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蔚
后人類已成為不時顯現(xiàn)于生活和學術話語中的未來景觀。電影作為再現(xiàn)生活和長于想象的藝術,不斷借科幻情節(jié)將這種交織著未來復雜情感和焦慮的精神體驗、視覺經驗一再放大。在一系列超人類、后人類景觀影像世界中,李安以《雙子殺手》(2019)將對后人類世界的復雜認知銘刻在自己的影像世界里。
“后人類”(Post human)一語,最早見于布拉瓦茲基(H.P.Blavatsky)的《秘密教義》(1888);作為學術概念,則始以史蒂夫·妮可思(Steve Michols)的《后人類宣言》(1988)[1]。它標志著以技術為主導的“后人類世界”的形成和崛起,指認了一種技術決定論下的人/非人、生物增強/人機復合、機器智能/智能機器的技術路徑和混合圖景。作為一種新的、隱現(xiàn)的社會形態(tài),李安以《雙子殺手》的視野為當下人類展現(xiàn)了這種交織著興奮和恐懼的奇觀。本文試以籠罩在影像內外的邊界意識,來理解李安心靈世界中的后人類想象。
一、權力戰(zhàn)爭:政治的邊界
對于政治的考察,我們將從“雙子”這一極富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雙關概念拆解起步?!白印奔仁呛嗬救伺c其生理增強型2.0和3.0版(為方便區(qū)分和解讀,本文將影片中亨利的兩個克隆人稱為2.0和3.0版)之間的基因承繼關系,又是極富政治意識形態(tài)意味的符號象征:意即2.0版生理增強型超人類與3.0版后人類“雙子”作為權力“棋子”的政治玩味?!捌遄印钡碾[義折射著暗含的權力優(yōu)勢、支配關系和等級制度。
弗朗西斯·福山明確指出,生物技術介入的“后人類”景觀可能會改變人類生存世界的權力結構;生物技術介入改造的超人類和后人類,可能會成為特權階層或富人階層的政治工具,用來固化其階層利益,獲取競爭優(yōu)勢,對普通人形成不對等優(yōu)勢和威脅?!懊裰髡摰某祟愔髁x呼吁一種對增強型技術的平等使用權,否則這類技術將被某些社會-政治階層所獨有,并成為經濟特權的附屬物,從而導致帶有種族和性別歧視的政治安排。”[2]福山強調,超人類生物技術需要被政治“圈養(yǎng)”和約束。
《雙子殺手》的政治意識還表現(xiàn)在明里暗里的對立關系和等級意識中。在對立關系中,首先是以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對抗指涉顯性的政治表征。影片開始就將起因和懸念置于美俄間的對抗(擊斃俄羅斯生物學家),盡管只是背景化處理,仍透露出源自歷史主義的冷戰(zhàn)思維、政治對戰(zhàn)的背景氛圍和血腥現(xiàn)實,給影片蒙上一層濃重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爭端陰影;之后圍繞“克隆人”事件暴露攤開的美軍方內部善惡二元對立的權力斗爭,成為明面線索的第二重政治景觀;同時,隱現(xiàn)在故事進程中的種族主義意識構成另一重感官文本。二戰(zhàn)以來,種族主義已由之前的種族滅絕、奴隸貿易及直接的種族歧視,轉而隱含于女性主義及后殖民主義等批判話語結構中隱在的等級觀念?!半娪敖巧奶暨x作為一種即時的再現(xiàn)形式,可以建構一種帶有政治意味的代表性聲音?!盵3]得益于符號的抽象化能力,這種潛意識種族政治總是表征在人種、語言、行為習慣等差異性符號及比較意義的控制和支配關系上,好萊塢電影尤其如此。片中黑人特工亨利和糟糕的白人上司間潛伏的支配關系,殺手角色的符號“污名化”,都將這種源自種族主義的心態(tài)告白無疑。
好萊塢擅長的敘事平衡術在《雙子殺手》中再次得以驗證。通過對居于支配地位的白人領導/壞蛋的批判,以及受支配/壓制的黑人角色的抗爭,伸張出一種政治平衡理念和“平權”意識。為維護種族的優(yōu)越意識,免遭強力批評,白人“同伴”的出現(xiàn)、黑人的“英雄救美”及最終的“和諧”走向就成為種族主義的政治平衡木。
