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先第
【摘要】目的:探討翼狀胬肉患者應用角膜緣自體結膜瓣移植對術后恢復情況的效果。方法:納入于2017年2月到2018年3月期間我院接收的翼狀胬肉患者100例(112眼),予以顯微手術處理,取同側眼上方帶角膜緣游離結膜瓣予以移植處理。進行翼狀胬肉切除聯合帶角膜緣自體結膜瓣予以移植處理,縫合過程中關注移植片移植床上角膜緣,保持準確對位縫合后,手術后對角膜上皮化和植片生長情況隨訪記錄。結果:隨訪半年到1年,112眼翼狀胬肉均治療完成沒有復發(fā),角膜上皮情況平穩(wěn),淚膜完整;供區(qū)角結膜創(chuàng)面愈合,手術后角膜透明或者僅存在少量的云翳,無新生血管長入,無復發(fā)情況。結論:應用帶角膜緣自體結膜瓣移植手術治療翼狀胬肉,能夠有效對角膜緣功能重建修復,是一種治療翼狀胬肉十分可行的方式。
【關鍵詞】翼狀胬肉;自體角膜緣;移植;術后恢復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3-110-02
翼狀胬肉主要是在角膜表面發(fā)生的一種和結膜粘連的纖維血管樣組織,一般在鼻側瞼裂區(qū)域多發(fā)生[1]。翼狀胬肉的發(fā)生不僅導致美觀度受到影響,同時會造成角膜出現散光情況以此視力降低,一旦翼狀胬肉對視軸區(qū)域遮擋,會造成患者視力受損[2]。臨床中對翼狀胬肉的治療多采取手術形式,但是手術方法不同,常規(guī)手術治療具有較高的復發(fā)率,臨床數據報道不一。目前將自體角膜緣移植治療應用于眼表性病癥中,針對于此,文章將角膜緣自體結膜瓣移植應用于臨床中,評定對翼狀胬肉的治療效果。
1 資料、方法
1.1 基本數據
在2017年2月到2018年3月,我院收治翼狀胬肉患者100例(112眼)。其中男性40例44眼,女性60例68眼。最大年齡69歲,最小年齡41歲,平均年齡(55.5±2.3)歲,最長病程30年,最短病程5年。其中8眼為復發(fā)胬肉,胬肉的頭部侵入到角膜組織3-6毫米左右,均屬于肥厚充血的活動階段胬肉,8眼復發(fā)胬肉伴隨瞼球粘連。
1.2 方法
手術具體流程為:對翼狀胬肉切除,在表面麻醉位置予以局部麻醉處理,在顯微鏡下進行手術。將胬肉表面結膜從頭部向內側分離,在胬肉頸部弧形處將結膜剪開,在胬肉上方予以分離,下方從鞏膜面分離。應用齒鑷抓住提拉胬肉頸部,應用顯微鏡剪頭端將胬肉頭部予以逆向剝離處理,讓胬肉頭部和角膜組織完整分離,角膜面殘留胬肉組織應用撕或者刮的方式進行去除。以此讓角鞏膜創(chuàng)面平整,同時沒有胬肉殘留。將結膜下組織到淚皋,將結膜組織進行剪除,同時剪除頭部,頸部和變性結膜。以此避免對鞏膜產生損傷,將鞏膜區(qū)域充分暴露,予以燒灼止血。進行結膜植片處理,應用角膜緣作為基底,選取患眼鼻上方和鞏膜裸露區(qū)域大小帶角膜緣的結膜瓣,結膜瓣不應過厚,不帶下筋膜組織。予以縫合處理,在鞏膜暴露區(qū)域內,將帶角膜緣的結膜植片上皮面向下平鋪,讓結膜瓣的角膜緣一側和缺損位置角膜緣側吻合,將平植片鋪展,應用10-0號線在植片和角膜緣以及兩遍結膜帶淺層鞏膜間斷予以6-8針縫合,讓結膜植片以及缺損位置的結膜緊密聯合,選取植片的暴露區(qū)域不進行處理,手術后涂抹氧氟沙星,應用無菌紗布包扎處理。
手術后將患眼包扎48小時,滴入洛美沙星滴眼液,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滴眼液處理,每日6次,氧氟沙星眼膏每天晚上涂抹患眼1次。連續(xù)點眼半月,口服抗生素3日,在一周后將縫線拆除。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21.0 軟件計算,計量資料滿足正態(tài)分布檢驗,予以(均數±標準差)形式處理,行t檢驗;兩組計數資料用率(%)處理,行卡方檢驗,組間對比p<0.05證實有差異性。
