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1897-1986),籍貫江蘇常熟。哲學 家、美學大師、詩人。 主要著作有《美學散 步》《藝境》等。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指出:“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 交融互滲,成就的靈 境是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彼麑?意境稱為中國古代畫 家詩人“藝術創(chuàng)作的 中心之中心”。
我日前會著康白情君談話,談話的內容是“新詩問題”。因時間短促,沒有做詳細的討論。但卻引起了我許多對于新詩的感想,今天寫出來請諸君指教。
近來中國文藝界中發(fā)生了一個大問題,就是新體詩怎樣做法的問題,就是我們怎樣才能做出好的真的新體詩?(沫若君說真詩好詩是“寫”出來的,不是“做”出來的,這話自然不錯。不過我想我們要達到“能寫出”的境地,也還要經過“能做出”的境地。因詩是一種藝術,總不能完全沒有藝術的學習與訓練的。)
現在我們且研究怎樣才能做出或寫出新體詩。
我想詩的內容可分為兩部分,就是“形”同“質”。詩的定義可以說是:“用一種美的文字……音律的繪畫的文字……表寫人的情緒中的意境?!边@能表寫的、適當的文字就是詩的“形”,那所表寫的“意境”,就是詩的“質”。換一句話說:詩的“形”就是詩中的音節(jié)和詞句的構造;詩的“質”就是詩人的感想情緒。所以要想寫出好詩真詩,就不得不在這兩方面注意。一方面要做詩人人格的涵養(yǎng),養(yǎng)成優(yōu)美的情緒、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學識;一方面要做詩的藝術的訓練,寫出自然優(yōu)美的音節(jié),協(xié)和適當的詞句。但是要達到這兩種境地……即完滿詩人人格和完滿詩的藝術……有什么方法呢?這個問題我本沒有做過具體的研究,不過昨天同康君談話當中偶然得了些感想,自己覺得還有趣味,所以寫出來,請諸君看可用不可用?
現在先談詩的形式的問題:詩的形式的憑借是文字,而文字能具有兩種作用:(1)音樂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聽出音樂式的節(jié)奏與協(xié)和;(2)繪畫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表寫出空間的形相與彩色。所以優(yōu)美的詩中都含有音樂,含有圖畫。他是借著極簡單的物質材料……紙上的字跡……表現出空間、時間中極復雜繁富的“美”。
那么,我們要想在詩的形式方面有高等技藝,就不可不學習點音樂與圖畫(以及一切造型藝術,如雕刻、建筑)。使詩中的詞句能適合天然優(yōu)美的音節(jié),使詩中的文字能表現天然圖畫的境界,況且圖畫本是空間中靜的美,音樂是時間中動的美,而詩恰是用空間中閑靜的形式……文字的排列……表現時間中變動的情緒思想。所以我們對于詩,要使它的“形”能得有圖畫的形式的美,使詩的“質”(情緒思想)能成音樂式的情調。
《沈陽故宮紅墻下的故事》 清零千凈 / 攝
以上是我偶然間想的訓練詩藝的途徑,不知道對不對。以下再談點詩人人格養(yǎng)成的方法。
康白情君主張多讀書,這話不錯。我所說的詩多與哲理接近也有這個意思。不過我以為讀書窮理而外,還有兩種活動是養(yǎng)成詩人人格所不可少的:
(一)在自然中活動。直接觀察自然現象的過程,感覺自然的呼吸,窺測自然的神秘,聽自然的音調,觀自然的圖畫。風聲、水聲、松聲、潮聲,都是詩歌的樂譜?;ú莸木?,水月的顏色,都是詩意、詩境的范本。所以在自然中的活動是養(yǎng)成詩人人格的前提。因“詩的意境”就是詩人的心靈,與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觸映射時造成的直覺靈感,這種直覺靈感是一切高等藝術產生的源泉,是一切真詩、好詩的(天才的)條件。(二)在社會中活動。詩人最大的職責就是表寫人性與自然,而人性最真切的表示,莫過于在社會中活動……人性的真相只能在行為中表示……所以詩人要想描寫人類人性的真相,最好是自己加入社會活動,直接的內省與外觀,以窺看人性純真的表現。
以上三種……哲理研究,自然中活動,社會中活動……我覺得是養(yǎng)成健全詩人人格必由的途徑。諸君以為如何?
總上所談,撮要如下:“詩”有形質的兩面,“詩人”有人藝的兩方。新詩的創(chuàng)造,是用自然的形式,自然的音節(jié),表寫天真的詩意與天真的詩境。新詩人的養(yǎng)成,是由“新詩人人格”的創(chuàng)造,新藝術的練習;寫出健全的、活潑的、代表人性、人民性的新詩。
(原載1920年《少年中國》第1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