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芹
摘? 要:研究性教學是一流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手段與方法?!半p一流”建設背景下,研究性教學實踐中,依然不能忽視來自授課教師、授課對象、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影響。文章在對研究性教學實施影響要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研究性教學實施的多維路徑,提出教學理念全程式滲透,教師角色無縫式轉換,學生團隊參與式學習、教學方法合理化選用,以及考核評價多元化并舉等措施。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教學實踐;教學改革;本科教育;雙一流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04-0007-04
Abstract: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and method to cultivate first-class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such as teachers, teaching objects,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practi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ulti-dimensional path of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carrying out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such as permeat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concept, changing the role of teachers seamlessly, learning with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a team, selecting teaching methods reasonably as well as diversifying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Keywords: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double first-class
一、概述
研究性教學,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而言,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潛能,拓展學生研究性思維和探究精神的一種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21世紀,研究性教學已然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發(fā)展的趨勢之一,也是我國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2005年,教育部針對高等教育提出高?!耙e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1],各地高校紛紛出臺政策文件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的貫徹實施。2015年,國務院頒布《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我國邁向高教強國的戰(zhàn)略決策橫空出世,“雙一流”建設開始在各大高校著力推行。尤其是“十三五”以來,在教育部“一流本科、一流專業(yè)、一流人才培養(yǎng)”的主旋律下,開展研究性教學改革,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成為當前高校與學界探討的重要課題。在此背景下,本文試對研究性教學實施展開探討,以期為一流本科和一流學科建設的人才培養(yǎng)探索具體的實踐路徑。
二、影響研究性教學實施的要素分析
作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措施,研究性教學是一流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手段與方法。新形勢下,一流專業(yè)建設和一流人才培養(yǎng)的形勢逼人、任務艱巨,研究性教學的實施必然面臨一系列傳統(tǒng)及現(xiàn)實的阻力與挑戰(zhàn)。在推行研究性教學改革過程中,來自各方的影響因素依然不容忽視。
(一)教師是設計研究性教學的關鍵
實施研究性教學,首先要求教師具有研究性教學理念,同時在知識結構和業(yè)務能力上具備條件,能夠在研究性教學實踐中適時轉換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引導者,這是教師勝任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條件[2]。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教師,而教師的教改意愿強烈與否直接決定了研究性教學能否順利實施。首先,教改的阻力往往來自教師的“懶教”思維。對于長期習慣照本宣科、填鴨式教學的教師來說,研究性教學需要重新備課、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等,這無疑是“沒事找事”“自討苦吃”。其次,教師的個人知識和能力儲備面臨挑戰(zhàn)。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是“知識的傳授者”“唯一知識源”“絕對權威”[3]。而研究性教學強調(diào)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創(chuàng)新思維,這在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對教師的個人能力、知識積累以及課堂控制能力等提出了巨大挑戰(zhàn),因此,研究性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教師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
(二)學生是實施研究性教學的主體
研究性教學倡導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而具體的實施則是在學生主體具備了一定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的因材施教。對于大學新生來說,他們普遍具有充分展現(xiàn)自我的強烈欲望,期望通過自主、獨立地學習、探索、研究來表現(xiàn)自我[4]。針對大學一年級學生開設新生研討課,在專業(yè)學習之初就開始研究性學習的引領和指導,學生們能較早地掌握并適應研究性學習方法,為之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而從知識學習的漸進性來看,進入高年級的學生更適合開展研究性教學,通過前期對專業(yè)知識和通識課程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學生原本含而不露、隱而不發(fā)的潛能,在某個知識點上就有可能被激發(fā),喚醒創(chuàng)新思維,這也切合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準則。
