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萍? ? 一級演員、文化部優(yōu)秀專家、桂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桂林市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院院長、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藝40余年來,勤奮耕耘,不斷進取,主演的大型桂劇《瑤妃傳奇》《風采壯妹》《漓江燕》等,榮獲文化部“文華表演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梅花獎”。2003年,赴上海戲劇學院進修導演,成功轉型,執(zhí)導的《何香凝》《一品油茶七品官》《龍隱居》《破陣曲》等,均榮獲廣西劇展金獎。近年來,帶領團隊打造了《桂林有戲》精品駐場演出,擷取地方戲曲精華予以精致呈現(xiàn),其藝術探索和活態(tài)保護傳承的理念在業(yè)內外受到廣泛贊譽。
一、因愛結緣入行
小時候,我家住在桂林騮馬山,這里的文化大院是我上學的必經之路。每當聽到里邊傳出悅耳的咿呀聲,看著演員們穿著漂亮的戲服演戲時,我就特別的向往。放學以后,我經常會墊上幾塊磚頭,趴在劇場的窗戶上,聽演員們唱戲,覺得很有意思。
我在桂林解放西路小學的時候,學校排了一個樣板戲,叫做《深山問苦》,我飾演小常寶,演出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當時我的學習成績很好,在班上做班長,所以進了桂林少年宮的藝術團。那個年代,進入少年宮學習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我非常幸運地成為了大家羨慕和崇拜的對象。在少年宮,我學會了唱歌、講故事。記得老師讓我上臺講故事的時候,我還沒有講臺高。少年宮的學習,為我走上桂劇藝術的道路打下了基礎。
20世紀70年代末,桂林的桂劇團、曲藝團、歌舞團都在招收學員,只要聽到招生的消息我就去考,可惜總是沒通過。1978年,廣西藝術學校附中部招收桂劇班,到桂林招生的是著名的桂劇表演藝術家尹羲老師。我當時聲情并茂地朗誦了一段詩詞 “周總理,你在哪里?你的人民想念你!”,尹羲老師一眼就看中了我,說:“這個孩子不錯,有悟性!我收了?!蔽覀冞@個班是打倒“四人幫”后的第一個桂劇班,所以各方面都高度重視,挑選了全廣西當時最好的桂劇名家來給我們授課。尹羲、秦彩霞、謝玉君、黃藝君、廖燕益、蔣金凱、蔣金亮、王務農、張豹、陳秀梅等桂劇名家都教過我們。班上的學員也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聽老師們說,當時各地報考的人員有很多,三千人里選一個,難度可見一斑。入學后,我跟著尹羲老師學戲,啟蒙戲是《桂枝寫狀》。后來,由于尹羲老師公務繁忙,學校便安排我跟著班主任秦彩霞老師學戲,秦老師教我的第一出戲是《雙拜月》。這兩位老師都對我影響很大。
藝校學習非常艱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來到南湖邊吊嗓,吊完嗓就開始跑步,跑完了就站在那里餓著肚子練氣練唱。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我們的功底正是在長年累月的訓練中磨出來的。記得在學校排練《白蛇傳》的時候,為了演好白蛇,我從兩層高的桌子上翻下來,結果一不小心便崴斷了腳踝。當時我們宿舍在三樓,我天天拄著拐杖上課,整整三個月,沒有請過一天假。怕家里擔心,也沒敢告訴家里受傷的事情。直到我父親到南寧開會來學??次?,才知道我受傷了。戲曲是角兒的藝術,一個好的戲曲演員所具備的素養(yǎng)必須是全方位的,不僅要有好的功底、表演技巧,還要有好嗓子、好形象、好身段,以及深厚的文史修養(yǎng)、高尚的藝術情操、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從藝是艱苦的,但對于演員來說,只有酸甜苦辣都嘗過,她的表演才會有靈魂,作品才會有人情味,才會有煙火的氣息。每當回望求學的歷程,想起經歷的每一次磨難,我都特別的感恩,感恩所有的磨練,因為沒有磨練就沒有成長,也就不會有現(xiàn)在的我。
