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東南亞華人族群的宗教議題
      ——以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印尼華文女作家小說為參照

      2020-03-22 16:35:39
      關鍵詞:基督華人關懷

      馬 峰

      (中山大學中文系,廣東珠海 519080)

      宗教信仰是對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的探討,對生命價值的終極追問。宗教面向普世大眾,它有積極的一面,傳達著導人向善的仁慈之心,能夠凈化心靈并讓人得到精神皈依,有助于對個人行為準則及社會道德秩序的矯枉歸正,這些都可視為宗教信仰的精神關懷。以文學形式表現各種宗教主題都可歸為宗教書寫,根據不同的宗教又分為基督教書寫、佛教書寫、伊斯蘭教書寫等,也有信仰書寫、神性書寫、靈性書寫等多種稱呼。廣義而言,宗教關懷就是通過宗教思想、母題或意象去傳達關懷,既可以是對宗教本身的關懷,也可以是對外部世界的關懷,還可以具體關懷個體的人。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信仰涉及到多元的文化認同與文化互動議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論是對東南亞華人的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對東南亞各國的國民性研究,還是對國家外交領域的僑務研究,都能提供中國與東南亞友好交往的理論觀瞻與現實應對。因此,對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進行文學觀照,不只是停留于文學層面的解讀,更在于透過文學與宗教的雙重視野探研當地華人的社會生態(tài),以促進本土華人乃至中國人與當地其他族群的和諧互動。

      一、華人的多元宗教信仰

      從歷史上考察,華人移民海外往往將自身信仰一并遷入,在東南亞地區(qū),儒釋道的信仰及寺廟建筑到處可見。華人的宗教信仰大多不明確,往往有著多重信仰,具有多神交混的崇拜色彩。新馬各地保存大量寺廟建筑,如青云亭、廣福宮、天福宮、南天宮、極樂寺等,其信仰以儒釋道的三教并呈為主,也有地方性、小規(guī)模的多神崇拜,如觀音、天后、關帝、大伯公、九皇爺、仙四師爺等。從歷史看,華人移居馬來亞的同時也植入了自身的信仰文化,駱靜山說“移殖本邦的華人大多數來自閩粵兩省文化落后的農村,他們所帶來的宗教通常是相當原始的精靈崇拜和儒釋道的末流所混合的民間信仰?!盵1]印尼更有“孔教”之稱,把孔子作為神來崇拜,當地政府曾將儒家學說納入宗教范疇,于是祭拜孔子的華人便成為“孔教徒”。其中,雅加達金德院堪稱華人多神供奉的代表。東南亞華人有大量傳統的民間信仰者、沒有特定宗教的游離信仰者以及尊奉唯物史觀的無神論者,主流的宗教信仰以佛教、基督教為主。

      在宗教書寫上,華人的駁雜民間信仰在日常生活中大多以求神問卜的形式祈福保平安或祈求財運等,帶有一定的迷信及功利色彩。相對而言,佛教與基督教的信徒們更有歸屬感,更在意修身養(yǎng)性、積德行善、慈悲仁愛,并以此尋求內心平和與精神救贖。其實,優(yōu)秀的宗教書寫需要具備一些基本條件,一般而言作家應該是某種宗教的虔誠信徒,即使不是信徒也應該具有相當豐富的宗教知識儲備。作家對經典教義的掌握是不可或缺的,否則宗教書寫將難以深入。以東南亞的女作家小說而論,李憶莙、戴小華、柏一等略有涉及佛教書寫,但仍限于人物的避世超脫層面,與佛教的宏旨大義則相距甚遠。其中,戴小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悔不過今生》中的美娥因對丈夫一再失望而潛心向佛,通過宗教的力量來擺脫塵世的苦難,并使心靈獲得超脫與寧靜,以寬容獲得人性的升華。[2]然而,從美娥身上散發(fā)的佛教氣息并不是作者要闡釋的核心,其本質是要關注及表現女性問題。

