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曉霞
(定西市人民醫(yī)院功能科,甘肅 定西 743000)
失眠為一種睡眠障礙類型,以入睡困難、睡眠不深、易驚醒、醒后難再入睡為常見表現(xiàn)。失眠長期存在極易誘發(fā)神經(jīng)衰弱,且會極大地損害患者心理健康及社會功能,進而使其生活質量大幅度降低。目前,臨床多應用催眠藥治療失眠,但睡眠的改善效果并不理想,且長期應用具有依賴性及一定副作用[1]。近年來,有研究認為[2],通過有效矯正失眠患者不良心理及認知,有助于改善睡眠。為此,本研究對失眠患者加強心理護理,并輔助開展睡眠指導,發(fā)現(xiàn)效果較佳,現(xiàn)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定西市人民醫(yī)院2019 年2 月至10月收治的106 例失眠患者,疾病診斷參照《中國精神病分類及診斷標準》相關標準[3]。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有關失眠的診斷標準;(2)溝通、理解能力無障礙;(3)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器質性軀體疾病所致失眠;(2)遵醫(yī)行為差;(3)合并精神分類癥、抑郁癥等其他精神疾?。唬?)中途失訪。將納入患者隨機劃分成A 組、B 組,各53 例。A 組男29 例,女24 例;年29~72 歲,平均(50.73±6.11)歲;病程3個月~7 年,平均(4.16±1.59)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 例,高中或中專26 例,大專及以上14 例。B 組男31 例,女22 例;年齡29~71 歲,平均(49.75±6.03)歲;病程4 個月~7 年,平均(4.08±1.47)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 例,高中或中專25 例,大專及以上16 例。比較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A 組施以常規(guī)護理,包括向患者口頭講解失眠病理機制、治療方法、日常注意事項等,以使其對疾病有一個整體的了解;住院期間加強對病房溫濕度的控制,盡可能減少噪音,為患者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睡眠環(huán)境;在進行藥物治療時,除向患者說明用法用量外,還告知其藥理機制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等。
B 組在A 組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結合睡眠指導,具體內容如下:(1)心理護理:因受疾病影響,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沮喪等負性情緒,從而會加重睡眠障礙。護理人員應對患者情緒變化保持密切關注,及時通過溝通了解其真實的想法。如察覺到患者存在明顯負性情緒,則多給予關懷、鼓勵,并在了解其成因的基礎上對負性情緒實施針對性的疏導。與患者家屬、親朋形成合力,共同給患者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幫助。另外,還可邀請失眠康復者現(xiàn)身說教,為患者加油打氣,以增強患者抗病信心。對于病情嚴重、經(jīng)濟條件差的患者,則盡力幫助其解決困境。(2)健康教育:結合患者文化程度等個體情況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其闡述清楚睡眠的生理過程,并糾正其對失眠的認知誤區(qū)。(3)指導患者通過控制睡眠行為及開展放松訓練來提高睡眠質量。①鼓勵患者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起居有常,日間適當開展運動鍛煉,如打太極、散步等,以此來縮減日間睡眠時間,延長夜間睡眠時間。②晚飯忌過飽,不飲用含較多咖啡因的飲品。臨睡前可用溫水泡腳,以促進入睡。③創(chuàng)設一個舒適且利于睡眠的臥室環(huán)境,睡前2h 內避免做高度緊張的腦力活動及過激的體力活動。④指導患者掌握放松訓練方法,如腹式呼吸等,以使身心處于放松狀態(tài)。
(1)于護理前、護理2 個月后應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對兩組睡眠狀況進行評價[3]。PSQI由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等7 個因子組成,每個因子均按0~3 分評分,共計21 分。分值愈高,患者睡眠狀況愈差。(2)于護理前、護理2 個月后應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 對兩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4]。SF-36 總分共100 分,分值愈高,患者生活質量愈好。
兩組護理前PSQI 各因子評分及總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PSQI 各因子評分及總分均降低(P<0.05),且B 組均低于A 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PSQI 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PSQI 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PSQI 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PSQI 評分比較 (±s,分)
注:與護理前相比,aP<0.05。
兩組護理前SF-36 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SF-36 評分均升高(P<0.05),且B 組高于A 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SF-36 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SF-36 評分比較 (±s,分)
睡眠為一項正常的生理反應,對于人類生命活動的維持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而長期失眠會使人萎靡不振,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到損害,且心理亦會出現(xiàn)異常,從而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受到顯著影響。目前,通過服用催眠藥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病癥,但作用效果有限,易產(chǎn)生藥物依賴性,并容易引起頭昏腦脹、思維渙散等毒副反應。因此,臨床應尋求非藥物方法控制失眠十分必要。
相關研究認為[5],失眠是大腦興奮與抑制功能紊亂的一種表現(xiàn),其發(fā)生和精神心理因素有較大關系。且失眠所引起的心理變化可加重病情,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需針對失眠患者心理因素實施有效護理。本研究將心理護理應用于失眠患者中,通過面對面溝通了解每例患者情緒狀態(tài),對于患者存在的負性情緒,在深入分析其癥結所在的基礎上采用針對性的心理學方法進行疏導,則可有效緩解患者負性情緒。而通過開展有效的健康宣教糾正患者對失眠的認識誤區(qū),并聯(lián)合家屬給其提供精神上的安撫及支持,則可激發(fā)患者內在的正性情緒來對抗負性情緒[6]。此外,本研究還對失眠患者進行睡眠指導,通過給予生活干預,使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起居習慣,有利于獲得充足的睡眠;指導患者日間適當進行活動,臨睡前用溫水泡腳,可幫助患者更舒適的入睡;盡量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的臥室環(huán)境,盡量避免受到強光、噪音干擾,可促使患者更快入睡[7]。而教會患者放松訓練方法,使其身心狀況得到有效調節(jié),減少不適感,從而有助于夜間更好地睡眠,患者睡眠質量亦會明顯改善[8]。郜娜等研究表明[9],給予失眠患者睡眠指導和心理護理可有效調節(jié)患者生理、心理狀況,并能使不良睡眠行為得到有效矯正,從而可顯著改善或解除失眠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護理后PSQI 各因子評分及總分、SF-36 評分的改善情況均較A 組優(yōu)。提示采取實施心理護理結合睡眠指導可有效緩解患者失眠狀況,明顯提升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結合睡眠指導應用于失眠患者中,可使患者失眠癥狀得到極大改善,使其生活質量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