《雙子殺手》第一重政治表現(xiàn)在片名的“雙關性”,第二重政治表現(xiàn)在國家之間及國家內部政治權力斗爭的激進與極端,第三重政治則凸顯于技術權力。“技術成為等級化的投影。”[4]“技術權力是特權,是后天制造的權力,具有無限度的擴張性和剝奪性。”[5]當代世界最深刻復雜的正在于我們所經歷的“人間世——超人類——后人類”社會的轉變和共在圖景。以生物技術、AI人機復合技術和機器智能技術為代表的“人類增強”正將人類世界帶上超人類世和后人類世的未知旅途,技術作為一種“未來權力”不斷被嵌入政治話語體系中。相對于社會共同體及所有成員,技術權力是僅為少數人、機構和集團所掌握的利益權力。[6]“技術進步=奴役的擴展。”[7]《雙子殺手》描摹的正是這種超人類和后人類圖景,上述第二重政治表現(xiàn)的國家之間、國家權力集團的內部斗爭均是技術權力的外化和具形,技術作為一種未來式“終極權力”,成為隱藏在權力中心的內核。在超人類世和后人類世,人類理性正向技術理性蛻化?!凹夹g理性這個概念也許本身就是意識形態(tài)的。不僅是技術的應用,而且技術本身,就是(對自然和人的)統(tǒng)治——有計劃的、科學的、可靠的、慎重的控制。”[8]技術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為“祛人化”的生活語態(tài),這也是后人類社會應擔憂的災難景觀。當高層內部小集團妄圖以基因技術制造特權,實際上是在挑戰(zhàn)人類關于政治的邊界,這種邊界凸顯于2.0版和3.0版亨利之間;作為政治邊界技術,作為不被政治“圈養(yǎng)”的技術,終將成為人類銀幕影像的政治邊界??苹秒娪耙丛浇?,走向完全的后人類想象世界,要么逗留于人類與超人類的現(xiàn)實疆域。而李安選擇站在邊界繼續(xù)觀望。
二、倫理的邊界:從超人類到后人類
凡登伯格認為,人與人、社會、生態(tài)圈之間的聯(lián)系呈三種方式:“以生物為基礎的聯(lián)系”方式、“以文化為基礎的聯(lián)系”方式和“以技術為基礎的聯(lián)系”方式。[9]在眾多后人類學者如弗朗西斯·福山、羅西·布拉伊多蒂、凱瑟琳·海勒等人眼中,超人類被定義為一種“人類增強”技術結果,最早是對宇航員的身體能適應太空環(huán)境而進行人工技術干預,以增強其生理適應能力。此后生物技術、AI人機復合技術成為實踐超人類的兩大技術途徑;后人類則被視為“超人類之后”的“人類”。在人工智能科學里,超人類為弱人工智能階段,僅表現(xiàn)為人機復合技術的實現(xiàn),機器輔助人類實現(xiàn)能力倍增;后人類為強人工智能,或謂機器智能,彼時機器可完全替代人類,克服人類所有缺陷,完全排除人類情感影響和倫理規(guī)訓。
“從后人類視角出發(fā),殘缺或病態(tài)的身體是不夠完美甚至丑陋的,是高科技努力改造的對象?!盵10]從生物技術介入角度區(qū)分超人類與后人類的重要界限,即在于對人的本體論追問?!笆裁词侨恕薄昂我詾槿恕背蔀榻缍ㄈ恕⒊祟惻c后人類的邊界。2.0版亨利是以生物技術介入打造的生理增強型超人類,但其仍具有人性和倫理意識,仍是“人”,具有“人”的自主主體意識;3.0版亨利已突破超人類而走向后人類,從其數次從烈火中站起試圖攻擊它前兩代版本可見,它已不具有“人”的屬性,成為徒具人類外貌的后人類。“后人類”意味著其與機器同質,這從其無差別攻擊性、惟指令行動性、無主體意識性(超人類與后人類的分界就在其是否具有自主主體意識)均可得以見證。
從近年科幻電影中,我們可見兩種分列的后人類傾向:一是“人的機器化”,如《雙子殺手》中的3.0版亨利;一是“機器的人化”,如漫威電影的大黃蜂等。從科技發(fā)展路徑看,“人的機器化”和“機器的人化”正是人類——超人類——后人類的兩條相向而行的技術路線?!叭说臋C器化”如軍隊開發(fā)的各種增強機器輔助作戰(zhàn)設備和人體機甲等;“機器的人化”則如日本開發(fā)的女性家用機器人,已具備家政、交流等多層面生活滿足能力。《雙子殺手》中,3.0版亨利及“造物主”突破了“人”的倫理界限和科技倫理界限,必然走向毀滅;而2.0版亨利則未喪失自有主體意識,甚至未與人類世界中自己的“父本”產生身份混淆,正因其為“人”,才會被“寬容”賦予享有“人權”存活,安排了幸福人生。影片此處已形成了對人類倫理的“越界”,這甚至可看做是李安對科技倫理邊界的試探。
三、技術迷思:技術與電影的邊界
《雙子殺手》中,李安繼續(xù)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2016)所采用的3D/4K/120幀技術“幀率革命”,且聲稱未來只拍120幀電影,顯示出其在技術路線中的激進作派;同時,《雙子殺手》采用激光LUXE巨幕+realD標準的放映手段。120幀雖被譽為“拆解了電影的邊界”[11],但幀率并非新鮮技術,何況120幀的成本巨大。從《雙子殺手》北美票房和全球票房來看,120幀技術并未給李安帶來票房爆增。好萊塢高投入高產出的票房神話或迎來可能的破裂拐點。