      在馬來西亞及印尼,伊斯蘭教信徒基本都是原住民,華人和穆斯林極少。由于宗教法令的嚴苛,人們將其視為話語禁區(qū)。對于伊斯蘭教書寫,賀淑芳的《別再提起》從“改教議題”展現了馬來西亞的宗教威權。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Mahathir bin Mohamad)曾講到,馬來西亞的官方宗教是伊斯蘭教,已經莊嚴載入憲法,但是伊斯蘭教的教義指示我們要寬容(tolerant)對待其他宗教群體。[3]然而,在華人改信伊斯蘭教的問題上,宗教局官員對死者卻毫無寬容之意。在伊斯蘭葬禮與華人傳統葬禮爭執(zhí)的背后,作者意在借宗教信仰影射主導族群(馬來人)對弱勢族群(華人)的文化壓制。在《Aminah》《風吹過了黃梨葉與雞蛋花》里,賀淑芳重提改教議題,這些強迫改教事件也側面反映出國家的“伊斯蘭教化”趨勢,它無疑給華裔、印裔等其他非伊斯蘭教群體帶來無形壓力。[4]由于伊斯蘭教議題的敏感度,雖然華人有少數伊斯蘭教徒,但是此類題材卻較少有人涉獵。

      相比之下,孫愛玲、晨硯、黎紫書的基督教書寫尚有可觀之處,她們都是深諳教義的基督信徒,都或多或少帶有宗教關懷成分。趙建國談到宗教傳播時說,基督教在布道過程中要求布道人善于用經文、歷史、文學或生動的形象來說明道理,以更有效地吸引并說服聽眾。[5]文學可以成為宗教布道的途徑,宗教也可以化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靈魂?;浇躺嬗^的“創(chuàng)造——墮落——救贖”觀,啟發(fā)了文學的“神圣情懷”“幽暗意識”和“盼望精神”。[6]基督教對文學的影響不言而喻,即使同是基督徒作家,如何將宗教思想融入創(chuàng)作,如何以宗教感化或警示世人,是采取正面頌揚還是反面批判,這些都制約著宗教關懷的呈現方式。宗教書寫是宗教關懷的表現形式之一,本文主要以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尼的華文女作家小說作為考察對象,力圖從文學角度去審視東南亞的宗教議題,并重點探討基督教書寫中的關懷意識。

      二、信仰的虔敬之心

      新加坡推行多元文化,有著寬松的宗教氛圍,只要不觸碰宗教的紅線,宗教言論與宗教書寫都有較大的自由度。然而,在新華女作家之中,具有明顯宗教書寫特色的小說卻并不多見。馨竹在《情結》的扉頁上題寫“愛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章6節(jié))”,但這只是展現愛情故事之前的楔子,整部小說并沒有顯露宗教意識。她的《愛是恒久忍耐》算是一篇探討基督恩慈的小說?!笆菔莸?、高顎骨的牧師瞧了瞧臺下的信徒們一眼,便繼續(xù)放開嗓子,像耶穌對他那最忠實的弟子說話似的,開始釋放上帝的訊息。信徒們都大張著嘴巴,拿出最大的注意力來盡心傾聽。牧師的話像一縷甘泉汩汩地流過他們的心房,七孔玲瓏,個個通暢,連那卷折的靈魂也開竅了、舒坦了?!盵7]信徒們在虔敬地接受教義洗禮,然而卻無法忍受老太太的咳嗽,甚至面帶憎惡。此時,小男孩送來的一包咳嗽糖讓她淚珠盈眶,孩童的純真也刺破了其他信徒的虛偽假面。不過,馨竹很少涉及基督教書寫。相比之下,孫愛玲就是一位用心于此的寫作者。從她的小說里,可以看出在實現理想與宗教的結合上,努力創(chuàng)造出一種特殊的生命方式與生存意義的價值。

