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蓉
摘要: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一方面,其已經(jīng)成年或接近成年,而另一方面,其仍然是學生,沒有走入社會。因此,其對父母的依賴仍然存在,換句話說,父母對大學生的影響仍然是很深遠的。人從幼兒開始便一直思考“我是誰”這個話題,到青少年時期這種思考會達到頂峰,這便是一個人的自我同一性。而父母作為人的第一任老師,對一個人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的不同教養(yǎng)方式也直接影響著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養(yǎng)成。
關鍵詞:大學生;自我同一性;教養(yǎng)關系;分析
引言:作為一名大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同學之間的不同個性與習慣,其實這些個性與特征在心理學上被統(tǒng)稱為自我同一性。大學是人一生中特殊的過渡階段,這個時期學生剛從繁重的應試教育中解脫出來,同時大多數(shù)學生遠離父母,在外求學,因此對于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而言,這個階段是較為“自由”的。但是與此同時,大學生仍然處在家長與學校的庇護下,并沒有獨立扛起生活的重擔,也沒有走入社會完全獨立。所有,這個時候每一位大學生都在有意無意地思考他們是誰,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而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其中有各種各樣的因素,而父母教養(yǎng)的方式在其中起著核心作用。
一、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述
同一性這個詞起源于古希臘,是指“整體”的意識。自我同一性從字面理解就是自我整體的特征。從心理學上來說,自我同一性是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的核心目標,指個體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自我整合,也就是個體在其中開始思考“我是誰”“我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以及“如何適應社會”。心理學家根據(jù)人與自我同一性的特點,把同一性理論分成四種類型,即同一性獲得、同一性延遲、同一性早閉、同一性擴散。
(二)大學生自我同一性養(yǎng)成的重要性
大學是學生過渡的重要階段,作為學生而言,大學期間是學習知識、提升眼界的時期,然而作為一個人而言,大學是即將走向社會的最后準備時期,許多學生讀完大學都要面臨就業(yè)、婚姻、成家立業(yè)的挑戰(zhàn),而就業(yè)與婚姻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要成為怎樣的人,未來往何方發(fā)展,以及怎樣做才能與社會相適應。因此這幾個問題的思考直接與自我同一性吻合,所以大學生必須要積極思考和養(yǎng)成較為完善的自我同一性,更好地滿足未來的發(fā)展,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成為身心健康而獨立發(fā)展的人。
二、父母不同教養(yǎng)方式的特點
由于父母本身職業(yè)、性格、成長軌跡、教育程度等各不相同,對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也各有差異。然而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養(yǎng)成雖然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但歸根到底,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是直接作用于親子關系中的,因而直接影響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養(yǎng)成。我們要探討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就必須要去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背后探討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
(一)民主權威型
民主權威型的父母比較開明,會尊重孩子的意見,也鼓勵孩子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民主權威型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一般氛圍都比較自由、輕松,但是父母也不是一味縱容和被孩子牽著鼻子走,父母在于子女相處過程中仍然有底線和原則,父母對子女的行為也做適當?shù)南拗啤?/p>
(二)嬌慣溺愛型
嬌慣溺愛型父母往往對子女百依百順,子女想要什么,父母會竭盡全力為他們達成,哪怕有些條件并不合理。并且他們想盡一切辦法保護自己的子女,不讓子女接受外界的任何風雨和困難。哪怕子女已經(jīng)成年,父母仍然不放心其獨立生活。
(三)絕對權威型
絕對權威型的父母較為武斷專制,他們希望子女無條件服從父母的意見,他們也不考慮子女的想法,不給子女說話和平等溝通的機會。在我國這種父母存在的比例較多,這類父母強調家長絕對的權威,父母與子女的氛圍一般比較嚴肅緊張。哪怕子女成年,父母仍然對其的生活有過多的干涉,同時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往往也比較高。
(四)忽視冷漠型
這類家長要么是因為工作等太忙,沒有時間陪伴子女,要么是不太親近子女,對子女放任自流,對子女的現(xiàn)狀不聞不問。當子女遇到問題時,家長也并不會試圖跟子女溝通。
三、自我同一性與父母教養(yǎng)的關系
(一)民主權威型父母與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
民主權威型父母是目前心理學家與教育學家在長期研究探討過程中,研究出來的最科學、合理的教養(yǎng)方式。民主型父母會經(jīng)常性與子女溝通,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關系較為和睦,子女很愿意與父母溝通和傾訴。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女人際交往能力佳,他們也愿意與自己的父母溝通、交談,同時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身心健康與個性都是最良好的。
這類父母教養(yǎng)下的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往往有人格的獨立性,但是也會主動與人傾訴,他們很清楚自己的未來要什么,遇到迷茫和難題的時候,他們會自己思考,同時也會向父母或他人尋求幫助。
(二)嬌慣溺愛型父母與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
