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考古材料看黔北地區(qū)的漢化進程

      2020-03-23 06:11朱梅
      卷宗 2020年1期
      關鍵詞:丹砂黔北漢墓

      朱梅

      摘 要:黔北一帶的漢墓主要集中分布黔東北、務川、正安、道真[1]。烏江以北地區(qū)今稱為黔北,司馬遷稱為南夷,即夜郎的北端。在商周時期,黔北地區(qū)屬于濮人居住區(qū),其地就因盛產丹砂而文明,《逸周書·王會》有“卜人以丹砂”[2]貢獻方物的記載。黔北由于盛產丹砂,從商周以來就與中原地區(qū)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系。在黔北遵義地區(qū)發(fā)掘的漢墓不是很多,經過發(fā)掘的地區(qū)有仁懷市、赤水市、務川縣、道真縣等地。文章以考古材料為主,結合部分文獻材料,試討論黔北地區(qū)的漢化進程。

      關鍵詞:黔北;漢墓;丹砂;烏江

      黔北地區(qū)位于云貴高原,屬于貴州北部。在秦漢以前,交通極為不便,也很少與外界進行聯系,故秦漢在此地區(qū)設置郡縣以前,該地區(qū)很多地方仍然保持著原始的刀耕火種的生業(yè)形態(tài)。在漢文化大量輸入貴州地區(qū)之前,這塊土地上生活著眾多土著民族。他們分屬于南方的濮、夷、蠻、越四大族系。歷史文獻里很少記載漢代貴州土著民族怎樣與外來漢族移民交流、互動[3]。據清人鄭珍考證:遵義縣在戰(zhàn)國秦漢時期屬“鄨邑”范圍。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使唐蒙通夜郎,“約為置吏”,鄨與南夷諸小邑“皆貪漢繒帛,以為漢道險,終不能有也,乃且聽蒙約”,漢武帝于此設“犍為郡”,遵義縣系犍為郡“鄨縣”轄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兵擊滅南越,“引兵還,行誅頭蘭”,“遂平南夷為牂牁郡[4]。

      1 黔北地區(qū)發(fā)現的漢墓

      1.1 沿河洪渡漢墓群

      沿河洪渡漢墓群分布在洪渡河入烏江口南北兩側的坡地上,這里地處貴州最北端,與重慶酉陽縣和彭水縣緊鄰。2005年至2008年為配合彭水電站工程建設共發(fā)掘漢墓15座[5],墓葬分土坑墓、磚室墓和石室墓幾種,多數墓葬被盜,出土物有陶器、青銅器和鐵器、錢幣等[6]。1989年夏,貴州省博物館考古隊在配合烏江彭水電站水庫淹沒區(qū)文物考古調查中,在洪渡鎮(zhèn)發(fā)現漢代墓葬十余座、窯址5座、明墓3座、并對窯址進行了試掘。洪渡鎮(zhèn)位于貴州東北部的沿河縣城北70余公里處,鎮(zhèn)東與四川彭水轄地隔江相望。漢代窯址位于該鎮(zhèn)附近的烏江西岸的一級臺地上,發(fā)現5座,窯址內均有繩紋板瓦、筒瓦、瓦當、花紋磚等堆積物。調查時僅對2號窯進行了試掘。遺物主要以磚、瓦為主,少許瓦當,零星陶器口沿及制陶工具等[7]。

      1.2 務川大坪漢墓群

      今貴州務川縣在漢代屬于涪陵縣轄治。公元前135年漢武帝開通西南夷之后,漢王朝先后在貴州境內設立了犍為郡、牂牁郡,將貴州納入了漢王朝的行政區(qū)劃[8]。務川地區(qū)由于在漢代產丹砂,該地區(qū)應有大量的漢人以及少數與產砂有關的官吏,所以該地區(qū)的漢墓分布比較廣泛,面積達數十平方公里,已發(fā)掘漢墓44座[9]。出土物包括陶器、銅器和鐵器等,銅器有蒜頭壺、洗、鼎、鏡、帶鉤、印章、俑、車馬殘件和搖錢樹等文物400余件。約44.44%的墓葬都出土了朱砂,而且個別墓葬還出土了許多粒朱砂,如M7號漢墓就出土100多粒[10]。M7應是身份比較高貴者的墓葬。在新石器時代,較高級的墓葬也有隨葬朱砂的現象。這些朱砂的出土,與大菁洞遺跡一起證明了洪渡河流域是古代的重要的丹砂產地。