      孫愛玲對《圣經》的研讀極為深入,尤其喜歡《雅歌》的愛情詩篇,《天涼日影飛》與《風茄放香的日子》的篇名皆取自其中的詩句。兩篇小說都屬于基督教文學,既是獨立成篇的故事,又是前后連綴的姐妹篇。作者截取《雅歌》意象,表面上描寫男女愛情,其深層意蘊是探討宗教奉獻。她提出許多引人思考的教會問題,如講臺荒涼、人們饑渴慕義、教會的繼承人問題,還有基督徒的生活目標、生活方式、異象、如何進深等。[8]她著力塑造教會中有知識、有遠見、有個性的有為青年,他們是基督召喚與揀選的一群人。通過他們的思想行動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詮釋圣經教義及宗教關懷。等待“天起涼風,日影飛去”,這是愛情守候的象征,也是性靈的執(zhí)著堅信。主人公堯坤在信主的過程中獲得心靈的滿足,他決心去加拿大瑞進神學院讀神學,并做好奉獻的準備。家人和戀人不理解,他為身體與靈魂的軟弱而痛苦掙扎。當領會到耶穌戰(zhàn)勝魔鬼的威逼利誘,他伏在圣經上痛哭流涕,為了內心的釋然,更為了知道如何去戰(zhàn)勝一切試探。起初,他的戀人皓星不能接受傳道人的清苦,并試圖另覓佳偶。當皓星品嘗到苦澀,她逐漸明白愛的真義。一個迷途知返,一個癡心等待,他們重拾純潔的愛情。兩篇小說刻畫的另一對戀人是亞安與漓淵,他們在理解、支持與信任之上構建愛情,更高的追求是基督福音的傳播。亞安的身上流淌著兩代傳道者的血,祖父曾是上海浸信會的傳教士,后被派到馬來亞宣教,父親則是為人忠直的牧師。他從新加坡調到上海,從事公共建屋規(guī)劃工作。踏上祖先的土地,他為上海的發(fā)展而激動,也為人們的精神饑渴而擔憂。他戀慕中國,視上海為耶利哥城,渴望城市發(fā)展與人心建設并舉。作者高揚青年人的基督情懷,并不局限于新加坡、中國,這是一種普世的精神關懷。

      除了帶有鮮明宗教宣揚色彩的作品,她還探討靈與肉、懺悔與救贖等議題?!渡繁憩F世俗的成見與宗教的寬容,十五歲的少女懷孕了,父母老師不予理解,而瑪格烈修女卻悉心呵護。少女選擇面對現實,孩子的誕生是對生命的珍視,也是自我生命的新生。她曾是迷途的羔羊,基督的慈愛讓她重拾希望?!对巍肥菍交彝サ姆此?,女主人公為將“定型”的生活而猶疑。她無法接受經過基督與科學雙重改造的形象,她渴望具有自然性的原來的本體。尋找原形,并不是對宗教的離棄,而是一種神性與人性的結合。這幾篇作品都見證了基督的光輝,并以實踐行為去維護與宣揚,體現了對基督信仰的虔敬之心。

      三、正向的頌揚救贖

      在馬華女作家中,溫玉華、晨硯、黎紫書的基督教書寫都較為突出。前兩者屬于對至高神性的顯性直抒,后者的敘述技巧略勝一籌,她屬于對靈肉沖突的隱性暗喻。作為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溫玉華在《自己的話》里談到寫作的心路歷程,其中滲透著真純的宗教情懷。“為了追尋純愛和真理,我接受了耶穌基督恩典的呼召,從此沉湎在上帝偉大神圣的愛中,置身于具體的信仰生活,堅持生命更新的渴慕,這種永遠活潑常新的信仰,控制著我的思維和生活內涵。這期間,我寫下一些短篇零簡,抒發(fā)一己的宗教情懷,也體現出一個新生命的不斷成長茁壯?!盵9]她的宗教情懷并不限于自我的內視,也體現于小說中對人的心靈探索?!锻黄浦貒返慕Y尾,便有明顯的宣教性話語。女主人公少玲難以承受家庭災難,準備自殺時,一個突如其來的電話如同天降神啟,將她挽救了回來,預示著上帝對罪人的不離不棄。這些話語直露地傳達著基督教思想,作者以上帝之愛去點化、勉勵或拯救世人的意圖較為明顯。在《生命之旅》文集中,更是收錄了《俄珥巴的選擇》《抹大拉的故事》《米利暗》《欺謊的綱羅》《所羅門之死》等九篇以圣經人物為主題的小說。在長篇小說《風雨松園》中,作者以二十世紀初的舊中國為歷史線索,雖主要表現翁氏家族的封建腐朽及女性的卑躬、畏縮、爭寵與壓抑,但依舊試圖通過素貞、志靖兩個人物去傳達來自基督的關懷。素貞無法反抗荒淫成性的大爺,只能和杏花逃離。她相信上帝會幫助弱小的寡婦,并以圣經訓誡去增強勇氣。“‘主耶穌,你救我脫離這惡魔的羅網?!蛔杂X的又記起這句簡單的禱告,漸漸地像被送進一個不同的世界,一種出奇的安全保證使她鎮(zhèn)定,心中意外的和平寧靜?!盵10]溫玉華有不少基督書寫,除了圣經人物的專題小說,其他大多是插入式場景,并不是貫穿始終的宗教小說,她更注重在時代氣息中刻畫人性的善惡。同時,由于太過直露的“宣教”意圖,這也限制了其小說的藝術成就。

