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被稱為“肉中驕子”。《本草拾遺》記載稱,牛肉可“消水腫,除濕氣,補虛,令人強筋骨、壯健?!?/p>
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生物學等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牛肉中富含眾多對人體有益,且易消化吸收的營養(yǎng)素——優(yōu)質蛋白質,鉀、鐵、鎂等礦物質元素、維生素B6、丙胺酸等。
特別是其富含肌氨酸,含量遠超其它食品,能夠有效幫助肌肉增長,加強力量訓練。
而且,牛肉還富含結合亞油酸,能夠幫助避免運動中發(fā)生的組織損傷。同時其脂肪含量還非常低,即便你想減肥,也可以安心食用。
但要想在家炒出一道鮮美可口的牛肉,可并不簡單。
牛肉纖維較粗,炒牛肉對烹飪技術的要求很高。一旦火候、調味不到位,牛肉的口感很容易變得又柴又老,無法下咽。
除了遍尋菜譜之外,你還需要從科學角度了解炒牛肉的科學做法。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營養(yǎng)與人體健康高級創(chuàng)新中心的科學家團隊對此進行了科學研究,破解了炒牛肉的科學密碼。
他們通過儀器分析法來研究烹飪牛肉過程中,時間及鹽、糖、食用油等調味品的用量對風味化合物釋放的影響,從而優(yōu)化了炒牛肉的烹飪工藝。
相關論文
該項研究成果發(fā)表在《食品加工與保存雜志》(Journal of Foo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雜志,論文標題為《用儀器分析方法優(yōu)化炒牛肉的烹飪方法》(Optimization of the cooking methods of stir-fried beef by instrumental analysis)。
研究中,采用高性能液體色譜法并測定炒牛肉中各種風味物質的含量后發(fā)現(xiàn),最終測定最佳的烹調方案為:100g牛肉炒制4分鐘,食用油25g、蔗糖1.75g、鹽2g,總體鮮味成分含量在烹制4分鐘時呈上升趨勢,達到最大值2580.32 g/g,此后隨著炒制時間延長呈下降趨勢。
論文介紹稱,生肉由于存在血鹽、熱解產物等,往往會有一種類似血液的味道。經過高溫加工,牛肉中的風味前體如游離氨基酸(FAAs)、還原糖、5-肌苷單磷酸(5-IMP)和多不飽和脂肪酸會發(fā)生一系列的熱反應,從而產生誘人的香氣和口感。
鮮味被認為是繼甜、酸、苦、咸之后的第五種基本味道,是由常見的增味劑味精以及其他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引發(fā)的。具體來說,包括FAAs(即谷氨酸和天冬氨酸)、鮮味肽、5-核苷酸等。
以往研究大多通過感官評價來提高牛肉等肉制品的質量,但是這種評價方式在實驗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不穩(wěn)定性、高疲勞程度、高疲勞程度、個體差異大、個人偏好。因此,此次研究建立在儀器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對炒牛肉配方進行優(yōu)化:通過單因素試驗來優(yōu)化添加成分;用儀器分析監(jiān)測有味道化合物的釋放。
首先,進行樣品制備,將后腿牛肉切成3厘米×2厘米×2毫米的小塊,放在干燥的不粘鍋上,用1200瓦的功率加熱30秒。將牛肉片放入鍋中快速翻炒一段時間,直到拌油加熱至冒煙點,最后將翻炒牛肉冷卻至室溫。然后,100g炒牛肉中加150g水,用打漿機打1分鐘;4 C環(huán)境下,將勻漿牛肉放在9600 r/min的離心機中加工10分鐘;去油,獲得油炸牛肉樣品。
不同條件下炒牛肉中游離氨基酸的含量(圖1a、圖1b、圖1c、圖1d)
在這17個氨基酸中,在鮮炒牛肉中發(fā)現(xiàn)了具有香味的Asp和Glu。隨著煸炒時間的延長,牛肉中FAA的總量呈現(xiàn)為先增加后減少。而且加工時間過長,牛肉中的苦味氨基酸的含量增加,最終影響了牛肉的口感品質。當煸炒時間為4分鐘時,F(xiàn)AA的總濃度達到最大值10874.39 g/g。同時,甜氨基酸的含量也達到最大值1,558.39 g/g。
據報道,琥珀酸是具有酸味和鮮味的化合物。在圖1a中,琥珀酸的含量隨著攪拌時間的延長而降低。當攪拌時間為3.5分鐘時,達到最大值即1.02μg/g。因此可得出結論,高溫和長時間加熱會導致蔗糖酸的降解。
隨著時間的推移,炒牛肉中的5'-核苷酸的含量如圖1a所示。結果表明,5-AMP、5-IMP和5-GMP均在4分鐘達到最大值,分別為0.03、0.03和0.12g/g,然后隨著炒制時間的延長,它們的含量分別降至0.01、0.00、0.03 g/g。并且,高溫翻炒還可能會導致牛肉中5'-核苷酸風味的降解。
