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從南果梨的生長環(huán)境、生物學特性等方面對南果梨進行簡要敘述,詳細地分析了南果梨在生產栽培中常見的病蟲害種類,針對不同的病蟲害制定出針對性的防治措施,為梨種植者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南果梨;病蟲害;防治技術
南果梨是秋子梨系統(tǒng)中最優(yōu)良品種之一,主要在遼寧的鞍山、海城、北鎮(zhèn)地區(qū)栽培。品質、口味獨特,適于冷涼及寒冷地區(qū)栽培,對土壤及栽培管理條件要求不嚴,但不耐瘠薄,必須加強肥水管理。具抗寒、抗風、抗黑星病能力強。
1 ? 常見病害及防治技術
1.1 ? 黑星病
1.1.1 為害癥狀。黑星病又名瘡痂病,對于南果梨來說,是一種最為普遍且危害性最大的病害,對南果梨的良好生長造成了較大的影響。黑星病是由真菌所引起的一種病害,發(fā)病后,引起梨樹早期大量落葉,果實畸形,不能正常膨大,同時病樹翌年結果減少,嚴重影響產量。葉片受害,初在葉背主、支脈之間呈現(xiàn)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整形的淡黃色斑,不久病斑上沿主脈邊緣長出黑色的霉。直至最后葉片脫落、枯死,使得果樹的長勢變弱,營養(yǎng)不足,影響果實的質量。果實成長期受害,則在果面生成大小不等的圓形黑色病疤,病斑硬化,表面粗糙,果實畸形。
1.1.2 ?防治技術。在南果梨萌芽前,通常會采用人工清掃落葉并深埋處理的方法來對果園進行清園,減少菌源,消除病原菌,保證南果梨擁有一個干凈整潔的生長環(huán)境?;ê筮x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60%唑醚·代森聯(lián)水分散粒劑1000~2000倍液或68.75%嗯酮·錳鋅1000~1500倍液噴灑3~4次進行預防保護,根據(jù)降雨情況,每隔15天噴藥1次。梨黑星病的高發(fā)時期,采用藥劑治療的方式來對黑星病進行防治。例如:噴灑40%苯醚甲環(huán)唑懸浮劑2000~4000倍液、43%戊唑醇懸浮劑2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等,噴藥時間可在花后至果實采收前,藥劑可以交替使用。
1.2 ? 梨銹病
1.2.1 為害癥狀。梨銹病又被稱作赤星病,是梨樹的重要病害之一。梨銹病病原菌為轉主寄生的銹菌,其轉主寄主為松柏科的檜柏。此外,還有歐洲刺柏、龍柏等。梨銹病主要為害葉片和新梢,嚴重時也能為害幼果。葉片受害,在天氣潮濕時,葉片背面隆起,在隆起部位長出灰黃色毛狀物。病斑以后逐漸變黑,葉片上病斑較多時,往往早期落葉。
1.2.2 ?防治技術。砍除檜柏是防治梨銹病最徹底有效的措施。發(fā)展新梨園,應考慮附近2.5~5km內有無檜柏的存在,如有零星的檜柏,應徹底砍除;如檜柏過多,則不宜作梨園。如梨園近風景區(qū)或綠化區(qū),松柏不宜砍除時,在檜柏上噴藥,殺滅冬孢子。除此之外,還應該在南果梨樹上進行藥劑噴灑,噴灑時間一般在梨樹萌芽后的1個月之內。噴灑藥劑可選用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40%苯醚甲環(huán)唑懸浮劑2000~4000倍液、43%戊唑醇懸浮劑2000~2500倍液,對防治梨銹病具有良好效果。
1.3 ? 白粉病
1.3.1 為害癥狀。白粉病主要為害葉片。南國梨感染白粉病,葉片背面會表現(xiàn)白色病斑,隨著病癥的加重,病斑會逐漸向棕色過渡,最終影響到葉片的光合作用及其生長勢,造成枝葉畸形,發(fā)病嚴重時造成早期落葉。
1.3.2 ?防治技術。由于白粉病是由真菌滋生所引起的病害,所以對其進行防治就必須要對果園內的落葉和落果進行清理,集中燒毀或深埋土中,為梨樹的生長營造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此外,還可以使用相應的化學農藥噴灑防治梨白粉病,例如:40%氟硅唑乳油4000~6000倍液、43%氟菌·肟菌脂懸浮劑1500~2000倍液、42.4%唑醚·氟酰胺懸浮劑2000~2500倍液進行防治。噴灑藥液時間最好選在梨樹白粉病的初發(fā)期,以達到最佳防治效果。
2 ? 常見蟲害及防治技術
2.1 ? 梨木虱