      晨硯作品的宗教關懷意識最為強烈。她的創(chuàng)作與個人經歷密切相關,常帶有職業(yè)與宗教信仰的印跡。1992年4月,她受洗為基督徒,對生命有了更多領悟,此后,她曾擔任文橋傳播中心文字部主任及福音版編輯,這使得她不斷從宗教入手去嘗試小說的新境界?!督讹L嶺》是一篇充滿救贖色彩的懺悔錄,故事中的女主角經營一間面包糕餅店,她以愛心去包容印度母女的裝神弄鬼與無理取鬧,忍耐與付出卻沒換來期望的愛與美。最后,在正與邪的較量中,善沒能抵擋住惡的侵擾,她心中的理想國度慢慢被侵蝕。作者在文中以新的角度去詮釋人生的苦難和愛的定義,她探討怎樣的愛才有根基,指出問題的癥結在于人和上帝之間位置的混亂,“愛乃是由上帝而來,我們只能借助祂的力量來愛這個令人失望的世界”。[11]作品以個體人的弱小,引出信仰力量的強大,其寓意在于人需要上帝的引導。她在《化裝的故事》中繼續(xù)進行心靈的探討,展現的是美丑、愛恨、善惡的交織。通過罪與惡的糾纏,去追問人的出路問題,就如同演給天使看的一臺戲。蘭芝本來像美麗純潔的完美天使,但理想與現實的反差讓她的心靈走向扭曲。壓抑的內心潛伏著邪惡,她把落進壁虎的“毒湯”給家人喝,自己無法生育就嫉妒貌似懷孕的貝兒。她的丈夫在小鎮(zhèn)郵政局做事,自甘墮落,逛妓院找妓女,然后用自己的污穢去控制圣潔的蘭芝,這些都象征著隱藏于內心又外化于行為的惡。二人持續(xù)冷戰(zhàn),進而相互報復,讓家庭成了衍生罪惡的舞臺。與這對年輕夫妻的人格扭曲相對照,父輩都代表了正面的形象。順福的父親到南洋闖蕩,他繼承了祖?zhèn)魇炙?,靠著勤勞儉樸開了燒窯場。他扎根當地如有神助,仿佛有賜地為業(yè)的“聲音”召喚,心里生出敬畏、驚奇、自豪與自信,隱含著性靈的向善以及福音的回饋,而后代的良心背離則形同天譴。文中不時顯現“臭蟲、壞坯、打架魚”的意象,這是對“罪”的掙扎形態(tài)的呈現?!叭藗儗ψ约旱淖锸强只藕蜔o助的,雖然他們不愿承認。那打架魚便是一個罪的象征,它們本身沒出路,又一生糾纏人。……因為不認罪,便沒有悔改;沒有悔改,罪便沒有出路?!盵12]當人缺少善念,缺少贖罪之心,便會蛻變成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而貝兒與牧師丈夫等宣道者的奉獻,再一次強化了基督的仁愛。