2 結果
2.1 效果評定
有效標準[3]:鞏膜暴露區(qū)域光滑平整,角鞏膜創(chuàng)面恢復,結膜平整,無新生血管和胬肉出現。復發(fā)為手術完成后角膜創(chuàng)面新生血管和胬肉組織長進,結膜局部出現充血肥厚情況[4]。
2.2 效果
取材處創(chuàng)面,手術眼鼻上方選取材處創(chuàng)面手術后72-96小時被新生上皮覆蓋,7日后局部充血水腫全部消退,無瘢痕以及并發(fā)癥出現。角鞏膜創(chuàng)面,手術后7日內植片水腫,患眼維持存在輕度異物狀態(tài)和流淚,7日后植片水腫消退成活,角膜面不斷恢復光滑透明。隨訪半年到1年,112眼翼狀胬肉均治療完成沒有復發(fā),角膜上皮情況平穩(wěn),淚膜完整。
2.3 并發(fā)癥
手術后21日患眼胬肉切除位置增生結膜肉芽腫4眼,患眼內眥部移植片緣出現紅色質地堅硬包塊,黃豆大小形狀,邊界清楚,無壓痛,手術后痊愈。
2.4 復發(fā)情況
隨訪半年到1年,112眼翼狀胬肉無復發(fā)。
3 討論
作為臨床一種多發(fā)性眼病,翼狀胬肉的發(fā)病率高達5%左右,目前關于發(fā)病機理沒有明確的說明[5],只是認為和紫外線的作用,干燥和灰塵接觸有一定關聯,同時在瞼裂斑基礎上局部球結膜以及下纖維血管組織呈現為三角形膜樣增生侵犯角膜導致。多由于雙眼內側瞼裂部位結膜增厚出現纖維血管組織長入角膜形成,病理數據證實,翼狀胬肉組織的出現和角膜緣干細胞變性以及缺少有顯著關聯。胬肉生長流程和纖維細胞的增生,慢性炎性反應的發(fā)生有關。
通過本文研究證實,隨訪半年到1年,112眼翼狀胬肉均治療完成沒有復發(fā),角膜上皮情況平穩(wěn),淚膜完整;供區(qū)角結膜創(chuàng)面愈合,手術后角膜透明或者僅存在少量的云胬,無新生血管長入,無復發(fā)情況。
證實翼狀胬肉患者應用角膜緣自體結膜瓣移植手術的效果可行。
參考文獻:
[1] 龔祎.翼狀胬肉切除聯合帶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結膜瓣移植術后應用角膜繃帶鏡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8,18(10):1785-1786.
[2] 陶麗惠,宋峰偉.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結膜瓣移植術中兩種縫合方式對術后角膜愈合及疼痛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17,17(10):1960-1962.
[3] 朱紅梅,宋峰偉,楊衛(wèi)華.角膜繃帶鏡對復發(fā)性翼狀胬肉術后角膜上皮愈合和疼痛評分及角膜規(guī)則度的影響[J].國際眼科雜志,2018,18(6):1142-1145.
[4] 許諾,崔乙,吳文捷, 等.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中結膜瓣的寬與窄對原發(fā)性翼狀胬肉的療效比較[J].國際眼科雜志,2017,17(1):11-15.
[5] 沈秋,楊衛(wèi)華.角膜繃帶鏡對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結膜瓣移植術后角膜上皮愈合及疼痛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7,14(15):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