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中,生活美學具有“無形的價值”,理應(yīng)得到充分地認可和識別。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解放心靈,創(chuàng)造閑暇,喚醒心靈的“內(nèi)部視覺”,學會自我選擇;要回到自然,理解慢慢生長的造物之美和獨特氣質(zhì)的園林之美;要積極生活,懂得“無用而美好”,理解世界的遼闊,用清澈的人生和美相遇。
【關(guān)鍵詞】生活美學;內(nèi)部視覺;積極生活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4-0007-06
【作者簡介】劉慧,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600)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
《童年的王國》扉頁上有一句話:“孩子不是學你說什么,甚至不是學你做什么,而是學你真正是什么樣的一個人。”教師是孩子的偶像,是孩子心目中的成人標本。一個教師自身的美學成長與攜帶的美學特征,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對孩子進行美學啟蒙。
教師在日常生活細節(jié)中的美學特征,都將被孩子充分地吸收,這將直接影響孩子對成人世界的判斷和看法。教師的精神狀態(tài)、幸福能力、生存表情等決定著教育表情,教育表情決定著孩子的童年表情。
教師的美學素養(yǎng)既可以豐富課程資源,也可以提升教學的藝術(shù)境界。教師美學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搭建一個美學系統(tǒng),包括自然美學、情感美學、藝術(shù)美學、人格美學等,而生活美學可能是最具親和力,且更容易、更貼身、更簡便的路徑。
美,決定著一個人的心靈面貌和生命精致度。沒有豐饒細膩的審美觀照,生活就會剝露出它最原始、最粗陋的一面。
赫爾曼·黑塞曾經(jīng)講過一個故事:一個犯人在囚室的墻面作畫,“我把自己變得很小。我進入我的圖畫,登上小火車,它開動起來,消失在小隧道的一片漆黑中。有片刻的時間,我還看到如絲如縷的一點黑煙從圓洞里飄出來。接著,煙消散了,和煙一起消散的是圖畫,和圖畫一起消散的是我自己……”
畫,成了他打穿墻壁的隧道,通過墻上的縫隙,他“溜”出去了。囚室里的畫就是一個擺脫拘禁的夢,一個解放心靈的精神居所。在需要的時候,荒謬性也能帶來自由。這個故事可以理解為叔本華的哲學表達:“世界是我的想象”;也啟發(fā)我思考:一個人,永遠不要停止對自己的想象。
1.創(chuàng)造閑暇。
美學家蔣勛說:“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忙就是心靈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
觀山、看云、玩水、鑒石、品茗、養(yǎng)花、賞雪、聽雨、吟風、弄月……中國人曠懷達觀、怡情遣興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diào),一直為人類提供一個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
做一個生活美學家,最大的敵人是什么?沒有閑暇。
