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
這節(jié)課,開始上《古詩兩首》中的《草》。學生齊讀了詩之后,我要求他們提問題,談想法。
坐在第一排的黃城問:“老師,這首詩的作者白居易是哪個朝代的?”說完,他看著我等我回答,其他學生也像他一樣靜靜地注視著我。以往,我會很快回答,或者把問題再拋給全體學生,而今天,我卻有了另一個想法。
我對黃城說:“請你把問題再問一次,不過要把開頭的‘老師’改成‘同學們’?!?/p>
黃城覺得奇怪,抓抓腦袋:“為什么呢,老師?”
“你試一試就明白了。”我微笑著。
黃城猶豫了一下,又重新問:“同學們……這首詩的作者白居易是……”他話還沒說完就自顧笑了起來:“噢,我知道了,原來您是要我直接向大家提問,對嗎?”我微笑著點點頭。
已有好幾個學生舉起手來,黃城看看他們,又看看我,仍然在等著什么。我知道他是在等我來指名,因為“指名學生回答問題”一直以來都是老師的“專利”。
我說:“黃城,問題是你提的,就你來指名吧?!彼宦牳吲d地叫了前桌陳麗麗。
麗麗說:“黃城,你翻到第七頁課文后面的“我知道”,就知道白居易是哪個朝代的人了?!?/p>
黃城連忙翻看:“嘿,原來課文后面有介紹啊,我知道答案了?!?/p>
這時李祥忙補充道:“老師,我想說《草》這首詩……”
“請暫停,”黃城馬上提醒李祥,“你要把‘老師’改成‘同學們’,你不能只對老師一個人說啊?!?/p>
“對,應該是‘同學們’?!崩钕橛种匦麻_始說,還有意地強調(diào)著,“同學們,同學們,《草》這首詩我以前就背過,是在爸爸給我買的《唐詩三百首》里讀到的。爸爸說詩里的‘草’,就像我們的人,我們也要向草學習,像它那樣堅強?!?/p>
萱萱補充道:“同學們,李祥說得對,這是一首歌頌生命的詩,贊美生命力的頑強?!?/p>
小東也補充道:“同學們,我覺得這首詩還在告訴我們,小草雖然渺小,其實也非常偉大,因為它能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頑強地生長?!?/p>
……
看著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開來,我便悄悄地退到一旁靜靜地傾聽著,欣賞著。
從那以后,我們的課堂就有了這么一條大家都樂意遵守的規(guī)定:在我講完課同學們討論時,不再以學生問我回答的方式進行,而是同學之間互問互答。每個同學發(fā)言時要面對大家,把開頭語“老師”改成“同學們”,另外,誰提問就由誰來點名同學回答問題。
這樣做,使每個學生從傳統(tǒng)的“面對教師”,轉變成了“面對全體學生”。
一直以來,教師一直就占據(jù)著課堂的中心和主角地位,總喜歡裁判和評定學生,這樣的教育觀念潛移默化甚至直接影響著學生說話、提問方式和思想意識。雖然只是簡單的轉換稱呼,卻能讓學生從原來的從屬地位轉變?yōu)檎n堂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的問題讓學生們自行解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