      晨硯的宗教書寫有一定的階段性轉變,2000年以來的幾部中篇小說不再只關注內在的心靈失衡問題,也開始尋求個人與社會的內外兼顧。她在環(huán)保、疾病、政治等大議題中思考宗教的終極關懷,并以期得到心靈的安慰與平衡,也就是內在精神與外在世界的調和。在《人在基因圖譜》中,她贊賞個人對環(huán)保自然生態(tài)的關懷,但更在意無可替代的終極關懷。因此,她在《自序》中說主人公何松安是個善人,一個螳臂當車的勇者,他是個對人、對大環(huán)境有愛,但卻是個沒有依靠的人,他最終也不免失落。[13]此處的“沒有依靠”是指內在的精神憑借,因為沒有信仰上帝而導致心靈失落。其實,文本中的宗教關懷并不突出,只是偶爾讓醫(yī)生去傳遞上帝之愛。醫(yī)生是救人之身,還是救人之心,精神關懷的意圖顯然在于后者。另一部作品《阿爸,我要你的愛》以信主“姐妹”的真實事例為原型,有明顯的宗教關懷傾向,主人公的信仰之路不斷清晰。在表現青少年問題方面,倫理關懷并不是中心,側重點仍是宗教的精神關懷。佩娟先是未婚先孕,隨后男友販毒入獄,當生活因信仰而有了轉機,她卻查出患了艾滋病。失足少女的苦難不斷,但她在家人、朋友和文橋的幫助下有了堅強活下去的勇氣。更進一層,這是來自宗教的關懷,是上帝的眷顧,是基督精神對懺悔者的不離不棄。其中,“女主角親筆手記”是真實的日記,“我愿意把我的一生所經歷的都寫出來,好讓世人得知罪的可怕,和神的大愛?!盵14]當事人的現身說法是警醒也是徹悟,在宗教的終極關懷里,這是經受感化而主動奉獻的佳音。此外,作者還以馬來亞的大時代為背景去審視信念與信仰之別,《1961》就是對政治理想的探討,老師提到的“不倒年”暗示對信念的堅守。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信念不同,他們的人生之路也各異。在激情的學生年代,在“左派思潮”的驅動下,他們懵懂又沖動,此后所面對的卻是長久的坐牢、失蹤、戰(zhàn)斗或頹廢。最后,崔清泉與云連在泰國的教堂意外相遇,而月姐、教堂則代表宣道者和宗教場所。于是,基督信仰撫平了“左派思潮”帶來的心靈創(chuàng)傷,這里的宗教關懷是對人的正向的精神拯救。

      四、逆向的靈肉批判

      孫愛玲與晨硯的宗教書寫有相似之處,她們大都展現基督教的正面形象,充滿對基督精神的頌揚。黎紫書也有對宗教課題的思考,但風格則截然不同。黎紫書雖然沒有刻意張揚基督教神學,但卻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創(chuàng)作的構設與實踐中,隱約而又微妙地開展了一場文學對神學的演繹與對話。[15]她的文學性強于宗教性,并善以反面形象表現陰暗面,隱含著對離經叛道者的譴責,這種批判性書寫可歸之為“逆向的宗教關懷”。黃一則指出,她的小說中時常彌漫著濃得化不開的宗教氣息,一方面為人物尋找著救贖途徑,另一方面對救贖的可能性產生懷疑甚至趨于放棄[16]。其實,她的“救贖”是不清晰甚至不存在的,更多是對泛濫“原罪”的無望。其批判性在于冷靜白描,不摻雜情感誘導,很難與基督精神相聯系。雖然一些圣經母題如影隨形,但是她不以宣教者的姿態(tài)示人,也沒有附帶的生發(fā)自基督的啟示與關懷意圖。這種潛在的宗教韻味,是對單純宗教視野的超越,也為小說帶來多義性的闡釋空間。