氨基酸含量變化如圖1b所示。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油量的增加,爆炒牛肉中的FAA總含量呈現(xiàn)為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當含油量為25g時,F(xiàn)AA達到最大值10891.36 g/g,與其他實驗組相比,甜氨基酸和鮮味氨基酸的含油量上也有顯著差異。
圖1b中,丁二酸的含量隨著用油量的增加而降低。當油的含量為10g時,丁二酸的最大值為2.65 g/g。結果表明,油的加入抑制了溶出,同時促進了丁二酸的釋放。
5-nucleotide在炒牛肉中隨油量的變化如圖2b所示。當油量為10g時,5-AMP含量達到最大值0.20 g/g。
氨基酸含量如圖1c所示,炒牛肉鮮味氨基酸總量呈上升趨勢。無鹽狀態(tài)下炒牛肉的鮮味氨基酸含量為2580.32 g/g,添加1.25 g鹽后,鮮味氨基酸最低值為2727.00 g/g。這表明鹽可以促進油炸牛肉風味的釋放。
圖1c中琥珀酸的最大值為4.01 g/g,高于無鹽牛肉的最大值0.62 g/g。這表明氯化鈉魯花確實促進了鮮味有機酸的釋放,產生了更多的鮮味增強劑鈉,菜肴鮮味得以提高。
主要風味成分核苷酸5-GMP含量,并沒有因為鹽分增加而出現(xiàn)明顯變化,其始終保持在0.04 g/g。5-IMP含量卻隨食鹽用量的增加呈現(xiàn)上升趨勢。當含鹽量為2.50 g時,5-IMP的最大值為0.80 g/g。5-AMP的含量隨鹽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當鹽含量為1.50 g時,其最大值為0.18 g/g。
如圖1d所示,炒牛肉中的鮮味天冬氨酸和甜味氨基酸隨著蔗糖的增加而增加。當蔗糖添加量為2.25g時,它們的最大含量分別為2809.57和781.14 g/g。琥珀酸同樣如此,其含量隨蔗糖的增加而增加,并在蔗糖添加量為2.25g時,其最大值為4.01g/g。
該團隊還發(fā)現(xiàn)炒牛肉中5-GMP的含量并未隨蔗糖添加量的增加出現(xiàn)顯著差異,其含量保持在0.02g/g,可見炒牛肉時蔗糖對5-GMP含量的影響小于鹽。炒牛肉中5-GMP的含量在加入鹽后保持在0.04 g/g。
隨著蔗糖添加量的增加,5-IMP和5-AMP含量卻呈上身趨勢,這其實就是牛肉中氨基酸與糖在高溫下發(fā)生的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該反應可顯著降低風味核苷酸含量。
美拉德反應廣泛存在于食品工業(yè)中,學名為“非酶棕色化反應”,由法國化學家路易斯美拉德(L.C.Maillard)于1912年首次發(fā)現(xiàn)并提出,專門指食物加熱時,內部的羰基化合物(還原糖類)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質)發(fā)生反應,產生棕色或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質或擬黑素。其實就是人間常說的,高溫烹調時,食物顏色不斷變黑的現(xiàn)象。
不同條件下炒牛肉中有機酸和核苷酸的含量不同(圖2e)
不同配方炒牛肉中的FAAs的含量如圖1e所示。對比添加香料組和不添加香料組樣品發(fā)現(xiàn),炒牛肉中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含量區(qū)別非常顯著,說明香料可以促進風味化合物的釋放。
圖2e中添加香料和不添加香料的炸牛肉中,琥珀酸的含量分別為5.38和1.24 g/g。說明香料還能促進復合有機酸的釋放。
同時發(fā)現(xiàn),在炒牛肉中添加香料還有利于調味核苷酸的釋放。炒牛肉中5-GMP、5-IMP和5-AMP的含量分別為0.07、3.48和0.40 g/g。
EUC值(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等效鮮味濃度)用來表征食品風味強度。具體來說,就是在100克食物中,以谷氨酸鈉含量來表示鮮味物質的總量,其計算公式如下:
炒香香料(f-sp)的EUC值為8.31g味精/100g,說明炒香可以增加香料風味物質的釋放。與不加香料的牛肉相比,加香料炒牛肉(f-sp-b)的EUC值為154.54g味精/100g,而不加香料的牛肉(f-b-b)的EUC值為124.29g味精/100g,說明香料可以改善炒牛肉的風味。
儀器分析結果表明,在炒牛肉中添加適量的鹽和蔗糖可以促進調味物質的釋放。隨著加工時間的延長,風味物質的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
煸炒牛肉的方法,你學會了嗎?■(摘自美《深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