嬌慣溺愛型的父母的在當今我國非常普遍,一方面當代許多大學生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子女全身心的愛,有時候會變成過度溺愛。溺愛型的父母盡全力滿足和包辦子女的生活,這樣的大學生一般自理生活能力不足,抗壓能力差,面對未來也比較迷茫。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過度強調自我,會體現(xiàn)自私等情緒,這類大學生的同一性呈現(xiàn)拒斥或延遲的特點。
(三)絕對權威型父母與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
絕對權威性父母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為人父母最常見的方式,父母過度強調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性,不會考慮子女的感受,他們希望子女對自己絕對服從和依順。這樣成長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也呈現(xiàn)兩種特點,一是過度唯唯諾諾,沒有主見,什么事情都會考慮父母或他人的意見,自己拿不定主意。一種是在長期的“壓迫”下試圖反抗,所有個性會比較突出,但往往和父母很難形成健康的交往方式。這一部分大學生對待自我同一性也呈現(xiàn)拒斥、延遲和擴散的特點,他們對待未來要么全部聽從父母安排,要么是完全不聽從,試圖擺脫父母。
(四)忽視冷漠型父母與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
忽視冷漠型父母很少對自己的子女有所關愛,子女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內心比較封閉,不愿意與人溝通,缺乏熱情,也沒有上進心和自信。但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大學生也有可能往另一種方面發(fā)展,就是自理能力和獨立意識特別強,但這種把控很難控制,大多數(shù)忽視冷漠型父母的子女都很容易陷入第一種類型的困境,在自我同一性上呈現(xiàn)拒斥、延遲和擴散的特點。
四、為何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存在差異和不足
(一)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
我國儒家文化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上一直占正統(tǒng)地位,儒家文化強調孝順父母,但在歷史長河中又陷入了另一種僵局,即對家長和父母的絕對服從和依順。尤其是絕對權威性父母,受這種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特別深,他們認為子女不應該與父母對立,應該絕對順從。并且這類父母秉著“為你好”的思想理念,不會去聽從子女內心的想法。
(二)父母學歷的影響
父母職業(yè)與學歷雖然不能在對子女的教育上起決定性作用,不乏許多學歷低的父母也是一位稱職的父母,但父母自身的教育程度對子女仍有很大的影響。大多數(shù)情況來說,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對子女也越發(fā)開明,越接近民主權威型父母,這類大學生的同一性也更容易達成。而父母教育程度低,即使他們也抱著為了子女好的心態(tài),但往往方法有所偏頗。
(三)父母興趣愛好與生活習慣的影響
父母如果自身沉迷于不良愛好,如嗜賭成性等,往往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是有所缺失的。忽視冷漠型的父母常常因為工作或者個人愛好忽視了對子女的陪伴,而那些重視子女教育的父母,會抽出時間盡力陪伴自己的子女,爭取在子女的成長路上承擔重要責任。
(四)西方文化的傳入
改革開放與以后,西方文化大量傳入,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對父母的教育行為和理念產(chǎn)生了深厚的影響。西方教育在全世界來說有其可參考性,其對教育的研究站在世界前列,但是中國與西方的環(huán)境各有不同,國情也相差很遠。所以,家長如果死搬硬套西方的教育方式,也不利于子女同一性的達成。
五、如何更好地優(yōu)化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
(一)家長要提升自身的素養(yǎng)
言教不如身教,家長自身的生活方式與言行舉止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面對子女的行為,與其一味指責、擔憂、生氣,不如反思自己。家長自身要提升素養(yǎng),尤其是面對大學生,大學生是一群有獨立思想和即將走向社會的成年人,家長要很好地與子女相處,以促進大學生同一性養(yǎng)成,就必須要不斷學習,與子女共同進步。
(二)家長要多與子女溝通
溝通是處理親子關系的最好方法,同時也是大學生能夠促進自身同一性達成、養(yǎng)成良好個性的途徑。家長要經(jīng)常與子女交流,傾聽子女的想法,但是不能過度干涉,也不要過多盤問。而是以平等、民主、開放的方式,鼓勵子女說出心聲,共同探討子女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促進同一性的達成。
(三)家長不能過分溺愛子女
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不要過度溺愛子女,滿足子女不合理的要求。大學生未來的人生路上,不可能一直有家長的陪伴,大學生要培養(yǎng)自己的主見,學會獨立思考。面對困難,家長也不要再伸手幫助,而是要引導子女自己去迎接困難與挑戰(zhàn),自己解決問題。
六、結語
大學生的同一性養(yǎng)成有幾個不同的層面,而在成長路上家長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對不同大學生呈現(xiàn)出的同一性現(xiàn)狀起很大的決定作用。因此,家長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也導致大學生存在同一性達成、拒斥、延期、擴散等方式。為了更好地促成大學生同一性的達成,促進大學生更好地面對未來,更清楚自己是誰,要成為怎樣的人。家長作為大學生最親近的人,要改變教養(yǎng)方式中存在的問題,加強與子女的平等民主的溝通,既不過度專制,強調權威,也不可以一味縱容溺愛,滿足子女不合理的要求。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圍里加強交流,鼓勵大學生子女去更好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與困難,大學生才能在大學這一關鍵過渡時期更好地達成同一性,更好地走向社會。
參考文獻:
[1]張乾一,文萍.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依戀的關系[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6(03):14-21.
[2]付偉,李曼,于增艷.醫(yī)學院校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自尊關系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03):375-377.
[3]李新利,凌輝,劉靜.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依戀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19(01):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