研究性教學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即在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學生充分參與、主動探究。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欠缺,不乏有敷衍塞責、濫竽充數(shù)的現(xiàn)象,這必然導致教師精心設計的教改方案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教學效果不佳。長期以來的課堂灌輸式教學養(yǎng)成了學生被動學習的惰性,只會背書,不能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高分低能兒”就難以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成為教改的又一阻力。研究性教學的課堂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應該是學生參與、師生互動的和弦演奏。因此,如何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潛能,喚醒創(chuàng)造力,不僅是教師的更是學生的首要任務。
(三)課程內(nèi)容是研究性教學開展的基礎
傳統(tǒng)的講授型教學多是傳授已有的或已成通論的知識,學生的學習只是從“不知”到“知”的過程[5]。研究性教學以研究探索為主要特征,不僅是傳遞已知的過程,更是探索未知的過程,因而對教學內(nèi)容及體系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學實踐中需要對教學內(nèi)容體系進行重新設計和優(yōu)化。當前,信息技術帶動下的全球信息化迅猛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實踐案例不斷涌現(xiàn),內(nèi)容陳舊且滯后于社會實踐的教材顯然已不能適應研究性教學開展的需求。因此,開展研究性教學首先要求教學內(nèi)容要緊跟時代發(fā)展,不斷更新,拓展課本以外的知識,并與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同時結合學科研究的前沿動態(tài),體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前瞻性和研究性。其次要對教學內(nèi)容體系進行重新梳理。對于缺乏系統(tǒng)性和學術性且龐雜零散的內(nèi)容,需要瞄準一流專業(yè)發(fā)展目標,重新梳理和構建研究性教學內(nèi)容體系,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
當研究性教學改革落實到具體課程時,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亦應體現(xiàn)不同的研究性教學方法。人文社科類課程大多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且又存在跨學科交叉融合現(xiàn)象,因而更適合采用研究性教學方法。對于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內(nèi)容,專題研討、小組討論等方法就比較適宜。對于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內(nèi)容,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方法,恰恰滿足了研究性教學的內(nèi)容需求。愈是應用性強的課程與實踐聯(lián)系就愈緊密,因而,通過案例搜集、分析研究以及課堂分享等方法,能夠充分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研究型人才培養(yǎng)積累實踐經(jīng)驗。
(四)教學方法是研究性教學實施的保障
教改本身是一種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又有內(nèi)容和形式之分,那么,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則是研究性教學的形式創(chuàng)新要求。長期以來以課堂講授為主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一直為師生所詬病。對此,教育界也不斷有人提出各種各樣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諸如課堂討論、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參與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換位式授課、答疑式授課……這些名目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在課堂實踐中的應用效果也各不相同。與此同時,網(wǎng)絡信息技術發(fā)展推動了教育信息化,各種新興的技術手段大量運用于教學實踐。不同的專業(yè)課程開展研究性教學,適合選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并且如何將其有效地落實到教學實踐而又不流于形式,這才是教改的關鍵和難點所在。
三、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多維路徑探討
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首要目標是建設一流本科,為一流學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當前,無論從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趨勢,還是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來看,開展研究性教學已勢在必行。本文試從如下幾方面探討研究性教學的實踐路徑。
(一)從政策到實踐,教學理念全程式滲透
研究性教學改革以觀念更新為先導。為了有效地推進研究性教學改革,首先,在學校層面要進行宣傳和指導。通過政策文件,推廣研究性教學的理念與經(jīng)驗,營造研究性教學濃厚的文化氛圍。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深入開展研究性教學改革是高校全面回歸大學本位,深化內(nèi)涵建設的重要舉措。其次,在專業(yè)層面以專業(yè)改革為起點,依照研究性教學的特點和理念,完善人才培養(yǎng)方案,深化專業(yè)內(nèi)涵建設,推行以課程內(nèi)容和課程組織方式為核心的研究性教學改革[6]。深受學生喜愛并且廣為社會贊譽的新生研討課人民大學模式[7],為研究性教學開展提供了有力借鑒。新生研討課的開設正是順應了專業(yè)改革的要求而建設的研究性教學改革課程,對其他專業(yè)課程實施研究性教學改革發(fā)揮重要的引領作用。再次,在課堂實踐層面將研究性教學理念滲入每個環(huán)節(jié)。比如,教師有意識地將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充實到課堂,教學內(nèi)容得到進一步優(yōu)化。由此可以帶來本專業(yè)不同研究方向上的本科生科研項目申報數(shù)量、在校期間發(fā)表科研論文數(shù)量以及各類創(chuàng)新訓練獲獎數(shù)量等逐年增加,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究能力也得以提升。
(二)從主導到引導,教師角色無縫式轉換
從研究性教學過程來看,教師的角色已從單純的講授轉變?yōu)閭让娴囊龑?,由管理者、評判者轉變?yōu)榇龠M者、支持者和引路人,教師不再是“講臺上的圣人”,而是和學生平等地學習、討論和探究[8]。課堂上實現(xiàn)無縫式的角色轉換,首先依賴于教師“治學治教”的態(tài)度。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態(tài)度是教學中的軟實力,“通過教師的言行舉止,隱性地滲透給學生,從而形成一種課堂文化或教學風格”[9],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式的引導教育。其次,教師角色的無縫式轉換還取決于教師的科研和教學融合度。它直接決定了研究性教學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如果教師本身科研能力和水平不足,研究成果少,就會出現(xiàn)科研與教學的分離,研究性教學的課堂實踐就難以有效實施。即使在形式上采取一些互融的方法,也難以彌合“教”與“研”的實際鴻溝。因此,只有在教師的科研和教學高度融合下,研究性教學才能在課堂實踐中如行云流水般地順暢實施。
(三)變被動為主動,學生團隊參與式學習
