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軍 韓新光 陳 薇
腮腺是人體三大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對腺體,富含脂肪,結構復雜。腮腺腫瘤是頜面外科常見疾病,約占口腔頜面涎腺腫瘤的85%左右,95%以上絕大多數是上皮性腫瘤[1-2]。該病可在任何年齡發(fā)生,但以30~50歲為多見,以良性腫瘤為主,女性患者多于男性[3]。該病一般無自覺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可逐漸出現耳下區(qū)無痛隆起包,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4]。但是由于腮腺腫瘤病理分類的多樣性及解剖位置的特殊性,若治療處理不當,可引起面神經損傷,也會引起復發(fā)[5]。手術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傳統(tǒng)手術方法是采用安全解剖面神經并完整的切除腫瘤,可提供足夠手術視野,但是增加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6-7]。Frey綜合征是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主要表現為進食或味覺刺激后,腮腺出汗或者出現局部區(qū)域潮紅,從而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8-9]。當前有學者采用保留面部表淺肌肉健膜系統(tǒng)(superficial muscle membrane system,SMAS)改善患者的預后,主要方法為有非游離保留SMAS 法和游離保留SMAS法等[10-11]。本文對比了游離保留SMAS術與非游離保留SMAS術對腮腺腫瘤患者術后Frey綜合征及術后復發(fā)的影響,希望為臨床合理選擇術式提供依據?,F報告如下。
2015年8月到2018年2月選擇在漯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我院)診治的腮腺腫瘤患者99例,納入標準: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患者在術前診斷為腮腺腫瘤,且在術中確診;年齡18~60歲,意識清晰,依從性好,有手術知情權;初次診治,術前無面神經功能受損表現;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此次研究。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證者;伴有其他腫瘤疾病者;合并嚴重的心、肝、腎及血液系統(tǒng)功能疾病者;臨床病歷資料缺乏者。按照入院順序,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50例與對照組49例,兩組患者的腫瘤類型、腫瘤直徑、年齡、性別、體重指數、臨床分期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所有患者均給予手術治療,由同一組醫(yī)生進行操作。
對照組:給予非游離保留SMAS術,由SMAS淺面翻起腮腺區(qū)皮瓣并切開,翻起SMAS瓣,暴露腮腺,解剖面神經,行腮腺切除術,術后對位縫合SMAS瓣,隨后將頸闊肌、皮下組織及皮膚分層縫合,負壓引流,加壓包扎。
研究組:給予游離保留SMAS術,將患者的頸闊肌、皮膚、皮下組織切開,將SMAS保留在皮瓣上一起翻,同時將SMAS下深層及腺體表面之間進行翻瓣,包括腮腺暴露,其余手術同對照組。
①觀察與記錄兩組的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與術后住院時間。②在術后7 d進行面神經癥狀分級,Ⅰ級:面部各區(qū)域功能正常;Ⅱ級:嘴輕度不對稱,動態(tài)表現眼輕輕用力可完全閉合;Ⅲ級:嘴用力時輕度力弱,動態(tài)表現眼用力可完全閉合;Ⅳ級:嘴用力時不對稱,動態(tài)表現眼不能完全閉合。③在術后6個月判斷Frey綜合征發(fā)生情況,主觀標準:進食咀嚼時術區(qū)出現皮膚潮紅及出汗現象即可診斷??陀^標準:將碘3 g、蓖麻油20 g加入200 ml無水乙醇制成溶液,用棉簽涂在術區(qū)皮膚上,干燥后撒少量淀粉;要求患者咀嚼維生素C片,3 min后觀察局部皮膚顏色變化,呈藍紫色者即可診斷。④所有患者術后隨訪1年,判斷復發(fā)情況。
應用SPSS 22.00軟件,對本研究的計量數據與計數數據進行分析,以均數±標準差、%等表示,對比方法分別為t檢驗與卡方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術中出血量與術后住院時間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手術指標對比