2.1.1 為害癥狀。梨木虱為我國梨樹的主要害蟲之一,幼蟲、若蟲危害最大,主要為害幼芽、新梢、葉片、葉柄、果實。春季多集中于新梢、葉柄為害,夏、秋多在葉背取食。成蟲及若蟲吸食芽、葉及嫩梢汁液,受害的葉片,發(fā)生褐色枯斑,為害嚴重時全葉變成褐色,引起早期落葉。若蟲在葉片上分泌大量蜜汁黏液,誘致煤煙病,常將相鄰2片葉粘合在一起,若蟲則棲居其間為害。新梢受害后,有萎縮現(xiàn)象,使發(fā)育不良。
2.1.2 ?防治技術。首先需要清除種植區(qū)域內的枯枝落葉和雜草,早春刮樹皮,消滅部分越冬成蟲。防治梨木虱的關鍵在于加強早期防治,掌握越冬成蟲出蟄盛期,集中消滅越冬成蟲及已產下的一部分卵,此時梨樹尚未長葉,成蟲及卵暴露在枝條上,防治效果顯著。然后可在5月梨木虱成蟲活動產卵時期在梨樹上噴灑藥劑,降低蟲卵的成活率。藥劑可選用22%噻蟲·高氯氟懸浮劑1500~2000倍液、5%阿維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或15%氯氟·吡蟲啉懸浮劑1500~2000倍液。若是梨木虱蟲害發(fā)生過于嚴重時,則可酌情添加藥液劑量,最終達到滅殺梨木虱的目的。
2.2 ?桃小食心蟲
2.2.1 為害癥狀。桃小食心蟲簡稱“桃小”,在我國的分布十分廣泛。主要以老熟幼蟲在土內作扁圓形“冬繭”越冬。幼蟲入果后在皮下潛食果肉,因而果面上顯出凹陷的潛痕,使果實變形,在果內縱橫潛食,使果實無實用價值,造成嚴重損失。
2.2.2 ?防治技術。狠抓樹下防治,消滅越冬出土幼蟲。在越冬幼蟲出土前,使用48%毒死蜱乳油300~5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300~500倍液噴灑地面,以消滅大部分出土越冬幼蟲及少數(shù)能破繭出土的幼蟲。及時摘除蟲果,消滅蟲源,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方法。加強樹上藥劑防治,針對果樹進行藥劑噴灑,在桃小食心蟲幼蟲的孵化盛期,對果樹噴灑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00~4000倍液、35%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5000~6000倍液、10%高效氯氟氰菊酯懸浮劑4000~6000倍液或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1000~1500倍液,從而達到樹上殺滅桃小食心蟲的目的。
2.3 ? 梨小食心蟲
2.3.1 ?為害癥狀。梨小食心蟲屬鱗翅目,簡稱“梨小”。由于近年來個別梨園附近栽植桃、李、杏等樹種,梨小發(fā)生日趨嚴重。在遼寧北鎮(zhèn)地區(qū)1年發(fā)生3~4代,以老熟幼蟲在樹體上老翹皮裂縫中結繭越冬。春季世代主要為害桃、李等新梢,夏秋世代主要為害梨果。由于梨小食心蟲有轉移寄主的習性,因此,在桃、李、梨混種果園,為害比較嚴重。
2.3.2 ?防治技術。建立新南果梨園,盡可能避免與桃、李、杏混栽。混栽的果園內,在梨小食心蟲主要寄主植物上加強防治工作。早春發(fā)芽前,刮除老樹皮并集中燒毀,剪除被害桃、李新梢并集中處理。目前防治梨小食心蟲的藥劑有: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10%高效氯氟氰菊酯懸浮劑2000~2500倍液,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00~4000倍液,1%甲維鹽乳油1000~1500倍液。施藥的次數(shù)及時間,應根據(jù)田間蟲情消長和藥劑殘留時間確定。
3 ? 結語
南果梨的病蟲害防治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在綜合防治中,應該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并不斷探索新的治理方法,從而提高南果梨的質量和產量,確保豐產豐收。(收稿:2019-09-13)
參考文獻:
[1]張卓.南果梨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xiàn)代園藝,2018(09):151.
作者簡介:武小剛(1963-),男,遼寧人,漢族,本科,農藝師,研究方向:果樹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