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娜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上腹部持續(xù)或反復發(fā)生的疼痛、燒灼、脹悶感,早飽感,餐后飽脹、食欲下降、惡心,嘔吐等的一組消化系統(tǒng)癥候群,但在上消化道內鏡、肝膽胰影像學和生化檢查下均不能發(fā)現明顯異常[1];近年來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壓力增大,特別是老年人對于社會的適應能力下降,情緒容易出現焦慮、抑郁,導致身體各器官功能衰退,使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2]。目前,尚沒有任何研究表明藥物能夠完全治愈功能性消化不良,且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一般常伴有抑郁、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所以針對這些因素,我們在治療的同時采用中醫(yī)辨證、因癥施技等有效的中醫(yī)護理干預,觀察其對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影響[3]。因此,此次研究主要探討早期中醫(yī)護理干預在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由2016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選取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的方法將這些患者分為常規(guī)組(40例)和干預組(40例)。常規(guī)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61~83歲,平均(73.2±1.3)歲。干預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63~85歲,平均(73.4±1.2)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此項研究。
1.2 病例選擇標準診斷標準:符合國際羅馬Ⅲ診斷標準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0)》中有關疾病的診斷標準[4]。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在60歲以上者;③既往無消化性潰瘍、肝病及精神病史者;④情緒正常,可以有效配合治療者;⑤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且同意參加此項研究。排除標準:①有結締組織病史、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者;②經超聲及內鏡、X線檢查有肝膽胰及胃腸等器質性病變者;③臨床病理資料不全,不能確定療效者。
1.3 治療方法2組患者給予每天三餐前服用多潘立酮片(輔仁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058,共3板,每板10片,每片10 mg)10 mg,同時聯合和胃湯加減治療,和胃湯由柴胡10 g,黃芪24 g,黨參12 g,白術9 g,陳皮3 g,枳殼3 g,甘草6 g組成。隨證進行加減: 肝郁氣滯者加香附;痰濕者加蒼術;陽虛寒盛者加淫羊藿;失眠者加酸棗仁;郁癥者加白芍、黃精。服用方法為:1劑/d, 2次/d。2組治療周期均為2周。常規(guī)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①根據患者的癥狀遵醫(yī)囑給予對癥處理;②為患者提供安靜、清潔、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③每日給予患者基礎護理以及在患者出院時給予詳細出院指導等。干預組患者在以上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增加早期中醫(yī)護理,包括[5]: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詳細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根據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以及接受程度使用不同的的方式對其進行宣教,提高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可列舉一些治療成功的例子,建立患者治療成功的信心。①中醫(yī)辨證護理:根據患者的自身癥狀進行中醫(yī)辨證,并制定針對性的中醫(yī)護理干預措施,如指導寒邪入胃者注意防寒保暖、指導肝氣犯胃型疏肝解郁。②因癥施技:根據不同證型的患者,在相應的穴位給予按摩、拔罐或針灸,如寒濕者選擇中脘穴、天樞、大腸俞、足三里;濕熱者選中脘、天樞、大腸俞、陰陵泉、三陰交;傷食者選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脾虛者選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等。③飲食指導:老年人的消化以及吸收能力相對下降,應對患者平日的飲食進行指導,建議患者以素食為主,同時搭配含有蛋白質的食物,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按照患者自身口味及病癥制定針對性膳食,如脾胃虛寒者,應指導患者食用溫中健脾之品,常食用桂圓、大豆、雞蛋、鯉魚等;胃陰虧虛者,指導其多食用銀耳、梨子、薏米等滋陰潤燥類食物。④中醫(yī)情志護理:由于消化不良患者多伴有焦慮、抑郁情緒,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進行溝通,及時關注患者的心理并予以安慰以及鼓勵,囑咐患者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⑤養(yǎng)生運動指導:指導患者通過肌肉松弛放松訓練來使負面情緒緩解,指導老年患者多參加五步拳、太極、五禽戲等運動,其中五禽戲的熊戲對老年人身體幫助尤其大,活動不激烈但幅度較大,有利于促進胃腸消化、增加關節(jié)靈活性。⑥生活作息指導:子午時是肝經循行時間,睡好子午覺,有利于人體養(yǎng)陰、養(yǎng)陽。指導患者進行子午覺,按照子時大睡,午時小憩的原則,每天晚上中午按時休息。
1.4 觀察指標①運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共四項內容: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功能,各項總分均為100分,分數越低,代表生活質量越差。②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消化道癥狀評分表,評估焦慮、抑郁情緒以及消化道癥狀,SDS、SAS評分的總分皆為100分,分數越低代表焦慮和抑郁癥狀越輕;消化道癥狀評分表,總分為40分,分數越高表示消化系統(tǒng)問題越嚴重。③2組血清中膽囊收縮素(CCK)、5-羥色胺(5-HT)水平比較。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2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積分明顯增加,且干預組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1)P<0.05;與常規(guī)組比較,2)P<0.05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SAS、SDS及消化道癥狀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2組SAS、SDS及消化道癥狀評分明顯降低,且干預組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SAS、SDS及消化道癥狀評分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1)P<0.05;與常規(guī)組比較,2)P<0.05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CCK、5-HT水平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2組CCK、5-HT水平明顯下降,且干預組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P<0.05)。如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CCK、5-HT水平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1)P<0.05;與常規(guī)組比較,2)P<0.05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之一,較難治愈,且經常復發(fā),致使患者需要反復多次求醫(yī),造成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6]。早在《黃帝內經》中有記載,表述為痞、否塞、心痛、厥心痛、胃心痛等;《黃帝內經》未明確區(qū)分心痛與胃脘痛,因此,一部分學者認為心痛即胃痛,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心痛并非胃痛。《黃帝內經》中有“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六腑脹,胃脹者,腹?jié)M,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等論點描述[7]。辨證分型主要包括脾胃虛寒、脾胃氣虛及肝胃不和等,治療方法包括溫中健脾、健脾益氣及疏肝理氣等。此外,醫(yī)護人員應及時與患者解釋治療方法及意義,只有當患者及家屬理解中西醫(yī)相關治療及護理的作用后,對醫(yī)護人員產生信賴,才能遵從相關指導,提高預后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程較長,會致使患者長時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癥狀,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皆處于衰老狀態(tài),加之長期被疾病的困擾,影響藥物的吸收作用,所以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不僅可緩解患者應激反應,還能有效促進治療效果[8]。
CCK是一種神經遞質,其可以刺激膽囊收縮及Oddis括約肌舒張,進而促進膽汁的分泌及排出,刺激胰腺消化酶分泌,從而抑制胃酸分泌延緩胃排空,CCK水平升高可導致胃電節(jié)律異常程度增高,對胃腸道黏膜的敏感性有提高的作用,因而容易導致惡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癥狀。5-HT是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和旁分泌信號分子,主要分布于胃腸道黏膜上,它具有促進胃腸道蠕動的作用,在胃腸內壓發(fā)生改變及迷走神經受到刺激后分泌增加,可使胃腸活動、內臟相對敏感性以及神經分泌功能等水平提高。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CCK、5-HT水平顯著降低,且干預組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說明中醫(yī)護理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積分明顯增加,且干預組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說明中醫(yī)護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且效果高于常規(guī)護理。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SAS、SDS及消化道癥狀評分明顯降低,且干預組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說明中醫(yī)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抑郁焦慮的情緒,改善消化道癥狀。
綜上,早期中醫(yī)護理可有效減少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癥狀,改善CCK、5-HT水平,且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