      黎紫書在多篇小說都有涉及基督教議題,這些寥落的象征符碼潛蘊著宗教的精神升華。通過靈魂與肉體的激蕩,以反面甚至另類的畫面去呈現心靈的荒蕪,進而回歸心靈的平靜與純凈之途,有些則無力甚至無意擺脫罪惡的深淵。從宗教視野予以關照,她塑造的形象大致歸為四類。一是“不信教的人”,他們多為內心的仇恨、縱欲、嫉妒等惡念所侵蝕,對自己的行為往往無所顧忌,并且毫無懺悔醒悟?!肚|》與《樂園鑰匙孔》都窺視出家庭的糜爛,一派縱欲無度、倫常失序、戾氣沖撞的邪惡,他們生時不能洗禮凈化,死后也無法進入“樂園”?!顿槨贰陡』摹穭t表現對宗教神學的不屑與厭惡,前者以讀經打發(fā)時間,“靜芳一邊翻著圣經一邊吃梳打餅,心里卻一徑恥笑著,嘿嘿命運嘛鐵面無私,何必再假惺惺地抱著上帝兩腳又親又舔的,無恥?!盵17]后者則隨手扔掉朋友送的《圣經》,還刻意疏遠虔誠的信徒,被老師標示為歧視教徒的異類。二是“將信教的人”,通過洗禮去凈化靈肉的欲念,或者純粹是宗教儀式的過場?!堵闩苣腥恕分械摹榜R爾他十字架”是成為基督信徒的象征,游遍歐洲的旅行代表著自我的放逐與成長,喬恩在塞納河畔的裸跑代表著重新做人與洗凈赤身,矜生的觀禮代表著見證與接納,懸掛十字架的銀項鏈代表著儀式的完成,而微笑與恭喜則代表著內心的祥和以及對新生的祝福。三是“已信教的人”,但他們是經不住誘惑的偽教徒?!队刑焓棺哌^的街道》淋漓展現了女信徒的嫉妒與意淫,她把美少年幻想為天使,卻將少女們比作誘人犯罪的蘋果。她沉溺于幻想的惡癖,虔敬地祈求神的眷顧,重復激動地背誦禱詞,都不過是為了滿足對美色的貪欲。因此,無論心理醫(yī)師還是牧師,都無法治愈其心魔。她只能在偷窺癖、戀童狂與妄想癥中一再沉淪,在韶光已逝中繼續(xù)卑瑣、自憐、悔恨與衰敗。

      在基督題材的篇章中,第四類“傳教的人”最具反諷力度,宗教意味也最濃。黎紫書通過牧師的負面形象表現宗教內部的腐朽糜爛,一個污穢的靈魂卻以潔凈的形體去從事圣潔神職。代表作《天國之門》,是容易啟動基督教的原罪說或弗洛伊德伊底帕斯情結等評論操作機制的小說。[18]若以戀母情結而論,她在多篇以男性為主角的小說中都有影射,而在女性為主角的小說中則常出現“厭父情結”。當然,這里的“戀與厭”都是情感的過度偏離,并由此導致心理變形扭曲。牧師林傳道就是典型的戀母形象,在戀母歧途上,他從彈鋼琴的女人身上尋得了母愛與肉欲的雙重滿足,卻也時常糾結于告誡、懺悔、饑渴、縱欲、背叛等多重靈肉沖突?!吧系?,羞恥與嫉妒是盤結在我心臟的兩只毒蟲,它們總是在我感到最脆弱而無助時,狠狠地螫咬我。我感覺到它們的毒性滲入我流動的血液,一點一滴地腐蝕著我積存多年的理性與信仰。崩解的危機感讓我益發(fā)體驗了自己的不安,也加深了我對這女人的饑渴?!盵19]他難以壓制情欲,以致教主日學的女孩為他懷孕自殺。他罪孽叢生,卻祈求救贖,于是堅決收留棄嬰。身為傳道人,他披著偽善的宗教外衣,做著背離神道的劣行,而遲來的悔悟并不足以讓他逃離火獄。正如篇章首尾“血紅蘋果”的浮現,它象征著人被欲念所誘惑,連上帝的神殿都已被玷污,言喻了可怕又無所不在的原罪。作者以反面極端表現宗教主題,透著對人性的失望,罪惡流溢之處遍生警戒與沖擊。對基督徒的“惡之花”式的祛魅再現,詮釋了宗教從神圣向世俗的轉型,在神性與人性的角力中,世人都要經受靈肉的拷問,這恰恰是黎紫書對宗教議題的深刻領悟之所在。