在學校里,教師如果沒有閑暇,沒有穩(wěn)定感和安全感,是不太可能生發(fā)出“美”的感受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wù)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guān)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huán)境的若干意見》指出,要為教師安心、靜心、舒心從教創(chuàng)造更加良好的環(huán)境。
創(chuàng)造閑暇,是重要的美學品質(zhì),也是教育乃至人生的重大課題。
基于此,我們從優(yōu)化現(xiàn)代學校制度入手,追求對的制度、好的制度、美的制度。重視學校精神、學校文化的培育,把“做精神明亮的人,過正常而積極的童年生活”作為學校價值追求,盡最大可能地為教育“清場”,回到常識,捍衛(wèi)經(jīng)典。比如通過設(shè)計有儀式感的節(jié)日生活、慶典活動,盡可能為教師創(chuàng)造“生活美學”小環(huán)境,制造閑暇小空間,尋找一條打通教育和生活美學的藝術(shù)之路,追求并享有一種“眉清目秀”的教育生活。
2.喚醒心靈的“內(nèi)部視覺”。
米開朗琪羅堅持認為自己從未創(chuàng)作過任何雕塑,而只是把雕像從石頭里解放出來。他說:“自己唯一的天賦就是能發(fā)掘一塊大理石里存在的雕像?!彼枰娜考记删褪前讯嘤嗟牟糠骤彽簦尩裣窀‖F(xiàn)。
在教育生活中,“鑿掉多余的部分”是一種智慧,“發(fā)現(xiàn)雕像”需要敏銳的“內(nèi)部視覺”,需要一顆看得見美的心。
所有的美學都來自心境。如果心境沒有維持在一個比較悠閑的狀態(tài),那么擁有再多的物質(zhì)性改善,也不見得會帶來滿足感。在快速發(fā)展的智能時代,一個人要學會“做減法”和“替換”,還原到純粹的自我,把心靈解放出來。我校扎實推行的“三點讀書”“夜讀團隊”“一卷春風”等原創(chuàng)性品牌活動,通過啟動富有儀式感的讀書行動,幫助教師從日常的事務(wù)性工作中抬起頭,學會調(diào)整心靈的節(jié)奏,豐富心靈的“內(nèi)部視覺”,敞亮心靈的光線。
《詩經(jīng)》云:“悠悠我心。”的確,心靈與外在空間是有感覺的,只有外在客觀的環(huán)境與內(nèi)在心靈的節(jié)奏同步配合、呼吸一致、身心舒暢時,才能讓我們得以平和地工作,曠達地忍耐,幸福地生活。
3.美,是自我的選擇。
美的意義是什么?讓人獲得幸福感。我始終認為,一個人幸福與否,取決于他對人間的審美,取決于他的審美向度和審美力的大小。
當各種教育新概念像叢林一樣深不可測,種類繁多的職稱評審、榮譽評選讓人目眩,一種雙腳懸空的不安情緒到處彌漫時,我相信梭羅的話:“人類無疑是有力量來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生命質(zhì)量的,人是可以使自己生活得詩意而又神圣的?!?/p>
不是去對抗,也不是消極地等待,而是要清醒地去做點兒什么。人生在世,總是要有所追求的。每個人都需要認真地追尋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作為教師,必定是自己先有了心靈空間,才能容納他人的空間;必定是自己先感受到了美,才能把美滲透并傳播到教育的過程中。每個教師的心中都應(yīng)該有一株“玫瑰”。
為此,我校啟動“定制學習行動計劃”,引導并鼓勵教師們安靜下來,選擇做動人的事情。眷戀玫瑰的教師,帶領(lǐng)班級的孩子一起種玫瑰,播種、觀察、臨摹、寫作,一朵玫瑰花發(fā)展成為一個精致的微課程。
喜歡詩歌的教師,領(lǐng)著孩子沉入詩性的伊甸園,讀詩、品詩、寫詩。每年春天舉辦一場“百草園詩會”,每一個平凡日子都過成了詩。