術后7 d研究組的面神經分級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7 d面神經功能對比(例,%)
研究組術后6個月的主觀與客觀判定Frey綜合征的比例為2.0%和6.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4.3%和22.4%(P<0.05),見表4。
表4 兩組Frey綜合征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研究組術后1年復發(fā)率為2.0%(1/5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2.2%(6/49)(P<0.05)。
腮腺腫瘤是頜面外科常見疾病,是指含有軟骨樣組織、腮腺組織及黏液的腮腺腫瘤。該病的病灶界限清楚,捫診呈結節(jié)狀,質地中等[12]。發(fā)生在腮腺的腫瘤中約80 %為良性腫瘤,較常見是多形性腺瘤與腺淋巴瘤[13]。一直以來,腮腺腫瘤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案是手術徹底切除,常規(guī)手術方法是通過耳屏前、頜下、頜后呈S形切口,行腫瘤切除術。但是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比較大,術中切除了較大面積的組織,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4]。
當前研究顯示對于發(fā)生在腮腺的腫瘤,行小范圍切除即可達到治療的目的,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15]。SMAS筋膜是指連續(xù)分布于顱頂和面頸部淺筋膜深面的肌肉腱膜結構,其可用于口腔頜面部組織缺損修復重建,有利于保障皮瓣的完整性[16]。本研究顯示兩組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的術中出血量與術后住院時間顯著少于(短于)對照組;術后7 d研究組的面神經分級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從機制上分析,非游離保留SMAS法把筋膜與皮瓣一起翻起,在手術分離過程中較易出現各種損傷,不利于術后康復,也對面神經有一定的損傷[17]。游離保留SMAS法可在SMAS深面和淺面分離翻瓣,是在SMAS直視下進行翻瓣,容易發(fā)現穿孔或破裂,從而可減少創(chuàng)傷,改善患者的面神經功能[18]。
手術為腮腺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也是根治病灶的唯一方法。但是傳統(tǒng)手術過程中需要切除大部分腮腺,殘留的腺體失去了分泌功能,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19]。有研究顯示采取傳統(tǒng)手術方式治療腮腺腫瘤,術后Frey綜合征發(fā)生率在60 %以上[20-21]。從發(fā)病機制上分析,手術切斷了介導味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和介導出汗的交感神經纖維,并且可發(fā)生迷走或錯向的交叉再生,從而興奮副交感神經,導致術區(qū)皮膚出汗和潮紅現象[22]。傳統(tǒng)手術方式通常于頸闊肌下方、腮腺被膜外翻瓣,頸闊肌所能覆蓋腮腺部分有限;術中雖然可以將被膜及腫物和一部分或全部腺體切除,但制備胸鎖乳突肌瓣可能造成頸部運動功能障礙,也會影響胸鎖乳突肌的血供[23]。本研究顯示研究組術后6個月的主觀與客觀判定Frey綜合征的比例為2.0%和6.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4.3%和22.4%。從機制上分析,游離保留SMAS術更容易降低腮腺創(chuàng)面被切斷的副交感神經纖維與交感神經纖維的錯位連接,從而能夠有效預防Frey綜合征的發(fā)生。
當前腮腺腫瘤手術進行了不斷的改進,已達到了在根治術的基礎上,更多的保留腮腺腺體組織與功能,也可預防復發(fā)的發(fā)生。特別是SMAS法不增加新的手術切口及創(chuàng)面,術中切除腫瘤后直接游離切取組織瓣,且比較容易解離,對于患者的影響比較小[24]。本研究顯示研究組術后1年的復發(fā)率為2.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2.2%。從機制上分析,游離保留SMAS術加強了翻起組織瓣的完整性,可改善術后的塌陷畸形與發(fā)揮隔離作用,從而能夠預防復發(fā)的發(fā)生[25]。同時在下一步中需要擴大樣本量,明確游離保留SMAS術的作用機制。
總之,相對于非游離保留SMAS術,游離保留SMAS術在腮腺腫瘤患者中的應用能減少創(chuàng)傷,改善面神經功能,減少術后Frey綜合征及術后復發(fā)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