      五、沖突與渴盼

      印尼是多元宗教國家,政府把“信仰神道”作為建國五項原則之一。90%左右國民信仰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佛教。同時,有不少華人信仰孔教,體現了華人傳統文化在南洋的極端強化。廖建裕指出,孔教在印尼被“制度化”,成為一種類似基督教的宗教。[20]印尼華人社會的孔教團體也試圖讓當局承認自己的信仰。[21]不過,孔教在印尼的地位并不穩(wěn)固,有時被法定為宗教,有時又不被承認,這往往與政治環(huán)境相關。在新馬地區(qū),孔教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不被官方認可,只能從屬于民間信仰。在新加坡華人社會,孔教已經不具備國家制度化的形態(tài)。[22]由此而言,印尼孔教具有獨特性,其本質是從儒學經典到宗教信仰的提升,然而孔教書寫在文學作品中卻鮮少出現。在印尼,宗教、族群、政治等都屬于敏感區(qū)域,作家盡量不碰觸敏感問題仿佛是不成文的慣例。因此,較少人從事宗教書寫。

      伊斯蘭教在印尼具有“國教”的正統地位,印華作家在跨族群題材中盡力避免宗教議題,但有時也無可避免地有所牽涉,基本以隱性書寫為主,大體有兩種書寫策略:一是融合式,在友族交往中彰顯與贊頌“哈芝”型的高尚教徒形象;二是排斥式,在跨族婚戀中隱示伊斯蘭教與華族信仰或其他宗教的隔閡。在基督教與天主教題材中,大都屬于淺層的鍥入式速描,也基本不涉及與其他宗教的互動交流,一般專注于人性的懺悔與靈魂的救贖。其中,婉茹的《臨終的最后一刻》正是靈光顯現般的基督感召式書寫,從離家出走到回家侍奉母親,在女兒身上表現出一種以德報怨的“愛與寬容”。母親眼中的“賠本貨”已拋棄心中的怨恨,這種情緒的劇烈轉變則源于圣誕夜的鐘聲滌蕩?!捌桨惨梗ド埔?,照著你,照著我,圣誕歌聲在幽靜的夜半空氣中忽然崛起,掀起了我心湖無限之澎湃,此時在那黑暗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點的亮光,離我越來越近,越來越亮,一直到把我整顆心都照個透亮為止,就在這一瞬間我看到了原來的自己,一個不夠寬容的心,夾雜著一團胡亂的思維,還有那幾許的怨恨……”[23]“我”幡然醒悟,在懺悔中找回“真我”。然而,教堂的鐘聲卻飄自遠處,“我”不過是教堂之外的徘徊者。因此,這并不是真正的基督徒懺悔,通過“上蒼、老天爺”等用詞更稀釋了缺席的“上帝”,而“天國”的基督意涵也就大打折扣。此類宗教書寫仍然停留于對主題的“點綴”,因此其宗教表現也就缺乏應有的深刻度。

      在印華作家的宗教書寫里,袁霓對印尼華人民間信仰的大膽書寫極具代表性。她的《求神》《清醒之后》都以雅加達的金德院為場景,而金德院恰是華人多神信仰的典型場所。不論是膜拜觀音菩薩的老太太,還是被神棍迷惑欺騙的離婚少婦,她們都不是虔誠的宗教信徒,都帶有功利性的迷信成分。這種民間信仰書寫僅停留于華人生活表面,還未達到宗教關懷的深度。而附設條件以求得現實回饋,這種物質性追求也一再消解民間信仰的精神性純度。其中,《雅加達的圣誕夜》敢于突破宗教沖突的禁區(qū),是難能可貴的宗教書寫。主人公雖然不是天主教徒,但是她卻喜歡圣誕彌撒的肅穆虔誠、平和安寧的氣氛,也渴望宗教和諧與信仰自由。她對宗教信仰持尊重與兼容的態(tài)度,其宗教關懷也是對族群和睦與社會和諧的關懷。就印尼的社會現實而論,其宗教問題依然嚴峻。2018年5月13日,在泗水市的圣瑪利亞教堂、Diponegoro街的基督教堂(GKI)和阿爾喬諾(Arjuna)街的五旬節(jié)教堂,來自隸屬于“伊斯蘭國”(IS)的極端組織團體“神權游擊隊”(Jemaah Ansharut Daulah)的同一家庭成員分別制造了自殺式襲擊,印尼國家警察總長迪托將軍在新聞發(fā)布會上稱三起爆炸“造成至少13人死亡,40多人受傷”。[24]由是觀之,印華女作家的宗教書寫也就更具調適宗教矛盾沖突的現實意義。

