡的血量。測量精度為0.01g,各重復5次。
1.4 噴濺狀血跡及拋甩狀血跡血滴血量分布測量:用動脈噴濺裝置1.5mm 管徑的噴頭及匕首分別在鋪有白紙的水平地面形成噴濺狀血跡及拋甩狀血跡。將血跡從頭至尾分為前端、中前、中點、中后、尾端五個區(qū)間。分別在5個區(qū)間各取一滴血,連帶白紙剪下,分別標記為1~5。并用電子天平稱對每滴血稱重,并去除同等大小的紙張的重量為該滴血的純重量。測量精度為0.1mg,各重復5次。
1.5 統(tǒng)計分析
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分別對不同管徑的噴濺狀血跡及不同工具拋甩狀血跡單次血量、不同分布區(qū)間的血滴血量的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噴濺和拋甩對血跡血量的影響進行單因素的方差分析。
2.1 單次噴濺及拋甩血跡血量的測量及分析結果(見表1),單次拋甩血跡血量的測量及分析結果(見表2)。對噴濺組和拋甩組的血量進行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結果單次的噴濺血跡和拋甩血跡血量有顯著差異(P<0.01),噴濺血跡血量明顯大于拋甩血跡。
表1 單次噴濺血跡血量()
表1 單次噴濺血跡血量()
表2 單次拋甩血跡血量()
表2 單次拋甩血跡血量()
對不同噴濺管徑噴濺血跡及不同拋甩工具的的拋甩血跡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圖2。結果顯示不同管徑之間的血跡血量有明顯差異(P<0.01)。隨著噴射管徑的減小而明顯減小,不同拋甩工具拋甩血量沒有明顯差異,其中噴射管徑最小0.7mm 的噴濺血跡血量均值大于所有工具形成的拋甩血跡血量。但是跟各組拋甩血跡血量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84)。
圖2 噴濺拋甩血跡血量對比
2.2 為克服拋甩狀血跡每次工具上每次沾染的血量不同帶來的系統(tǒng)誤差,方便比較,將每次拋甩或者噴濺血跡前端、中前、中點、中后及尾端的血滴重量稱量后均換算為相對前端血滴重量的相對比,結果如表3 所示。分別對拋甩組和噴濺組次序1~5的血滴重量相對比做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拋甩組前端血跡對中前、中點、中后、尾端的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尾端血跡對前端、中前有顯著性差異(P<0.05),總體血滴重量均值隨著從前端到尾端的位置改變,呈現(xiàn)出由大到小的變化規(guī)律。噴射組血跡血滴血量不隨著位置變化呈現(xiàn)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血滴重量均值變化也沒有規(guī)律(見圖3)。
表3 每次拋甩噴濺血跡前端、中前、中點、中后、尾端的對比表
圖3 不同位置血滴重量相對比
根據(jù)筆者的經(jīng)驗,在命案現(xiàn)場中最常見的兩類血跡就是噴濺狀血跡和拋甩狀血跡,且噴濺血跡多數(shù)為上肢受傷形成。一般認為被害人受傷時動脈破裂容易形成噴濺狀血跡,而犯罪分析施害時揮動沾血的兇器等物體容易形成拋甩狀血跡,所以現(xiàn)場常常兩種血跡并存。正確區(qū)分兩類血跡是現(xiàn)場分析的起點,但是形態(tài)上兩種血跡形態(tài)都是以血滴為主,都能形成圓形,橢圓形或者感嘆號狀的血滴,往往難以區(qū)分。血滴現(xiàn)場血跡形態(tài)一般跟血滴的量、血滴與載體(地面、墻面等)接觸的角度、速度等有關。本研究主要關注血滴的量,試圖通過血液的量對血跡形態(tài)的影響來區(qū)分噴濺和拋甩這兩類血跡。
根據(jù)相關研究[3]根據(jù)豬血在粘度、表面張力、密度等物理特征跟人血比較接近。本實驗用豬血代替人血,用不同管徑的噴射口模擬人體上肢不同部位動脈離斷出血[4],用不同的工具沾血模擬現(xiàn)場兇器分析比較噴濺狀血跡和拋甩狀血跡的區(qū)別。實驗數(shù)據(jù)級統(tǒng)計學結果發(fā)現(xiàn),除了肢體末端的微動脈(管徑0.7mm)外,不論何種動脈破裂形成的噴濺狀血跡血量都遠大于拋甩血跡的血量。噴濺狀血跡,不同位置的血滴血量沒有顯著差異,而拋甩狀血跡沿著拋甩方向血滴血量均值有從前到后逐漸變小的趨勢。
實驗結果反映在現(xiàn)場血跡形態(tài)上,噴濺狀血跡由于血量大,往往會形成密集分布的血滴,常常伴隨沿重力方向的流柱狀血跡。在噴濺血跡的下方有時還會形成血泊。而拋甩狀血跡由于血量少,往往血滴不密集出現(xiàn),往往隨著拋甩物體的揮動呈線形或者弧形分布。噴濺血跡由于血量差異不明顯,血滴大小基本一致,就算出現(xiàn)大小不一致的情況也不會呈現(xiàn)規(guī)律性分布。與此相反,拋甩狀血跡血滴大小往往會沿著拋甩的方向逐漸變小,而且隨著血滴變小,血滴的形狀也從圓形逐漸變?yōu)闄E圓形,并且越來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