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西班牙、英國特約記者 青木 王方 紀雙城
“文學有助于處理危機!”德新社報道稱,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近幾周興起一股“瘟疫文學熱”,旅游類書籍則遭遇“滑鐵盧”。
最受歡迎的瘟疫類小說要屬法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爾貝·加繆的《鼠疫》。書中不僅描述了瘟疫對社會物質和道德的破壞,也展示了除藥物外,可以抵抗瘟疫的最主要手段——勇氣、同情心和團結。該書目前在意大利、法國都登上暢銷書榜單。葡萄牙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失明癥漫記》也賣得不錯。該書講述失明癥在某個城市蔓延,被感染的居民被隔離在廢棄精神病醫(yī)院的故事。此外,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關于霍亂的中篇小說《威尼斯之死》、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瘟疫年紀事》,以及美國作家愛倫·坡的《紅死魔的面具》等作品,都在歐洲重新走俏。
在德國塔利亞連鎖書店,《環(huán)球時報》特約記者看到,瘟疫類書籍被放在書店最顯眼位置。導讀員克斯汀告訴記者,近來書店每天可以售出上百本有關瘟疫、災害、危機類的書籍,烹飪、花園、IT等工具書也頗受歡迎。而平時受歡迎的旅游類書籍則幾乎無人問津。
在西班牙,疫情迫使外向的當地民眾成為“宅男宅女”。各類電子書在疫情期間銷量看漲,以前死氣沉沉的二手書書店也開展起網購業(yè)務。此外,當地主流媒體還聯合多位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推出“宅家”系列專題“城封,人不瘋”,第一個主題內容就是讀書。在巴塞羅那經營網上書店的老板兒子豪爾海向《環(huán)球時報》特約記者介紹,女性讀者以購買子女教育、家務類書籍為主,其中一本名為《我成為稱職太太,你也必須是稱職丈夫》賣得特別火。男性讀者方面,名為《1000多種細節(jié)觀察她的忠誠度》備受推崇。其他文學類、歷史類讀物則根據讀者群的年齡不同有所區(qū)別:青年讀者最愛青春小說,60歲以上的讀者更青睞歷史類,有人借此重溫16世紀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輝煌。
人文關懷類書籍是英國人近來討論的主題。新書當中,日本作家川口俊和的《在咖啡冷掉之前》英文版,已被當地知名的水石書店擺在暢銷類顯眼位置。故事講述一間咖啡店有個神奇座位,能把顧客帶回過去達成昔日心愿,也就此改變4個小說人物的人生。面對前所未有的公共衛(wèi)生危機,一些英國人也在書中找尋面對人生的動力,由美國作家芭芭拉·金索沃創(chuàng)作的《無所庇護》就是其中一部。這部小說以兩條時間線描述同樣生活在新澤西、但分別來自19世紀和20世紀的兩個家庭,深陷危機時所展現出的堅韌毅力。此外,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第14部小說《刺殺騎士團長》、美國作家安東尼·多爾2014年發(fā)表的《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時下也被不少英國人拿在手中閱讀。在經典小說方面,隨著《小婦人》最新版電影上映,這部出版于1868年的美國長篇小說成為英國年輕人閱讀的熱門作品,很多人讀后在社交網站上轉發(fā)書中那句經典讀白:“我不畏懼風暴,因為我正在學會如何啟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