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
在長沙市五一廣場東南角矗立著一幢漂亮的掛牌“長沙市口腔醫(yī)院”的大樓,在“老長沙”的口中,它還有一個名字——中蘇友好館。
長沙極具影響的高樓
1949年10月5日,即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五天,中蘇關系史上一個高規(guī)格的組織——“中蘇友好協(xié)會”成立,并由時任國家副主席劉少奇親自擔任會長。同年11月7日,長沙中蘇友好協(xié)會成立。
那時,全國掀起了一股“學習蘇聯(lián)老大哥”的熱潮。中共中央決定首先在北京、上海、武漢、廣州建設四大“蘇聯(lián)經(jīng)濟及文化建設成就展覽館”,用以學習、借鑒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經(jīng)驗。而后,全國其他各大城市也相繼修建“中蘇友好館”。
1953年至1957年,是新中國“一五”計劃的實施階段。中國在興建四大“蘇聯(lián)經(jīng)濟及文化建設成就展覽館”的同時,一大批蘇聯(lián)專家來到中國,援建156個重點工程項目(其中6個在湖南省境內(nèi))。按照中央指示,湖南省政府決定在省會長沙修建一所“中蘇友好館”,用于招待蘇聯(lián)專家,方便他們參加集體娛樂活動、查閱資料、住宿等。
據(jù)公開資料,中蘇友好館由一位名叫許升的設計師于1956年設計,選址在長沙通車僅幾年的五一路西段。1957年前后動工建設。落成后的中蘇友好館,坐北朝南,共四層,左右嚴格對稱型布局,建筑面積3696平方米,并成為當時長沙極具影響的高樓(高18米)。
事實上,中蘇友好館的建筑風格采取了仿蘇的折中主義。紅磚清水墻(不做粉刷),歇山式紅板瓦坡屋頂。上拱式門窗,正中的門樓面闊三間,向前突出,人字形屋頂與主樓大屋頂相垂直,門樓兩邊各面闊七間。布局中最大的特點在于門樓兩側(cè)門窗的形狀、裝飾和數(shù)量是對稱分布,中心的四根羅馬柱收束于三層頂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見證中蘇關系的變化
20世紀50年代,“中蘇友好館”經(jīng)常舉辦圖片或?qū)嵨镎褂[,一樓和二樓展廳介紹與展示蘇聯(lián)老大哥的幸福生活。進門大廳正中一行醒目大字:“蘇聯(lián)幸福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p>
三樓是開放的閱覽室,閱覽室里的書刊豐富,還有色彩艷麗、印刷裝幀精美的八開中文版《蘇聯(lián)畫報》,不過書刊一律不外借,只供在閱覽室閱覽。
四樓有一個舞廳,據(jù)一位自小居住在中蘇友好館后面的老人回憶,每逢周六,附近的居民都會被這里傳出的音樂所吸引,他的房子正對著舞廳,經(jīng)常看到白皮膚、黃頭發(fā)、高鼻梁的外籍友人參加活動。
館內(nèi)還有一個可容納二三十人的小型電影放映室,“這在當時是很了不得的啦”。每逢“中蘇友好月”,放映室都會放映蘇聯(lián)電影《列寧在十月》《帶槍的人》《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大血戰(zhàn)》《鄉(xiāng)村女教師》等影片。
多年后的今天,長沙人鄭壽山仍然記得當時在中蘇友好館讀雜志看電影時的情景:“電影放映室不定期地放映蘇聯(lián)的紀錄短片,內(nèi)容多是蘇聯(lián)工人農(nóng)民的生活與勞動片段。放映機放的是8mm的超小型拷貝,解說詞是俄語,較之到電影院看標準的35mm電影實在是乏味??墒俏覀冞@些學生伢子還是不放過這種看免費電影的)機會,時不時地跑去看出了電影預告海報沒有?!?/p>
1958年,長沙中蘇友好協(xié)會遷到此辦公。據(jù)說,1959年,毛澤東回韶山路過長沙時,在湖南省委領導的陪同下也來到這里參加過聯(lián)誼活動。
然而,基于中蘇友好而建的中蘇友好館,也見證了中蘇雙方由昔日的“兄弟、朋友加同志”友好關系變?yōu)橄嗷ブ肛?、甚至惡語相向的過程。
1960年是中蘇關系轉(zhuǎn)變的關鍵一年。中蘇關系急劇惡化,雙方展開了史無前例的意識形態(tài)大論戰(zhàn)。在此背景下,中蘇友好館面臨著尷尬的處境。
不過,當年東歐各國追隨蘇聯(lián),與中國交惡時,歐洲尚有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與中國交好,那就是阿爾巴尼亞。1962年,長沙中蘇友好館曾改名為中阿友好館。
“中蘇友好館事件”
時間到了1967年,即“文革”開始后的第二年,“造反派”各派系之間在奪權與分配權力的問題上產(chǎn)生分歧而引發(fā)的械斗不時在長沙市內(nèi)上演。這年6月4日至6日,長沙中蘇友好館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武斗事件,幾千人暴力圍攻中蘇友好館,造成轟動一時的“中蘇友好館事件”,驚動了中央。
這次武斗事件給中蘇友好館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有人回憶:“大火把整個第一層的物品都燒掉了,二樓的木質(zhì)窗戶也被燒得面目全非,三、四樓受損較輕。紅色外墻因為投擲石塊和開槍射擊而傷痕累累……”
這次武斗之后,政府開始接管中蘇友好館,并著手將整棟大樓進行維修。今天來看,當時變化較大的就是在紅磚清水墻的外墻上刷了一層水泥。
之后,中蘇友好館先后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湖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湖南省科技情報研究所使用和管理,具體交接時間已不可考。直到1989年12月,湖南省政府在八一路另建高樓,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搬遷完畢,中蘇友好館才由湖南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正式移交給長沙市口腔醫(yī)院。
(摘自《文史博覽》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