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志明
【摘要】目的:探究將交叉克氏針內固定以及外側兩枚克氏針內固定兩種方案應用于兒童創(chuàng)傷性肱骨髁上閉合性骨折治療中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將時間段設置為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在該時段內對我院中創(chuàng)傷性肱骨髁上閉合性骨折患兒進行數據調查,錄入其中符合要求的兒童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兒童進行資料統計后,兩組隨機均分記錄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單組樣本量設置為40。對照組患兒選擇交叉克氏針進行內固定,實驗組患兒選擇外側兩枚克氏針進行內固定,對比兩組兒童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以及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天數,分析組間差異。結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患兒相比基本一致,雖然對照組患兒的再移位事件發(fā)生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實驗組患兒的尺神經損傷率略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的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天數對比分析,未見明顯差異(P>0.05)。結論:在對創(chuàng)傷性肱骨髁上閉合性骨折患兒進行治療時,應用交叉克氏針以及外側兩枚克氏針進行內固定,可根據規(guī)范操作以及患兒的具體狀況進行合理調整,對于兒童康復來說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交叉克氏針內固定;兩枚克氏針內固定;創(chuàng)傷性肱骨髁上閉合性骨折;手術方案
【中圖分類號】R726.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069-01
創(chuàng)傷性肱骨髁上閉合性骨折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屬于兒童的常見肘部骨折這種骨折類型占兒童骨折的50%~60%左右。這種病癥可能并發(fā)神經損傷,在男性青壯年中發(fā)病率較高,大部分是因為間接暴力所導致的。本次實驗研究探究將交叉克氏針內固定以及外側兩枚克氏針內固定兩種方案應用于兒童創(chuàng)傷性肱骨髁上閉合性骨折治療中的效果,并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將時間段設置為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在該時段內對我院中創(chuàng)傷性肱骨髁上閉合性骨折患兒進行數據調查,錄入其中符合要求的兒童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兒童進行資料統計后,兩組隨機均分記錄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單組樣本量設置為40。實驗組中患兒的年齡在6-13(9.2±1.8)歲范圍內,患兒男女比例為(19:21=47.50%:52.50%);實驗組中患兒的年齡在5-12(8.7±1.4)歲范圍內,患兒男女比例為(23:17=57.50%: 42.50%)。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兒在入院時均不患有其他全身性疾病或相關器質性疾病,可耐受本次實驗中各項操作以及后續(xù)隨訪,患兒一般資料未見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有患兒均進行常規(guī)手術麻醉,進行麻醉完成后將患兒的患側上肢放置于外展位,施加牽引力,對患兒的位移狀況進行矯正,再使患兒的前臂旋前或旋后糾正正旋轉移位,逐漸屈曲患兒的肘關節(jié)。
對照組患兒在對兒童進行復位固定完成后,自肱骨外上髁以及內上髁向近端打入一枚克氏針。
實驗組患兒從肱骨外上髁平行打入2枚克式針。
在固定完成后,采用c臂x線機對其進行透視評估,確定患兒的克氏針固定方位以及位置良好,保證骨折解剖的復位滿意。
1.3評價標準
并發(fā)癥發(fā)生狀況:再移位、尺神經損傷。
記錄所有患兒的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天數。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實驗數據選擇SPSS22.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進行收集校正。本次研究統計操作由同組檢驗人員開展,計量資料(年齡、評分值)選擇T值進行檢驗,計數資料(治愈率、有效率、滿意度)選擇x2值進行檢驗,以P<0.05作為數據差異界限,說明統計學差異存在。
2.1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患兒相比基本一致,雖然對照組患兒的再移位事件發(fā)生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實驗組患兒的尺神經損傷率略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兩組患兒的骨折愈合時間和住院天數對比分析,未見明顯差異(P>0.05)。(P<0.05)。
現代臨床研究中發(fā)現克氏針在應用于骨折患兒的治療中,能夠有助于改善其骨折部位的穩(wěn)定性,而兩種手術方案在對兒童進行固定時,保護患者此神經以及固定穩(wěn)固性各有優(yōu)劣,所以在實驗中并未看出患兒在康復期間的具體狀況以及需求,所以在實際治療時可根據兒童的具體狀況,選擇合適的固定方案進行骨折處理。
綜上所述,在對創(chuàng)傷性肱骨髁上閉合性骨折患兒進行治療時,應用交叉克氏針以及外側兩枚克氏針進行內固定,可根據規(guī)范操作以及患兒的具體狀況進行合理調整,對于兒童康復來說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