      1.3 赤水河流域發(fā)現的漢墓

      赤水河流域及其附近區(qū)域主要包括今赤水市、仁懷縣和習水縣一帶,發(fā)現的遺存有居住址、土坑墓、磚室墓、崖墓等,但材料都比較單薄[11]。仁懷合馬發(fā)現有較多漢墓,并發(fā)現有漢代遺址[12]。目前僅清理漢墓2座,一座土坑墓,一座磚室墓,出土物中有不少青銅器[13]。居住址位于仁懷合馬大渡口村盧缸嘴,面積約1萬平方米,出土很多板瓦、筒瓦遺跡青銅鍪、鼎、劍等[14]。其中的一座土坑墓出土40余件器物,陶器主要有罐、碗、甑、缽、盒等,鐵器有刀、釜、鋸、鍤等,銅器有弩機和釜等以及錢幣“宣弟五銖”、“大泉五十”、“大布黃千”。時代在西漢末期至東漢初期[15]。在仁懷合馬大渡口村[16]和習水陶罐鄉(xiāng)小溝村[17]各發(fā)現磚室墓一座。大渡口村這座墓位于赤水河谷臺地上,為長方形券頂磚室墓。出土陶器有敞口圓唇曲折腹平底碗,碗內底部有方形印章,字跡不清,陶俑有撫琴俑、扶案俑、持鍤俑和箕的立俑、長裙女俑,陶模型有豬、子母雞、狗、屋,鐵器有劍、刀,錢幣為東漢五銖。出土的陶俑和陶模型明器說明其時代屬于東漢晚期[18]。習水興隆鎮(zhèn)陶罐鄉(xiāng)小溝村磚室墓為長方形券頂墓,左側有一耳室。殘存陶缽、罐、蓋,青銅蛙飾件,鐵斧、環(huán)首刀、劍,銀手鐲以及東漢五銖。這座墓也屬于東漢晚期[19]。

      赤水河流域是貴州東漢至南朝時期崖墓集中分布區(qū)域,目前已在赤水市復興馬鞍山清理東漢晚期崖墓21座[20]、習水縣土城鎮(zhèn)清理東漢崖墓4座[21]和習水三岔河清理蜀漢時期崖墓5座[22]。許多崖墓被破壞,墓室內幾無遺物。據習水鎮(zhèn)4座墓和赤水復興鎮(zhèn)馬鞍山21座墓來看,隨葬品有陶罐、甑、釜、缽、碗、豆、杯、三足器等使用器和陶屋、倉、鳥、雞、狗、俑、房屋模型等明器。鐵器有木柄鐵刀、環(huán)首鐵刀、斧、構件。錢幣為東漢五銖。個別墓出銅匜、銅指環(huán),銀指環(huán)和石硯。馬鞍山M16、17、20出土青瓷四系罐、青瓷罐、碗、雙系壺等。這些崖墓與四川盆地的崖墓在時代上和文化內涵上都比較一致,時代當為東漢中后期[23]。