      結語

      東南亞國家大都具有開放的宗教政策及多元的華人信仰,這些客觀因素都為宗教書寫提供了豐富素材。在新加坡華文文壇,孫愛玲是基督教書寫的代表之一,她主要展現基督教的正面形象,充滿對基督精神的頌揚。同時,她也注重探討宗教的內部建制,尤其是宣道者的奉獻,有突出的牧師形象刻畫。相比之下,印華文學中的宗教題材依然不足,這與當地相對敏感的宗教關系不無瓜葛。姑且不論1966年至1998年間的三十二年華文封鎖,即使在文化政策松動后的改革時期,由于印尼曾經屢次出現排華動亂,這也讓華人作家對敏感議題的創(chuàng)作探討如履薄冰。當前,隨著印尼文化環(huán)境的逐漸開放,宗教書寫已不再是禁區(qū)。袁霓能夠嘗試宗教小說,進而思考宗教問題,這是一種創(chuàng)作文類的大膽突破。總的來說,以孫愛玲與袁霓為代表的女作家們,她們具有宗教關懷的意識,不過其宗教書寫的批判性及深刻度都尚需進一步挖掘。

      綜上可知,馬來西亞華人有著多元的宗教信仰,基督教雖非為大宗,但其靈性書寫在東南亞地區(qū)最為出色。在馬華女作家之中,相比于晨硯與黎紫書,溫玉華最為年長,她的思想更趨于傳統。由此,其基督教題材也較為保守,所塑造的教徒形象大都具有光輝的使命感。晨硯表現宗教對人的關愛與感化,她力圖理清信主的轉化歷程,側重于贖罪者的懺悔與皈依。不論是服務宗教,還是救贖世人,溫玉華與晨硯都具有基督的關懷精神,并且?guī)в幸欢ǖ男坛煞?,其作品皆屬于宗教關懷之列。與前二者旨趣迥異,黎紫書的宗教書寫更為深入。她不是頌揚式的神性見證,而是批判式的人性解剖。她不著宗教痕跡,示人以原汁原味的罪與惡,更能觸發(fā)起靈性叩問。其實,宗教關懷不必限定于宗教皈依,跳出教理的“慈愛”或“靜觀”更具關懷意義,真善美本來就具有普世性。這些宗教議題,雖以文學關懷的形式展現,但跨學科的視域對東南亞宗教研究也不無裨益。

      猜你喜歡
      基督華人關懷
      何為“華人”?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58
      淺析米開朗琪羅《哀悼基督》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6
      海外華僑華人詠盛典
      華人時刊(2019年19期)2019-11-18 10:59:27
      為施政和立法之依據:近代中國政府基督宗教調查研究
      近代史學刊(2018年2期)2018-11-16 09:19:32
      華僑華人慶“國慶”度“中秋”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6
      從基督紳士到職業(yè)俗人——美國高等教育的轉型與啟示
      現代就是細枝末節(jié)的關懷
      中國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情傾贛鄱 殷殷關懷
      基督式懺悔
      文學港(2016年7期)2016-07-06 15:43:55
      珍惜信任 傳遞關懷
      聲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 15:17:28
      横山县| 云林县| 平舆县| 金门县| 新化县| 通化县| 龙陵县| 哈密市| 乌拉特前旗| 富民县| 资源县| 宁海县| 南昌县| 延安市| 游戏| 临夏市| 乐山市| 宁海县| 天峨县| 攀枝花市| 西畴县| 当阳市| 陆丰市| 徐闻县| 广州市| 大丰市| 色达县| 奉化市| 安国市| 汕尾市| 贵定县| 利津县| 和平区| 武夷山市| 郴州市| 理塘县| 韶关市| 平定县| 曲靖市| 丹棱县| 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