近年來,世界名導演似乎都走上不斷挖掘電影表現(xiàn)力極限和拆解電影邊界的技術主義路線,前有斯皮爾伯格、卡梅隆,后有李安、張藝謀。在打造新視覺奇觀的路上,他們無一例外走上冒險之路。不論如何試圖拆解電影邊界,借助何種途徑,人們始終要面臨兩方面詰問:
其一,始終縈繞在所有電影人和學術界上空的“電影是什么”的終極本體論追問。就當前顯現(xiàn)的電影技術而言,離真正拆解電影邊界還為時尚遠,在堅持技術主義探索的同時,我們應當更加關注“故事創(chuàng)新”和“類型優(yōu)化”。畢竟技術永遠只是錦上添花的形式加持,而撬動觀眾情感觸點,仍是故事內在的張力。關于這一點,在運用八爪魚對豆瓣《雙子殺手》短評進行數據挖掘和利用Rost CM6工具進行計量情感分析后,即可一窺真顏:在挖掘的220條樣本短評文本中,積極情緒評價169條,占比76.82%;中性情緒評價10條,占比4.55%;消極情緒評價41條,占比18.64%。再對積極情緒評價細分,一般積極情緒(0-10)區(qū)間41條,占比18.64;中度積極情緒(10-20)區(qū)間46條,占比20.91%;高度積極情緒(20以上)82條,占比37.27%。而在消極情緒分段統(tǒng)計中,一般消極情緒(-10—0)18條,占比8.18%;中度消極情緒(-20—-10)12條,占比5.45%;高度消極情緒(-20以下)6條,占比2.73%。對上述積極、中性、消極評價的微觀梳理顯示,觀眾對于《雙子殺手》更多呈現(xiàn)出對技術表現(xiàn)的好奇感,而對其故事創(chuàng)新不足和情節(jié)老套吐槽較多。如ID為“同志亦凡人中文站”的評論者表示“看得出安叔很努力想加入一些深層次的主題了(比如父子情結,科學倫理什么的)但故事連偽劣版的諜影重重都談不上”①;ID為“二十二島主”的評論者坦言“影片雖然有很多有價值的主題,比如克隆反思、父權挑戰(zhàn)、自我對立等,但整體并無什么新鮮感。劇本本身也很擰巴,尤其是養(yǎng)別人的克隆體做兒子,再派他去殺掉本體,這種設定感覺完全不符合邏輯。雖然反派最后強行圓場,但中間的很多細節(jié)還是很難說得通,這種時候也只能拋開故事看技術了”;ID為“冰鎮(zhèn)西瓜橘子水”的評論者表示“安叔這次確實是失手了如果說比利林恩算講了個好故事那雙子殺手真的不及格,劇情老套動作場面算流暢但是文戲太糟糕,靠動作戲也補不回來了”。盡管大多數觀眾予以正面評價,但對故事不滿意幾乎是所有觀眾詬病的統(tǒng)一點。如果不能在故事上創(chuàng)新,實現(xiàn)新講法,那未來一旦技術形式感被追趕或超越,則被打入冷宮幾成必然。與120幀技術奇觀的追索相較,觀眾更期待李安能帶給大家故事奇觀??v有LUXE和realD加持,也只能滿足觀眾對技術更新帶來的視聽感官刺激的經驗升級,顯然這些因素都能解釋《雙子殺手》的“不溫不火”。
其二,成本與產出之間是否存在臨界點限制技術的“濫用”。電影作為商品,必然受到價值規(guī)律和市場經濟制約。新技術的實用度必須與所在的科技水準和周邊生態(tài)及民眾掌握的社會財富成正比,才能最大限度實現(xiàn)商業(yè)價值。而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中跳過《霍比特人》(2012)采用的48幀、繞過卡梅隆之前設想的60幀,直接采用120幀的幀率,除了超前的技術嘗試,市場接受度卻很難實現(xiàn)大范圍覆蓋。正如業(yè)界所言,全球能放映3D/4K/120幀電影標準的電影院僅集中于紐約、洛杉磯、北京、上海、臺北五個城市;更何況如此高標準放映需要銀幕亮度達到正常亮度的5-10倍,對銀幕亮度有極高要求。即便有最新的LUXE+realD加持,仍然只能說是堪堪將用?;蛟S李安也夢想如卡梅隆以《阿凡達》引領全球影院設備升級潮模式,掀起電影放映標準革命,但LUXE的成本并不輕松,況且其并未給觀眾帶來超出IMAX巨幕更多的視聽震撼,因此更換放映設備顯然不會成為短期內的商業(yè)策略。此外,當前正處于密集的影像技術研發(fā)期,相較卡梅隆的《阿凡達2》即將帶來裸眼3D奇觀[12],以及當前基于5G通信技術基礎而逐漸實用化的網絡影院/視頻平臺+穹幕/環(huán)幕/曲幕/智慧屏模式家庭影院、雙眼8K VR技術和便攜式雙眼8K VR眼鏡[13]的逐漸實用化等各種琳瑯滿目的影視技術都在緊鑼密鼓的拆解電影邊界和拓展探索影像表現(xiàn)領域和潛力。因此以3D/4K/120幀固化電影制作和放映標準的努力仍然只是眾多可選方案之一。