      1.4 黔北其他地區(qū)發(fā)現的漢墓

      道真陳家坡漢墓、道真忠信鎮(zhèn)的團堡漢墓、芙蓉江流域的秦子壩,均是漢墓分布區(qū)域,道真忠信鎮(zhèn)的團堡漢墓其墓室采用磚石建筑,由甬道和墓室組成,均為券拱,具有較高的建筑工藝;1978年2月16日,遵義縣樂山鄉(xiāng)龍?zhí)链遛r民趙九仙挖到青銅釜、銅銑、銅壺三件,均屬漢代青銅器,屬同一墓葬出土;1985年5月在遵義市南面馬家灣糧站地下三米深處發(fā)現一座用木炭防潮的西漢土坑墓葬。木炭在棺槨四周構一長方形邊框,隨葬品有青銅釜等。像這樣高檔次的西漢墓葬在貴州尚屬首次發(fā)現;1992年縣文管所搶救清理的遵義縣沙灣鎮(zhèn)小關漢墓,出土了石豬、石雞、石樂俑及青龍、白虎、奔馬圖、百戲圖、對奕圖等畫像石,是黔北地區(qū)寶貴的藝術遺產和重要史料[24]。

      2 漢代,進入黔北地區(qū)的通道

      在漢代,從巴蜀進入貴州除了主要的兩條通道南夷道和符關道外,還有烏江及其支流洪渡河、芙蓉江也是漢代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進入貴州的重要通道。洪渡河發(fā)源于貴州省湄潭縣的西河鄉(xiāng),流經貴州的湄潭、正安、鳳岡、務川、綏陽、道真、德江、沿河等縣,在沿河縣的洪渡鎮(zhèn)注入烏江,是烏江一級支流[25]。洪渡河流域的正安、務川、道真等地都有漢墓的出土,尤其是務川大坪漢代崖墓群的發(fā)現,證明了洪渡河是漢代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傳入貴州的重要通道,也是黔北地區(qū)的丹砂進入巴蜀乃至中原地區(qū)的重要通道之一。

      赤水河古代稱為安樂水,是長江的上游支流,發(fā)源于云南鎮(zhèn)雄,流經貴州赤水,在四川合江注入長江。仁懷合馬赤水河邊的大渡口村發(fā)現一批漢墓和漢代居住遺址、赤水市復興鎮(zhèn)赤水河邊的馬鞍山發(fā)現大量漢代巖墓群、馬鞍山巖墓附近發(fā)現的漢代居住遺址。這些證明了赤水河的確是漢代黔北地區(qū)通過巴蜀同中原地區(qū)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芙蓉江古稱濡水,是烏江左岸支流,發(fā)源于綏陽縣,由南向北流經遵義東北部和重慶市的彭水、武隆兩縣,在武隆縣江口鎮(zhèn)注入烏江。芙蓉江流域的道真陳家坡漢墓、正安新洲毋斂壩的發(fā)現,證明了芙蓉江也是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傳入貴州的一條通道。

      3 結語

      中原文化進入黔北地區(qū)主要的交通手段是經過烏江及其支流,所以在烏江及其支流沿岸發(fā)現了大量的墓葬,這是中原文化進入該地區(qū)以及與當地民族文化融合的見證。漢代文化進入貴州地區(qū),使得貴州地區(qū)經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鐵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生產效率,五銖錢的使用也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黔北地區(qū)民族的漢化的過程,也是文化傳播和民族融合的過程。表現在墓葬形制當中的主要是自東漢以來,貴州地區(qū)的墓葬形制由單一的土坑墓轉向多元的石室墓、磚室墓和土坑墓,其墓中還隨葬五銖錢、陶俑等。也出現了買地卷。墓葬裝飾還出現了畫像石。這些都是黔北地區(qū)漢化的表現。由于人力、物力的缺乏等影響,雖然近幾年來貴州的考古發(fā)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例如,赫章可樂遺址和一系列的舊石器時代的洞穴遺址等,但是貴州地區(qū)目前的考古工作仍然做得比較少,且有些發(fā)掘的材料并未整理報告出版。所以,對于能解釋該問題的材料并不是很充分,期待以后有更多的考古發(fā)現[26]。

      參考文獻

      [1]邱洪.秦漢時期貴州黔北地區(qū)的文化交流和經濟開發(fā).貴州文史叢,2006年第1期.

      [2]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釋》,三秦出版社,2006年:325頁;

      [3]張勇.貴州漢墓所反映的漢文化與土著民族文化的交流.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2月,第24卷第1期.

