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志良(湘鄉(xiāng)東山學校教師)
一眼天井
東山街道書院路 1 號
東山學校舊址
舊址始建于 1895 年,時名“東山精舍”,后歷經(jīng)東山書院、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省立東山小學等名稱更迭。毛澤東親筆為母校湘鄉(xiāng)東山學校題寫校名“東山學?!薄Ef址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 示范基地、國家AAAA 級旅游景區(qū)。
讓天、地與建筑相融
天井是指宅院中房與房之間,或房與圍墻之間所圍成的露天空地。
作為一種建筑空間形態(tài),“天井”普遍存在于明清至今的中國傳統(tǒng)民居中。有一種說法,天井在中國古已有之,大概不會遲于西周陜西岐山鳳雛村四合院。
天井的存在,完善了建筑中的通風、采光、安防的功能,并且在建筑中顯天露地,起到天地合一的作用,使天、地、建筑在空間中融為一體,也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石板橋的另一頭,便是東山書院的建筑群了。書院進門,往里,穿過幾個回廊后,是一扇木門。木門可并排過兩個人,年歲久了,滿身都是細細碎碎的皺紋。門往里,便是東山書院內(nèi)的一處天井了。
天井是我國古建筑特色之一,因屋頂四周坡屋面圍合成一個敞頂式空間,從下往上看狀似一口井,故名“天井”。
我到的這處天井,是用來做書院的自修室的,布局簡單,有古樸之意。兩邊兩條長廊,來回不過三十來步的距離;四盞熏燈,曾經(jīng)也是照亮過這一方天地的;還有八間小屋、十根木櫞,早已泛潮的墻壁,生了青苔的石地板。那偶爾傳來的幾聲鳥鳴,讓此處越發(fā)靜謐、肅穆。時光賦予這天井內(nèi)的風光,不只是歷史滄桑,更有一股風流底蘊。
由于天井四周屋頂較高,井內(nèi)采集的光多為折射光,那光通透而柔和。此刻正是天朗氣清時,我站在天井中央,抬頭仰望,感受陽光折射出的幾縷光線,光撲在人的臉上、身上、心里,只覺得溫暖如斯,歲月靜好。毛澤東當年在東山學校求學的時候,在這天井讀過書、寫過詩、練過字。天井的一隅,少年毛澤東讀那本從好友蕭三手中拿過來的《世界英杰傳》,也在這里寫下了“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的句子。
天井,天井,由井來觀天。身可一時在井隅,心卻往往向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