鐘情小動物的教師,送給每一位孩子一只小倉鼠,喂養(yǎng)、觀察、拍照、寫作,小倉鼠的課程持續(xù)了整整一年。一個晴朗的午后,她和學生抱著倉鼠曬太陽。當一只倉鼠竄入下水道時,那緊趴草地、卷起衣袖去捉倉鼠的畫面,定格成最生動的課程事件。
一群青年教師組建“夜讀”團隊,每月一聚。在學校的三味書屋,在城市的文藝空間,在古老的香樟樹下,品讀專著、分享教育。每位參與者都保持著內(nèi)心的誠實、精神的誠實,經(jīng)歷一場又一場時間、空間和所有感官合而為一的體驗。
美學,是一種充滿自我選擇性的滿足感。選擇的意義,在于減少外在的占有欲,而更多地擴展自己的感受力。如果說,人生的前半場是不斷地添加東西;那么,人生的下半場,則是不斷地往外扔東西。與自由、率真和美麗相視,用遼闊的心靈視野,為自己畫一枚精神的肖像。
1.從不重復(fù)的自然之美。
生活美學的起點是回到大自然?!鞍磿r看日出”的居斯塔夫·福樓拜,《金薔薇》里為了“最好看的霜”冬天去列寧格勒芬蘭灣的畫家,在樹下?lián)u雨珠的孩童……這是人對自然的閱讀,也是大自然給予人類感官的體驗,啟蒙精神的美學。
大自然從不讓人厭倦。一只偶然路過的鳥,一尾蝴蝶、一只螳螂或蟋蟀的到來,一場不期而至的雨,一抹月季或桂花的暗香浮動……會讓校園的每一天、每一個時分都是新的,大自然從不重復(fù)。利奧波德認為,人類該“用自然的、野性的和自由的東西,來重估造作的、馴服的和受限的東西”。與大自然為伍,可以讓人類有能力感知美,可以去除俗念和靈魂的萎靡,可以使人的心境漸漸成為偉大。
我們在校園里保留了迷人的荒野氣質(zhì)。在這里,看不到修剪整齊的樹木,看不到人工培植的奇花異卉,更看不到修剪得像新兵發(fā)型那樣的草地。小鳥,灰兔,蝸牛……都是校園里尊貴的居民,一對大白鵝,傲然浮游于池中。
具有草木氣息、露天精神的百草園,是一部自然筆記,給生活在園子里的人帶來了精神上的療愈。這里設(shè)計了很多出入口,選擇從不同的方向進入,走不同的線路,看到的場景不一樣,體驗當然也不一樣。每天,教師、孩子寧可繞遠路,也要穿過百草園再分流到各個辦公室和教室。尤其是雨天,許多人放棄遮風避雨的連廊,而撐著傘從百草園的小溪邊走過。緩慢下來的設(shè)計,緩慢下來的心情,可以尋找到生命美的感受。一道雨天的景致也自然發(fā)展成為一種生活美學態(tài)度:當你本可以走更快的路,卻選擇了走慢的路的時候,這其實就是一種美學價值確認。
上一百堂美學課,不如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萍蓟⒊鞘谢绞前l(fā)達,人們越是要學會去發(fā)現(xiàn)荒野中一朵小花的珍貴。
2.慢慢生長的造物之美。
我們的校園有一個美學比喻:一座“小徑分岔的花園”。好的校園不是鋼筋水泥澆鑄出來的,而是種出來的,長出來的,它必須像一個巨大的感官,與我們的感官相匹配。
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在《空間的詩學》中關(guān)于鳥巢有這樣一段論述:鳥巢的外形是由內(nèi)部決定的。在內(nèi)部,決定鳥巢的圓周形狀的工具不是別的,而是鳥的身體。正是通過不停地轉(zhuǎn)圈,從各個角度往外推墻壁,鳥兒才能形成這個圓圈。遵循“使用者的文化”,我們的校園就是像鳥兒那樣一點一點地轉(zhuǎn)圈往外推出來的。
原來冷冰冰的圖書館改建成閱讀空間———“最美的光陰”?;ㄏ恪?、咖啡香,調(diào)配出上佳的美學氣氛;依據(jù)時序和主題,推出精品音樂和電影;如同一場小型美學展覽的選書……每一個簡靜的日子,都成為良辰。
