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
在談及音樂大師時,我們總是很輕易地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肖邦、貝多芬、德彪西等等音樂大師的名字。李斯特·弗倫茨的名字,卻鮮被提及。然而,無論是在音樂造詣上,還是對音樂史的影響上,李斯特都絲毫不遜色于上述大師,即便是在個人生活經(jīng)歷上,李斯特都實實在在的與諸位大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李斯特出生于奧地利東部名為萊丁的村莊;父親是匈牙利人,母親是奧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兩個名字,分別是匈牙利和奧地利德語兩種拼法。他從小隨母親說德語,直到晚年才學會用匈牙利文寫作。匈牙利人自詡為歐洲唯一的有色人種,他們的姓名排列也和其他歐洲人不同:姓在前,名在后。
李斯特·費倫茨(匈牙利語:LisztFerenc,1811.10.22—1886.7.31),匈牙利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所創(chuàng)作的鋼琴曲以難度極高而聞名。
李斯特的父親是一位業(yè)余音樂家,他5歲時由父親教會彈奏鋼琴,8歲時開始作曲,9歲登臺表演,獲得匈牙利貴族資助赴維也納學習,師從著名鋼琴教育家卡爾·徹爾尼。他曾說:“我的一切都是徹爾尼教我的?!?李斯特來到維也納的兩年后舉行了演奏會,當李斯特走上舞臺時,看到第一排的觀眾時頓時驚呆了。原來坐在第一排的“特殊”觀眾,竟然是仰慕已久的音樂大師貝多芬。其實,那個時候的貝多芬雙耳已經(jīng)失聰,一般的演奏會他是不會參加的。貝多芬雖然什么也聽不見,可是他如磐石般一動不動地坐在那里,用“身心”去感受李斯特演奏的音樂。李斯特演奏完最后一個音符時,全場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李斯特懷著崇敬的心情準備走向貝多芬,只見貝多芬突然邁著穩(wěn)健的步伐走向舞臺,他緊緊地摟住李斯特,親吻了他的額頭,這便是著名的“貝多芬之吻”。順帶一提,卡爾·徹爾尼作為貝多芬的得意弟子,一定意義上說,李斯特也就可以算作貝多芬的徒孫了。
李斯特與另一位著名音樂家肖邦的關系更為微妙,在音樂上他對肖邦推崇備至。1831年,肖邦從波蘭流亡到巴黎。當時,李斯特已是名聲沸揚的音樂家,而肖邦則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對肖邦的才華深為贊賞。為了讓人們盡快認識肖邦,李斯特在演奏鋼琴時,當燈一熄滅,就悄悄地讓肖邦過來代替自己演奏。觀眾被琴聲征服了。演奏完畢,燈亮了,觀眾看到舞臺上坐著肖邦,大為驚愕。可惜,李斯特與肖邦的關系沒能長久地維持,兩人很快就因愛上了同一女子——女作家桑德,而成為敵人。
也許是年少時有幸得到徹爾尼的悉心指點,讓李斯特在面對年輕人時,有一種可貴的助人之情。據(jù)說,在德國的一個小城中,一位姑娘將要舉辦自己的音樂會。她在海報上說自己是著名鋼琴家、作曲家李斯特的學生。不料,就在音樂會的前一天,李斯特突然出現(xiàn)于姑娘面前。姑娘嚇得渾身顫抖,臉色蒼白,好半天才抽泣著訴說了自己艱苦的孤兒身世,冒稱李斯特的學生完全是為了生計。她跪在李斯特面前,請求寬恕?!班?!原來是這樣?!崩钏固匕压媚锓銎饋恚吞@地對她說,“讓我們來看看有沒有可以補救的辦法?!惫媚锟蠢钏固剡@么和藹可親,激動得不知說什么好。李斯特要她把晚間演奏的曲子彈一遍給他聽,并且邊聽邊給以指點。末了,李斯特爽快地說:“好了,晚上你大膽地上臺演奏吧,你已經(jīng)是我的學生了。”第二天,音樂會如期舉行。臨近結(jié)束的時候,聽眾突然歡呼起來,原來,彈奏最后一支曲子的不是學生,而是老師李斯特。
李斯特為人謙和寬厚,富有魅力,結(jié)交了不少好朋友。他所掙的錢大部分都捐給了慈善機構(gòu),包括教堂。當他聽說貝多芬在伯恩的塑像有坍塌的危險需要修補,他也馬上拿出錢來支援偶像。
1865年李斯特自霍恩洛厄手下接受了剃發(fā)禮出家成為天主教神職人員,之后逐漸升等到了輔祭品,但仍然身著神父的黑袍在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各處奔走授課,并分文不取,扶助了許多年輕音樂家,如葛利格、鮑羅丁等,為普及音樂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