“幀率革命”的另一個重要參考點是幀率的邊界。盡管當前人類關于自身眼睛視覺生理結構能夠承受的幀率閾值和大腦能夠處理的幀率閾值尚無準確測量數據。但據近年來生物技術實驗和專業(yè)人士的普遍觀察,人眼能夠接受的普遍幀率值介于13-60之間。而普通人能夠接受的幀率最高閾值是50-60,也就是說高于60幀的幀率對于電影而言,并不具有特殊意義。結合近年來網絡游戲的幀率研究和實踐體驗反饋也證實了這種觀點。在對30幀、60幀和120幀網絡游戲的游戲體驗中,玩家對于60幀和120幀影像的視覺感官并無明顯差別,之所以采用更高的幀率,主要是為了避免畫面閃爍。但從上述研究和現(xiàn)實反饋來看,電影的幀率無疑有其邊界。這也是為何《雙子殺手》上映以來,仍主要是在60幀標準放映的理論依據。
結語
相比于此前諸多影片的成功,李安新作《雙子殺手》似乎成為其創(chuàng)作的一個拐點。這個拐點甚至不能單一的說是李安的拐點,某種意義上,可能是整個好萊塢和世界電影生產模式的拐點。以往高投入高產出的好萊塢模式和類型策略,遭遇了一次市場檢驗的挫傷。盡管我們現(xiàn)在還不能據此說明這種模式和類型策略是在新情境下的經驗失敗,但其表現(xiàn)在技術進步與故事乏力間的恒久矛盾再次得到凸顯。由此也再次將聚焦的目光投向內容和形式誰更重要的二元追問。在人類——超人類——后人類的闡釋進程中,李安選擇了在技術和倫理的邊界試探。并借超人類的覺醒顯示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堅守和人文關懷。3D/4K/120幀技術的繼續(xù)推廣和拆解電影邊界的努力,仍然需要未來市場的證明。
參考文獻:
[1][5][6]唐代興.后人類進程中的倫理與政治[ J ].深圳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14-23.
[2][英]James Hughes,Citizen Cyborg:Why Democratic Societies Must Respond to the Redesigned Human of the Future[M].Cambridge,MA:West view Press,2004.
[3][美]羅伯特·斯坦姆.種族與差異研究導論[M]//陳犀禾,徐紅等編譯.當代西方電影理論精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161-170.
[4][美]弗朗西斯卡·法蘭多.后人類主義、超人類主義、反人本主義、元人類主義和新物質主義:區(qū)別與聯(lián)系[ J ].
計海慶,譯.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6):14-20.
[7][美]馬爾庫塞.工業(yè)革命和新左派[M].任立,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8][美]馬爾庫塞.現(xiàn)代文明與人的困境[A].馬爾庫塞文集[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
[9][加]威廉姆·工·凡登伯格.生活在技術迷宮中[M].朱春艷,呂松濤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
[10]臧娜.后人類與藝術的糾葛——兼論穿梭在人與非人之間的身體圖景[ J ].藝術廣角,2018(4):4-11.
[11]楊俊蕾.用每秒120幀,拆解電影觀念的邊界——評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N].文匯報,2016-11-23(11).
[12]邁克李.好萊塢的技術流革命:從卡梅隆的《阿凡達》到李安的《雙子殺手》[EB/OL].(2019-10-16)https://www.sohu.com/.
[13]陳晨.兩眼8K才是VR起點?你同意這個看法嗎?[EB/OL].(2019-8-30)https://www.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