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松
1932年10—12月,愛國將領蘇炳文、張殿久率領東北民眾救國軍在嫩江以西的海拉爾、滿洲里一帶,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史稱“海滿抗戰(zhàn)”。這是繼馬占山領導的“江橋抗戰(zhàn)”之后,又一次震驚中外的中國人民武裝抗日壯舉。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遼寧和吉林相繼淪陷,日軍開始進攻黑龍江。黑龍江省代理主席、軍事總指揮馬占山,不顧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于11月4日發(fā)動并指揮了著名的“江橋抗戰(zhàn)”,打響了中國人民武裝抗日的第一槍。整個“江橋抗戰(zhàn)”歷時16天,共斃傷日偽軍6000多人。11月19日,齊齊哈爾失陷,面對幾倍于己的敵人, 在彈盡糧絕、腹背受敵的情況下,馬占山被迫率部退往克山、拜泉、海倫等地。
“江橋抗戰(zhàn)”失利后,日軍占領黑龍江省省城齊齊哈爾,并步步向嫩江以西富拉爾基至海拉爾和滿洲里逼進。時任黑龍江省呼倫貝爾地區(qū)警備司令兼海滿鐵路護路軍司令的蘇炳文與張殿久,沿嫩江西岸構筑防御工事。1932年9月27日蘇、張在海拉爾領導發(fā)動了“九二七”起義,組建“東北民眾救國軍”。決定在嫩江以西的富拉爾基和扎蘭屯、博克圖、海拉爾、滿洲里等地抗擊日軍,拉開了“海滿抗戰(zhàn)”的序幕。
在“東北民眾救國軍”成立誓師大會上,蘇炳文、張殿久率眾宣誓:為國家收復失地,為民族爭求生存,為東北同胞驅逐敵寇,抗戰(zhàn)到底。
抗日救國軍以不足2個旅的兵力,用粗陋的武器與裝備精良的3萬多日軍進行了殊死戰(zhàn)斗。終因力量相差懸殊,尚存的1700多人被迫退向西南,由張玉延帶領,以游擊戰(zhàn)方式進入索倫山,后去熱河參加馮玉祥將軍的部隊。蘇炳文、張殿久、馬占山等率殘部和眷屬、愛國鐵路員工共計4000余人,乘7列火車,在蘇軍5架戰(zhàn)斗機的保護下,安全撤入蘇聯(lián)境內。后在蘇聯(lián)政府的支援下,部分將領取道歐洲回國,士兵和群眾分別從新疆、黑龍江回國。至此,歷時68天的“海滿抗戰(zhàn)”宣告結束。
“海滿抗戰(zhàn)”是繼“江橋抗戰(zhàn)”之后,北滿抗戰(zhàn)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昂M抗戰(zhàn)”的英雄事跡及其遺址遺跡,永遠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提醒人們勿忘國恥,珍惜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勝利果實,以拳拳愛國熱忱來捍衛(wèi)今天的和平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