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輝
80年代的前8年,我一直在學校食堂吃飯,最后2年則在單位食堂吃。那時食堂里的飯大致分成4個計量單位出售,2兩起步,然后是3兩、4兩、半斤。女生或女同事打2兩飯的居多;男生、男同事打3兩、4兩、半斤的都有。
那時大多數(shù)人都不富裕,吃飯都是以飯為主,吃菜只是為了配合著能吃下去飯。食堂的潲水缸里每天都會有一些剩飯剩菜,量并不算很多,而且每天有人來收,拖到郊區(qū)喂豬,所以也不算糟蹋糧食。
隨著快餐盒飯流行,有些食堂的飯漸漸不按分量賣了,而是按照“均碼”分裝進餐盒或餐盤。由于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大家吃飯不再那么猛了?!熬a”的飯量,男性大多夠吃,女性往往剩下不少,變成了餐余垃圾。其實這并不算一個難題,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食堂就想出了辦法,米飯按照分量分別以6毛、4毛、1毛出售,其中1毛對應的是50克一碟的米飯。原本這么做沒毛病,的確有一些節(jié)食的女生一餐只吃1兩飯。而且對于準備吃二三兩的人,打2—3份1毛的不就行了。然而這家食堂還是冷不丁出名了,不少人認為“1毛錢米飯”太矯情,是做秀、應景、炒作。
假如50克一份米飯出現(xiàn)于北方某高校食堂,我多少會有一點小小的詫異,不過出現(xiàn)在江南,并不奇怪。去長三角旅游過的人都知道,路邊快餐店里常擺著小份菜,一份往往只有兩筷子的分量。而我姑媽在上海住了70多年,至今經(jīng)常去路邊攤買一個蘋果或者兩個雞蛋。如果姑媽到我們這兒來,這么買東西,攤主恐怕會勃然大怒,認為是在消遣他。
為什么經(jīng)濟相對發(fā)達的地區(qū),人們往往更加務實,不太講究不必要的虛榮?可能源于自信,因為并不窮,所以不擔心別人因為自己“小氣”而看不起自己。而許多并不富裕的地方,總有一些人窮大方,寧可糟蹋掉一些東西,也不肯被人視為“小氣”,其實這恰恰暴露了骨子里的某種自卑。
不久前看了一位旅游達人環(huán)游世界的視頻,在歐洲許多國家,買一個蘋果、一根玉米都是很正常的事,店員一點不覺得是在給他添麻煩??梢娭T如一份米飯50克,在大多數(shù)發(fā)達國家,估計算不上新鮮事,更別說上熱搜了。
總會有那么一天,走遍全國各地,到處都有50克一份的米飯。即便到了以豪爽著稱的北方,在攤上買一個蘋果也不會被理解為“消遣”人。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務實才能不斷進步。不必要的虛榮,無異于作繭自縛,而且浪費社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