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裙下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俗語,形容男子甘心被女子迷倒。這個俗語的產(chǎn)生來源于楊貴妃。唐明皇很寵愛楊貴妃,很多大臣也對楊貴妃十分巴結。因為楊貴妃喜歡穿石榴裙,所以這些官員就被戲稱為“拜倒在石榴裙下”。
石榴裙就是如石榴花般紅艷的裙子,白居易有詩句“山石榴花染舞裙”,說的便是這種紅裙。除了石榴裙,楊貴妃還喜歡穿黃色的裙子,可見當時不是紅,就是黃,宮廷里對服裝的喜好以濃烈艷麗為主。
女子著男裝成時尚
女子穿著男裝是唐朝女子服飾的又一特點。女子著男裝,在別的朝代會被認為是不守婦道 雖然在漢魏時也有男女服式差異較小的現(xiàn)象,但那不屬于女子著男裝 只有在氣氛非常寬松的唐朝,女子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成風。女子著男裝首先是在貴族和宮女中流行,后來傳到民間,成為唐朝女性的普遍著裝方式。
女著男裝既豐富了唐朝的服飾文化,更體現(xiàn)了大唐文化的包容、開放。
武則天的鈴鐺裙
相傳武則天晚年時身體發(fā)福,走起路來綢緞的裙子會發(fā)出“哧哧哧”的摩擦聲,很是不雅。有一天,武則天外出散心,從樓閣上隨風而響的鈴鐺得到靈感,便讓宮女在自己裙子的四個角上縫制了十二只小鈴鐺,走起路來鈴聲清脆,叮當作響,這樣就再也聽不到裙子摩擦的聲音了。
最炫“胡服”風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時期,當時與唐朝交往的國家有300 多個。中原文化和異域文化相互交流,互相影響。隨胡人而來的異域文化,特別是胡服,令唐朝婦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陣狂風般的“胡服熱”席卷中原,唐人穿胡服成時尚,飾品也極具異域風情。
孫思邈與“紅肚兜”
我國有給新生兒穿紅肚兜的習俗,認為這樣能避免肚子受涼,紅色還有辟邪的意味。紅肚兜的來歷和神醫(yī)孫思邈有關。相傳孫思邈治好了唐太宗妻子的怪病,太宗賜給他一件大紅袍。后來孫思邈在路上碰到了一個遭遇瘟疫的村子,并出手控制了疫情。村民舍不得孫思邈走,他就留下大紅袍給村民當作紀念。百姓知道大紅袍的來歷后,就將其分成小塊,給新生兒穿上,后來這種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百官百姓禁穿黃色
唐朝時黃色成了皇帝的專用色,百官百姓禁止使用。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的“五行說”里,黃色代表中央方位。隋唐時期結束了分裂割據(jù)局面,完成了大一統(tǒng),統(tǒng)治者認為自己是天下的主人,所有的人都要服從中央,因此選用黃色為專用色,寓意自己地位正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