二、在藝術中成長
1983年,我被分配到桂林桂劇團工作。當時的劇團很不景氣。演員為了生存,得經常到農村去演出。有一次,我跟著劇團去農村,劇團的書記阮沖老師讓我演一個角色。我說:“好??!您把劇本和唱腔給我?!苯Y果阮沖老師說:“哪有什么劇本和唱腔!我告訴你,就是講一個好看的姑娘去上墳,被強盜看上了,要搶她回去做壓寨夫人。你根據(jù)情節(jié),自己設計唱詞和唱腔。”我一聽就嚇傻了,這怎么可能完成啊!急得我趕忙求阮老師:“老師,您快教我!您快教我!”阮老師張口就來:“你上場先唱四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樹萍啊!我們這叫搭橋戲。你得懂即興創(chuàng)作?!蔽沂强瓢喑錾恚院茈y適應。但我真的很佩服前輩們的臨場發(fā)揮,他們就是從實踐當中來的,這是在正規(guī)的學校學不到的。那時候,流行音樂興起,娛樂方式增多,看戲的人越來越少,社會上甚至有人認為演戲一點出息也沒有。在巨大的壓力下,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彷徨和無奈,也想過要不要轉行。思來想去,我最后還是選擇了堅守。這門藝術已經在我心底扎下了根,我舍不得離開舞臺,也舍不得離開這個行業(yè)。
1989年,廣西將舉辦首屆青年演員大獎賽的消息傳來。當時,我剛生完孩子,身體還在恢復中。但我想,這么好的機會,我怎么能落下呢?于是,我逼著自己每天練三遍功,硬是在極短的時間內恢復了身材。后來,在秦桂娟老師的幫助下,我以一部15分鐘的傳統(tǒng)戲《失子成瘋》參賽。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我特意去精神病院觀察揣摩精神病患者的眼神、表情、體態(tài)、動作。為了增強戲劇效果,我還特意把原來只有一尺五寸長的水袖改成三尺長。僅是雙袖齊拋、三尺長的水袖向前直射這個高難動作,我就苦練了不下數(shù)百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我在大獎賽上憑借《失子成瘋》一舉奪魁。
《瑤妃傳奇》是我在藝術道路上的真正起步,也正是因為這個戲,我與恩師余笑予導演結緣。為了備戰(zhàn)廣西第三屆劇展,當時桂林市文化局的祝錦炎局長大費周折,邀請到了具有中國戲曲“怪才”之稱的著名導演余笑予來桂林排《瑤妃傳奇》。我記得,余老師到桂林的時候距離劇展只有7天了。我們都以為余老師肯定是在原本的劇本和現(xiàn)有的排練基礎上進行指導,誰知他來后把原來的劇本全部推翻了。我們一天一場戲,每一場戲的唱腔、劇本、表演、臺詞都是當天才定下來的,就合成了一遍。作為女主角,我的戲份很重,開場鈴一響,忙得幾乎連喝一口水的工夫都沒有。為了演好瑤妃,我每天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怎么演戲。在戲中,我要連續(xù)更換七套服裝,每次轉場換裝的間隔只有短暫的一兩分鐘。最后去參賽,《瑤妃傳奇》轟動整個廣西。這件事,至今為止都被認為是桂劇界的傳奇。
1992年6月,桂劇《瑤妃傳奇》應文化部邀請進京匯報演出。我在劇中的出色表演,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著名文藝界專家和首都觀眾的稱贊,被譽為“瑤山飛出的金鳳凰”。后來,這部戲又榮獲“文華新劇目獎”,我個人獲得“文華表演獎”。
與余老師的結緣,讓我實現(xiàn)了藝術上的飛躍,最重要的是教會了我怎么做人。記得《瑤妃傳奇》獲獎后,余老師專門打來電話對我說:“從現(xiàn)在開始,因為你獲獎了,別人就會把你當人看,你自己千萬別把自己當人看。但做我們這一行的,當別人不把你當人看的時候,你要把自己當人看?!睅煾傅倪@兩句話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一直伴隨著我,鼓勵著我,對我的藝術人生有很大的指引作用?,F(xiàn)在,我更加明白,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有多少人在背后為你默默付出。如果你沒有把別人的付出看在眼里,自以為是,你必定會失敗。作為一個主要演員,心里面一定要有團隊、有大家!
