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于婁·吉奧特 閆冬絮
在巴黎11區(qū)社區(qū)散步的菲利普·拉茲里尼,如今懂了很多他之前從未了解過的事:他知道了這面墻后曾有一家鐵器店,在另一家商店門口能碰到這家店的老店主們。這些如同出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都是他每月去參加陪孤活動時,從老人們那里了解到的。每月,他都會陪伴社區(qū)的老人,與他們購物、喝咖啡或是去散步一兩個小時。“這些在社區(qū)住了60余年的老人們見證了世事變遷,他們所經(jīng)歷的是我們這個年齡的人無法想象的。”40多歲的菲利普說道。從去年年初開始,這位公司高管就加入了“共行巴黎”的志愿活動。菲利普有時候也會去陪伴巴黎其他區(qū)的老人,他笑著說道:“我已經(jīng)在巴黎生活了30年,但有些大區(qū)我?guī)缀跻稽c也不了解。一到第9區(qū)、第15區(qū)或是第13區(qū),我甚至覺得自己就像在旅行。”
“共行巴黎”平臺首創(chuàng)于巴黎,旨在建立年輕人與孤寡老人之間的聯(lián)系,以求建立社會連結(jié)并弱化老年群體的孤獨感。隨后“共行巴黎”開始得到各大公益協(xié)會的支持,其聯(lián)合負責人奈斯瑪·哈特姆解釋道:“巴黎有近17.5萬獨居老人。我們了解到,其中很大一部分老人幾乎從不出門,整日不與他人交流;還有一些老人雖身體條件允許出門活動,卻因為太懼怕孤獨感而待在家中?!?h3>| 陪伴非強制 |
“共行巴黎”的運行原則非常簡單:需要陪同散步、就醫(yī)或辦理手續(xù)的老人,只需打一個電話,系統(tǒng)就會將他們的需求通過應(yīng)用軟件傳遞給志愿者。哈特姆還提到:“大多數(shù)老人都已年過八旬,他們對應(yīng)用程序沒有太大的熱情,更喜歡用電話溝通,所以我們會統(tǒng)一致電,來告知其志愿者信息?!痹?00余名志愿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30~50歲之間的女性。她們要在陪孤活動前接受一個簡短的培訓(xùn)。這個體系十分靈活:志愿者登記加入后,并不會強制每月陪孤活動的次數(shù)。菲利普透露:“我之前從未參加過社會服務(wù),而這種‘非強制正是‘共行巴黎吸引我的地方。”51歲的志愿者索菲亞·德魯補充道:“這里沒有強制性的要求。我需要工作、照料孩子、做運動……這些都很重要。有時候,我還要去外省度周末,很難一直為陪孤活動留出時間。那些需要陪伴的老人也同樣有自由,當他們身體不適,或是不想出門時,也有權(quán)取消會面?!?blockquote>
我們了解到,其中很大一部分老人幾乎從不出門,整日不與他人交流;還有一些老人雖身體條件允許出門活動,卻因為太懼怕孤獨感而待在家中。
安全問題也無需擔心,志愿者不會進入老人的居所。哈特姆指出:“他們提交身份信息的同時,也會簽署一份“共行巴黎”規(guī)章制度的保證書。我們會在陪孤活動后,系統(tǒng)地給老人做電話回訪,確保一切順利。”由于平臺是志愿服務(wù)性質(zhì),所以并非每位老人的需求都能得到回應(yīng)。
81歲的米什蘭納·朗冉住在巴黎第10大區(qū),每周需獨自進行兩次體療?!霸跊]有他人陪同的情況下,我無法自如行走,所以我在家很多事情都沒法做。我也不能保證次次都能參加體療課程,這讓人很苦惱?!残邪屠枵娴暮芎茫驹刚邆兌己懿诲e。我遇到過一個一直陪伴她祖母到99歲的女孩,她知道一切相關(guān)知識。”
“共行巴黎”志愿者菲利普·拉茲里尼與伊蕾娜·馬丁
“共行巴黎”的志愿者與老人們
志愿者們參與陪孤活動是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的個人經(jīng)歷使其對衰老與孤獨十分敏感。23歲的艾娃·巴拿瑟維克住在巴黎第14大區(qū),每周都會參加陪孤活動:“我父母已經(jīng)80多歲了,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他們在失去自理能力。這個冬天我開始參與志愿陪孤時,有些老人已經(jīng)兩三個月沒出過門了,這讓我覺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意義的!我曾陪伴過的一位女士跟我說,她整整一周都在期待我們每周一次的共同出行。有些老人的家人從不去探望,這太可怕了?!彼鞣苼啞さ卖斞a充道:“陪孤活動對那些不想去養(yǎng)老院卻又需時常被探望的老人們來講,有著重大的社會意義。有一次,一位女士扭傷了腳踝,她對不得不取消的共同出行深感遺憾,因為我是唯一一個可以傾聽她心事的人。”
和志愿者在一起時,老人們會談?wù)摃r事政治。一位住在蒙帕納斯(位于巴黎第14大區(qū))的居民講述了自己的經(jīng)歷:“上周一,我遇到了一位20歲左右的英國姑娘,她法語講得很不錯。我和她愉快地共度了三個小時,將我所知道的全都告訴她,幫她糾正法語上的錯誤,幫她了解法蘭西學院,向她介紹法國的作家與畫家?!?/p>
正是交流中的所得激勵了菲利普·拉茲里尼,他回想起一次與一位女士同游奧賽博物館時的經(jīng)歷:“她很了解印象派,教會了我很多東西?!卑拊惆橐晃焕先巳グ⒗战謪^(qū)看電影:“我很喜歡聽他們的故事,了解那個年代的世事、男女關(guān)系、工作形勢等等?!?/p>
陪孤活動也會產(chǎn)生矛盾。哈特姆提到:“目前為止,唯一的問題就是有些老人不接受黑皮膚的志愿者。對我們來說,這也不算難事,因為我們不支持任何歧視。如果他們不想要志愿者的陪伴,可以隨時離開?!彼鞣苼喬拐\地吐露:“我經(jīng)歷過令人頭疼的陪伴活動。我甚至對自己說:‘我再也不想見到她。比如我非常不喜歡那些把所有時間都用來抱怨的人——我穿越了整個巴黎,難道只是為了趕來陪伴這樣的人?”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大部分情況下陪孤活動都令人感到愜意。索菲亞表示:“我遇見了很多善良、熱情的人。我喜歡那些9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有故事,會生活,并且大多都精力充沛?!?h3>|“這讓人精神滿滿”|
艾娃與一位鄰居十分要好,常常去看她:“雖然我每三次就會換一位老人去服務(wù),但我卻經(jīng)常去探望一位83歲的老人,她沒有孩子,五年前老伴也去世了。她住得離我不遠,所以我們經(jīng)常一起吃飯。”索菲亞也十分贊同:“能遇見這么多不同的人,對老人們來說是很能調(diào)動起活力的事?!狈评赵俅螐娬{(diào):“雖然我們永遠也不能代替他們的丈夫和孩子,但隨著關(guān)系愈發(fā)親密,花15分鐘與他人相處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無需再獨守于電視前,可以與人討論時事,交換思想,而這重新點燃了他們的生命。”
[譯自法國《解放報》]
編輯: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