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一直想寫寫“換親”這種特殊的婚姻形式,這是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特殊產(chǎn)物,它一直深藏在我心里。
當時,對這種“新風俗”,就連大人們也不可能產(chǎn)生諸如生命意義之類的屬于哲學范疇的思索。然而,從婚禮喜慶和風光表面的背后,年幼的我,卻能感受到隱藏在當事人內(nèi)心的悵悵不樂與無奈。為了繁衍后代延續(xù)家族香火,那些成分高或家有殘疾男孩子的人家,不得不采用這種荒唐又有幾分悲壯的婚姻方式。雖然這也是一種民間智慧,但其代價卻是犧牲子女的婚姻幸福。
這篇作品中的小素,只是成百上千個為了成全哥哥與娘家而犧牲愛情和幸福的少女之一,但她卻非常具有代表性。她們善良、隱忍,又顧全大局,無怨無悔地服從父母的意志。不,無怨無悔,大多是一種表象,而在內(nèi)心她們其實是矛盾與痛苦的。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終究會被嚴酷的現(xiàn)實擊成齏粉。
而她們的父母親,內(nèi)心也是極其矛盾的。小說中的小素母親,為了給兒子換親,她不得不讓女兒嫁給雙腿殘疾的男人。作為一個母親,當她面對這種抉擇時,一定飽嘗了心靈的撕裂之痛。但她們必須這么做——這時候,往往理性會戰(zhàn)勝情感。
除了小素,我還寫了小素的大娘。老人為了那段美好記憶和某種固有的傳統(tǒng)觀念,苦苦等待當年被國民黨軍隊抓兵去了臺灣的丈夫。造成這一悲劇的,主要應該是歷史的原因??梢姡嗽跉v史滔滔洪流面前,微小與無助得如同草芥。她對命運的屈從與對婚姻和愛情的堅守,讓人深感同情與惋惜,但又心生敬意。屈從中的堅守,堅守中的屈從,這種人性的掙扎,或許是這篇作品所要探尋和表現(xiàn)的。
路遙在談創(chuàng)作時曾說過:“生活中的材料、故事是搜集不完的,故事是在積累與提煉上自然編織出來,故事不是藝術生命,故事不是奔流的血。而提煉,是指感情的感受與心理沖擊這兩方面的。”
自然,這個故事也是經(jīng)過了一番提煉與藝術加工,而這個過程,也融入了我的感受以及對那段歷史的反思和認知。今天這個時代和幾十年前完全不同,但這些變化,又和各個歷史階段的發(fā)展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文學作品,就是要讓讀者通過某一時代的生活橫切面,看到時間與歷史的年輪,更能看到生活的紋路和肌理,以及面對歷史與生活重壓下人們深深的嘆息。其中,有人性的困惑與堅韌,更有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如果朋友們能從我這篇作品中感受到我的這種努力,哪怕只有一點,我也會聊以自慰的。
當然,這只是我樂觀的想象,而這也往往是一位作家所面臨的尷尬——無論你下筆時如何雄心勃勃,所寫文字也許永遠無法達到自己所期望的那種深度與高度。
(康志剛,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石家莊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北京文學》《長江文藝》《光明日報》等報刊發(fā)表中短篇小說及散文200余萬字,有多篇作品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作品與爭鳴》等選刊轉載并收入年度選本。出版中短篇小說集《香椿樹》《稗草飄香》等。)
篇名題字: 肖建科
插圖: 劉麗麗
編輯: 耿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