      [4](西漢)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華書局本.

      [5]貴州省考古所、貴州省博物館.沿河洪渡漢墓.內部發(fā)掘資料.

      [6]張合榮.貴州出土漢代燈具與郡縣地理考察.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年第5期.

      [7]貴州省博物館考古隊.貴州沿河洪渡漢代窯址試掘.考古,1993年第9期.

      [8]顏建華.論漢王朝在貴州的行政建置.貴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9]程學忠等.務川縣漢磚室墓清理簡報.貴州文物,1986年第1期.宋先世等.貴州務川新出兩漢銅器.考古與文物,1991年2期.務川大坪2007年發(fā)掘漢墓資料現存貴州省考古研究所.

      [10]李飛,胡昌國等.貴州務川大坪漢墓群第一期發(fā)掘出土大量朱砂.中國文物報,2008.05.09.

      [11]葉成勇.黔西滇東地區(qū)戰(zhàn)國秦漢時期考古遺存研究——以南夷社會文化變遷與文明化進程為重點.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12]周必素.仁懷發(fā)現漢代遺址.中國文物報,1993年7月18日.

      [13]顧新民,湯魯彬.仁懷合馬東漢磚室墓清理簡報.貴州文博,1993年第1、2期合刊.

      [14]周必素.仁懷發(fā)現漢代遺址.中國文物報,1993年7月18日.

      [15]張合讓.從考古資料論貴州漢代的交通與文化.貴州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16]顧新民,湯魯彬,蔡永德.仁懷合馬東漢磚室墓清理簡報.貴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貴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312-315頁.

      [17]周必素.習水縣陶罐鄉(xiāng)小溝漢墓清理清理情況.貴州文物工作,2003年第2期.

      [18]葉成勇.黔西滇東地區(qū)戰(zhàn)國秦漢時期考古遺存研究——以南夷社會文化變遷與文明化進程為重點.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19]葉成勇.黔西滇東地區(qū)戰(zhàn)國秦漢時期考古遺存研究——以南夷社會文化變遷與文明化進程為重點.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20]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貴州赤水市復興馬鞍山崖墓.考古》2005年第9期.

      [21]張合榮.習水土城東漢崖墓.考古,2002年第7期.

      [22]黃泗亭.貴州習水縣發(fā)現的蜀漢巖墓和摩崖題記及巖畫.四川文物,1986年第1期.

      [23]羅二虎.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88年第2期.

      [24]《遵義縣文物志》第二輯。

      [25]鄭朝彬,呂幼樵.漢代中原文化在貴州的擴散.貴州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第34卷總第152期).

      [26]鄭朝彬,呂幼樵.漢代中原文化在貴州的擴散.貴州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

      猜你喜歡
      丹砂黔北漢墓
      大云山漢墓發(fā)掘記
      百年心跡證丹砂 斗雪寒梅耐歲華——讀祖父甘棠詩詞舊作有感
      貴州丹砂文化的文旅融合開發(fā)及可持續(xù)發(fā)展
      文化哲學視閾下丹砂文化內涵解析
      多面丹砂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發(fā)掘漢墓
      黔北鄉(xiāng)間——尋覓時光的味道
      黔北煤田官田壩向斜煤層氣賦存及潛力分析
      黔北六縣茶產業(yè)發(fā)展比較研究
      《馬王堆漢墓帛書[叁]》釋文補正四則
      修水县| 青龙| 宣威市| 嘉定区| 灵台县| 宣城市| 金昌市| 勃利县| 舟曲县| 榆树市| 闻喜县| 肥西县| 砚山县| 邢台市| 宁海县| 蓬安县| 武胜县| 久治县| 南涧| 容城县| 留坝县| 河东区| 吴江市| 彰武县| 沛县| 东乡县| 泉州市| 永定县| 禹州市| 区。| 宜州市| 新郑市| 阿城市| 苗栗市| 巴林右旗| 军事| 平凉市| 上思县| 巴林右旗| 静乐县| 海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