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小學階段的基礎科目之一,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化涵養(yǎng),且當下我國教育領域非常重視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而語文便是重要載體。通過分析來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深度不足的情況,這就使得學生無法深入地沉浸到文學知識中。如在《題西林壁》一課的教學中,作者蘇軾通過幾句簡短的詩便將廬山之游所見到的景色描繪出來,同時該詩的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也體現(xiàn)出了些許哲理,即不同位置、角度觀看廬山的不同感受,且不同的視覺感受也給作者留下了疑問,而在詩的最后一句“只緣身在此山中”便很好地解答了這一疑惑。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過于重視“教學”,未能深入剖析其中的具體含義,以至于學生僅能夠了解該詩的“皮毛”,并未利用該詩鍛煉學生的哲學思維。而通過深入分析來看,教師未能夠對學生進行針對性閱讀方法的教學,以至于其并不能使用高效的閱讀方式進行閱讀。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模式無形之中貫穿著課堂的始終,但據(jù)實際情況來看,當下的教學模式依然比較落后、無新意。小學生年齡較小,對陌生事物的興趣較大,教師在教學時應緊抓這一點,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進而提升教學質量。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占據(jù)了課堂主導地位,教學方法較為局限,僅局限于教材中,且課堂氛圍不佳,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逐漸下降。如在《蝙蝠和雷達》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僅對學生進行課文內容的教學,但學生會對雷達比較感興趣,而由于教師未能重視這一情況,便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學模式的不足,會較大程度上拉低教學效率,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近年來,教育方面實施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更加注重素質教育,同時引進了許多教學方法和模式,但據(jù)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地區(qū)的教育依然秉承著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教師未能夠樹立現(xiàn)代化的教學理念,還在沿用傳統(tǒng)應試教育模式,教學重點均集中在教材中,而學生在其影響下,思想觀念的樹立會受到消極影響,且也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前時代背景下,閱讀教學中存在著較大的不足,影響了高效化教學工作的開展。當前的閱讀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提高對創(chuàng)新的重視度,樹立現(xiàn)代化教學理念,為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提供幫助。現(xiàn)如今,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做好課前準備,制定針對性較強的課堂導入方案,在課堂開始時便激起學生的興趣。如在《草船借箭》一課的教學中,首先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關于“草船借箭”的視頻內容,讓學生能夠在視覺感官的沖擊下提升學習興趣,進而更加高效地實現(xiàn)課堂導入的目的。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教學效率相對較為落后,學生的課堂地位較低,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學效率不高的情況。目前,新型教學方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情境教學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種。如在《七律·長征》一課的教學中,其展現(xiàn)了偉大紅軍不懼艱難萬險走過兩萬五千里后勝利的喜悅以及感慨,同時這首詩的作者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在詩句的內容中提到了五嶺、烏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地區(qū),并使用“細浪”“泥丸”“鐵索寒”“千里雪”等比較委婉的詞語形象地描繪了長征過程中的艱難險阻。教師首先可有感情地朗讀一遍,并使用相關紀錄片、電影等進入主題,使學生感受紅軍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還可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以細細品味其中的“滋味”。通過開展情境教學,能夠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文學內容中所包含的多樣化色彩,進而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得學生能夠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學習中。
傳統(tǒng)語文閱讀中主要使用應試教育,局限性較大,當前在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的開展中,教師應轉變觀念,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課外內容,從而拓展學生思維。如在《宇宙生命之謎》一課的教學中,在帶領學生學習生詞、生字的同時,可向學生講解有關宇宙的奧妙,以引起學生的遐想。同時,還可在《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飛向藍天的恐龍》《蝙蝠與雷達》等課程中適當引入相關課外知識,培養(yǎng)學生好學、多問的意識。
總之,閱讀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效率和質量不高的情況,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對此本文闡述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創(chuàng)新課程導入、開展情境教學以及引入課外內容等策略,希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深入貫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將教學與學生學習情況緊緊貼合,從而構建現(xiàn)代化語文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