“一畝花田”是一間比散文更美的玻璃屋。月牙、星空、清風、植物是空間中的主角,陽光投射的光影,隨著時間的移動所產(chǎn)生的微妙變化,充滿了靈性。琴葉榕的葉片濃綠中泛著微光,每一片葉子舒展著,像極了一把把優(yōu)美的小提琴。大木桌上,平攤或者站立著的書籍,擁有各自的精彩和故事。三角梅,吻映在玻璃門上,門外立著一塊文藝氣質(zhì)的小黑板,教師手寫著汪曾祺的喃喃自語: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
每一個辦公室,每一間教室,都盡可能多地擁有看得見風景的窗。
每一次會議,恰到好處的茶席,插花,掛畫,綠藤蘿蔓,讓人感受到設(shè)計的精神性。
空間詩學,讓人居住在可能里。一個理想的人性空間,能讓人感受到空間的自由,感受到“用之美”。其實,校園的物質(zhì)空間不會變成真正美的東西;之所以變美,是因為生活在其中的人親自參與設(shè)計了,細心地去體會了———哪里需要增加一把椅子,哪里需要開出一扇窗———都給出了特殊的情感。付出的用心和深情讓人有生根的感覺。如果不生根,就沒有辦法對所處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很深很深的愛意。
3.獨特氣質(zhì)的園林之美。
園林是古人最好的家,也是最美的私塾校園。理解了一所園林,就理解了一所校園。
借鑒蘇州園林的靈魂———“幽、曲、深”,學校完成了江南水墨意象的整體設(shè)計與改造。一個園子,即使再小,也一定要想盡辦法去設(shè)計一個個“深處”。走進“深處”,就像走進了文化森林的“深處”。
中國園林有一種“以曲為美”的藝術(shù)。一條條隱在園子里的路,岔道多、拐角多、小徑多,人才能分流,空間方顯深闊和幽遠,才藏得住有趣的事物,才容得下形形色色的足跡。法國女作家喬治·桑寫道:“還有什么比一條小路更美的東西?它是生動而多變的生活的象征和形象。”每一條小徑都是活力充沛的。有位詩人用一句詩說出了這種活力的全部:“哦,我的路和它們的節(jié)奏!”
每一個細節(jié)也都極致地體現(xiàn)著園林意象。白粉墻前種一枝竹,“以竹為畫,素壁為紙”,竹影印墻,就是一幅水墨畫,非常美。“漏窗”隨處可見,花樹一角,折枝尺幅。廊外參差植梅,疏影橫斜,人行其間,暗香隨衣,應(yīng)了“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情致。一條蜿蜒的小徑盡頭種植的是芭蕉,也是李清照“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的意象。芭蕉樹下掩映一扇木柵門,輕輕推開,就緩緩進入了《秋燈瑣憶》……若是春天,摘一片碧綠的芭蕉葉,垂直掛在墻上,葉尖插上一朵梔子花,也是鮮活而生動的小趣。
花影、云影、水影、風聲、水聲、鳥語、花香,無形之景,有形之景,交響成曲,正如培根所說:“物質(zhì)以其感覺的詩意的光輝向著整個的人微笑。”
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活的美學,不在美術(shù)館,也不在音樂廳,而是潤物細無聲,像呼吸一樣浸透在每一個人的“小日子”里。積極生活在每一個日常,是我們尋求美的一種態(tài)度。
1.花朵與我們———“無用而美好”。
梅特林克在《花的智慧》中提出“無用而美好”的概念?;ㄊ菬o用而美好的,它代表著這個世界上大量同質(zhì)的東西。一個社會應(yīng)該能夠允許無用而美好的東西存在,容忍有一類人為這樣的東西投入時間和精力?;ǘ涫侨藗冏钚廊徊⑶易钊菀着c自然對話的途徑,它所帶來的快樂自然而然卻又頗具深意。詩人華滋沃斯曾經(jīng)感慨:“一朵微小的花對于我可以喚起不能用眼淚表達出的那樣深的思想?!?/p>
我校百年校慶,老校友回憶往事時拿出的那一枝香水月季,從歷史中走來,成為?;?,也成為校園中不可或缺的“靈魂香水”。園子里,人養(yǎng)花,花養(yǎng)人。