繼《瑤妃傳奇》后,余笑予老師又主動為我排了三部大戲。其中《風采壯妹》《漓江燕》分別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梅花獎”。
三、轉型再出發(fā)
2003年,得知廣西文化廳要選送一批學員到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進修,我主動找到了相關領導,要求去深造學習。我是廣西第一個在獲得了“梅花獎”之后,又到高?!盎貭t”深造的演員。在上戲學習期間,我看了100余出戲。每看完一出戲,我們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都會聚在一起交流、碰撞。新的領域,為我打開了一扇窗,極大地開闊了我的眼界,讓我找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快樂,更讓我深刻領悟到了戲曲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
從上戲完成學業(yè)回團后,我邀請導師盧昂導演來桂林與我們一起創(chuàng)作桂劇《大儒還鄉(xiāng)》,我擔任副導演。在實踐中的學習,也讓我獲益良多。桂劇《大儒還鄉(xiāng)》榮獲第六屆廣西劇展桂花金獎和優(yōu)秀導演獎等15個單項獎,先后囊括了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文華劇目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藝術獎項。我在成為桂劇團團長后,也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專業(yè),參與創(chuàng)作了《靈渠長歌》《何香凝》,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四、承繼傳承重任
2012年文化體制改革,桂林市桂劇團、彩調團、曲藝團整合,組織把我推到了桂林市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院院長、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主任的崗位上。桂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承載了一代又一代桂戲兒女的心血、期許,前輩們教給我們的,我們要交到年輕一代的手中。如何應對當下的危機?未來要帶著大家走向何方?我反復問自己。
三團合并將桂劇、彩調、廣西文場等地方戲曲、曲藝資源整合,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戲曲演員不斷退休,新的人才補給不足。如果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劇種、曲種談何傳承?戲曲傳承是人的傳承,我們必須培養(yǎng)一批優(yōu)秀的地方戲曲人才!在我的推動下,桂林市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院和桂林市藝術學校建立了藝校與院團共招、共教的地方戲曲人才培養(yǎng)機制。2017年,文化體制改革后培養(yǎng)的第一批戲曲人才“小桂花班”畢業(yè)了,他們多數(shù)進入了桂林市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院,成為地方戲曲傳承的新生代力量,很好地解決了桂戲傳承后繼乏人的難題。在《桂林有戲》廳堂版中,舞臺的演員近半數(shù)為95后,青春靚麗的氣息、整齊強勁的陣容、扎實全面的藝術功底,洋溢著桂戲傳承最青春的姿態(tài)。
戲曲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都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見證了時代的發(fā)展,推動了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的戲劇作品必須反映和參與社會進程,我們要讓地方戲曲與時代同行。建院后,我?guī)ьI著桂林市戲劇創(chuàng)作研究院的團隊打造了以一代廉吏周渭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廉政彩調劇《一品油茶七品官》;以抗日戰(zhàn)爭為背景,展現(xiàn)中國人民愛國精神與民族精神的方言話劇《龍隱居》; 以桂林“抗戰(zhàn)文化城”為背景,刻畫文化抗戰(zhàn)先鋒力量的大型桂劇《破陣曲》等作品。此外,為更好地推進地方戲曲傳承,我還將現(xiàn)代美學與觀演體驗模式結合進行了全新嘗試,打造了桂戲文化精品《桂林有戲》,演出整合桂戲精粹,在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藝術的碰撞中,以精致典雅的古戲樓劇場與體驗式觀劇相結合,向觀眾全面地介紹桂林戲曲和桂林文化。
時代在召喚,人民在關切。作為戲劇工作者,我們身處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大有可為。我們要在時代的偉大變革中發(fā)聲!為這個時代留下更多優(yōu)秀的作品!用更多優(yōu)秀的戲曲作品,幫助當下的人們找到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