研究性教學的實踐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引導學生去思考、分析、討論和匯報,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者變成主動的探索者,從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訉W習。[10]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基于團隊的參與式學習是較為行之有效的研究性教學路徑。
首先,組建學生學習小團隊。針對教師預先布置的每一項研究性教學內(nèi)容,學生自由組合成3至5人的學習團隊。不管是案例分析還是專題探討,學生團隊成員通力合作,優(yōu)勢互補。每個人在團隊中都有角色定位,不可替代,成員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溝通,相互促進,共同進步[11]。長期以來的大班制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課堂教學弊端重重。但是,通過建立學生學習小團隊,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學效果則會顯著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創(chuàng)新能力也同步提高。
其次,學生的參與至關重要。美國斯坦福大學前校長杰拉德·卡斯帕爾(Gerhard Casper)教授認為,一所好的大學“賦予年輕學生參與的機會,而不僅僅是坐在教室里做知識的接受者”[12],善于創(chuàng)造有效的參與環(huán)境亦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xiàn)。在課上,教師創(chuàng)設了各種參與情景,倡導學生“勇于參與,亮出自己”。在課外,教師的課程網(wǎng)站、課程微信公眾號、慕課等線上學習平臺為參與式學習提供了便利。這種線上參與式教學具有廣泛的現(xiàn)實意義和社會影響力,補充了傳統(tǒng)和課堂教學的不足[13]。同時輔之以多種評價激勵機制,在調(diào)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同時,使其親身感受到參與的樂趣和價值。這種參與式學習的效果遠非教師課堂“獨唱”所能企及。
(四)從內(nèi)容到形式,教學方法合理化選用
內(nèi)容與形式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告訴我們,研究性教學改革的課程內(nèi)容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合理選取。研究性教學方法改革不是照葫蘆畫瓢式的簡單模仿,只有深入?yún)⑼刚n程內(nèi)容之后,才能設計出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案例分析法也是初級層次的研究性學習方法。從一些教學實踐來看,運用效果較好的主打教學方法首先是案例分析法。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實踐創(chuàng)新案例更是層出不窮。作為網(wǎng)絡新生代的大學生對于計算機網(wǎng)絡與信息技術有著天生的熱衷和熟識,運用案例分析法開展研究性學習尤為得心應手。其次,專題探討則是較高層次的研究性教學方法,它著眼于不同的學科和專業(yè)視角,選取某一專題展開研討。比如對于綜合性較強的人文社科類課程教學,我們可以從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心理學、信息科學等不同領域中選取分析的視角,開展跨學科的交叉融合研究。這對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探究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五)從試卷到論文,考核評價多元化并舉
對學生的學習來說,適宜的考核評價方法能夠起到有力的引導作用。通過研究性教學的課堂實踐發(fā)現(xiàn),覆蓋課程學習全生命周期的過程考核法[14],是與研究性教學過程較為匹配的考核評價方法。學習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對于每一階段的研究性教學內(nèi)容都應該設計相應的考核評價方法。采用多元化過程考核評價方法,既保留了傳統(tǒng)的試卷形式考核,又增加了案例分析匯報、專題討論、平時表現(xiàn)以及課程論文等考核形式。試卷形式主要考核概念、原理等基礎知識的掌握;案例分析、專題探討則從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方面加以評價;課程論文則是在課程學習結束后,對學生綜合能力和水平的評價;再加上平時出勤及教學互動表現(xiàn)等,構成了本課程的總成績,各部分考核評價成績分布如圖2所示。
通過多元化的過程考核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培養(yǎng)和訓練了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同時,在研究性教學實踐中,過程化考核評價也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知識、能力等方面也會得到綜合提升。
四、結束語
新時代對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從而加速推動了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研究性教學改革不只是停留在口頭或書面的理念,更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落地開花。研究性教學改革是當前一流本科教育教學的關鍵,因此,我們在開展研究性教學實踐中,既要考慮到研究性教學特征在不同學科和專業(yè)間的差異性[15]和可行性,又要在實踐中及時進行總結反饋,不斷探索研究性教學實踐的全方位推進策略。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Z].2005-1-7.
[2]劉新奇.大班額研究性教學:支撐條件、有效模式與教師角色[J].高教探索,2014(4):112-115.
[3]李紅.研究性教學視野下教師角色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07(1):22-26.
[4]姚利民,史曼莉.大學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8(11):62-65.
[5]陳曉雷.“研究性教學理念”在《民法學》課程中的貫徹落實[J].學理論,2009(28):237-238.
[6]蘇州大學.蘇州大學關于加強研究性教學工作的指導意見[Z].蘇大教[2016]64號,2016-11-15.
[7]田宏杰,劉植萌.新生研討課人大模式與研究性教學的踐行[J].中國大學教學,2016(2):60-63.
[8]趙桂龍,繆培仁,丁為民.研究型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比較與推進策略[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2013(12):78-81.
[9]李宇環(huán).科教融合指引下的研究型教學探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5(9):40-42.
[10]康雯,劉小蘭.研究型教學對于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價值[J].黑龍江教育,2007(Z1):95-96.
[11]劉星霞,趙青,彭小忠.基于團隊的研究型教學方法在研究生《干細胞-基礎與臨床》課程中的應用[J].解剖學報,2017,48(02):217-221.
[12]杰拉德·卡斯帕爾.成功的研究密集型大學必備的四種特性[J].李延成,譯.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2(5):57-69.
[13]周林興,孫瑾杰.參與式教學在檔案學本科教學中的運用探
析——以“檔案管理學”為例[J].檔案學通訊,2019(1):100-105.
[14]彭學軍.微信公眾號+翻轉課堂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研究——以《數(shù)據(jù)庫基礎》課程為例[J].職教論壇,2017(15):77-80.
[15]陳侃.研究型教學的行為分析——基于復旦大學的課堂教學觀察[J].復旦教育論壇,2012,10(4):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