教師和孩子一起養(yǎng)花草,像花婆婆一樣隨手撒種,落地開花。在教育家葉圣陶看來,養(yǎng)花“興趣并不專在看花。種了這小東西,庭中就成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不覺總要在那里小立一會兒……在這樣小立靜觀的當兒,卻默契了生之力了。”校園里,隨處可以“撞見”一株不知名的花草。這些未經(jīng)人工改良、生活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花草,不僅是一種審美上的吸引,更是一種生命形式對另一種生命形式的追問:你是誰?是誰把你帶到這兒?當我們在心靈深處認為花是美麗的,憐惜彼此的生命,那就一定會感受到偶然相遇的喜悅。
教師需要園丁心境,園丁是為了未來而活的。今年的玫瑰開了,我們會想,到了明年,它會開得更好;這棵小針松再過幾十年,就會長成參天大樹了……最美好的永遠在前方等著。
或許,任何關(guān)于美學的談?wù)摚急炔簧弦恢攴旁谒{色玻璃花瓶中向著太陽的方向不斷生長的郁金香更有意義。在學校的洗手間里、會議桌上、窗臺邊,甚至是角角落落,都可以看到花瓶中插著從園子里摘下的水靈靈的花束或枝葉,釋放著自身的靈氣,仿佛有什么飄然而至的樣子。插花、看花,無非都是在表達或者喚醒一種心情??椿ǖ臅r候,被一種纖細的空氣包圍著,恍若眉心落下一滴清凈的水通過了身體。
學校餐廳門外種著迷迭香、薄荷、檸檬,泡一杯紅茶的時候,摘一片嫩綠的薄荷葉子投進去,紅茶中就有了淡淡的薄荷清香。沸水沖過以后,慢慢變成兩片透明的葉子,薄如羽翼,恰似水中的詩句。
當人與花和諧時,人與自我、與他人也能更加和諧了。
用餐結(jié)束,每一個教師都會自己清理桌面,輕輕地把餐椅推回原位,用行動履行生活公約,養(yǎng)出公共空間的道德感。每一個人活在這樣的空間里,遵守著自己的空間跟他人空間的關(guān)系,都愿意將這個空間處理好,讓自己和別人都感到快樂,并且也影響著周邊的人。把個人的美學擴大,成為整體的生活美學,這是美學的教養(yǎng)。
2.聲音和色彩———理解世界的遼闊。
意大利劇作家、詩人加布里埃爾·鄧南遮告訴我們:“生活是美和力量兩種形式的永恒的交替,是聲音和色彩的交響樂,當聲音和色彩與非凡神圣的人自然交融在一起時,人們就能享受無上的樂趣,領(lǐng)略狂熱的激情?!?/p>
在現(xiàn)實的人生中,精神的歡樂和身體的快樂是不可分離的。精神的歡樂要由身體感覺到才能成為真實的歡樂。味覺、嗅覺、視覺、動覺、觸覺,我們必須打開并且信任“身體”優(yōu)美的收受器官。
日本作曲家坂本龍一在一個訪談節(jié)目中說道:“我的聲音像一個小島,而音樂寬廣如海洋。”為了搜集下雨的聲音,他會頭頂著塑料桶站在雨中開心地笑:“我是與聲音相遇?!?/p>
我們一直在尋找有意思的聲音,讓生命有新的索引、新的知覺、新的閃念、新的啟示與新的發(fā)現(xiàn)。
在辦公室門廊上,懸掛著一枚畢業(yè)生贈送的金屬風鈴。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從清婉的風鈴聲中開始和結(jié)束的,這種儀式感讓我心情愉快。
颯颯的樹葉聲、清脆的雀啼聲、縹緲的風鈴聲以及木芙蓉的花朵撲擊小窗的聲音,都是大自然的音樂,都可以成為校園的背景聲。一切有意思的聲音,都可能會讓整個空間發(fā)生變化,變得充滿情感,散發(fā)魅力。
凡·高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世界美在色彩對比?!蹦涡Q自己一生只做了兩件事:繪畫和園藝。他在晚年說:“我的花園是我最偉大的杰作?!?/p>
學校依照時序流轉(zhuǎn)策展色彩類的主題活動,如“橙色·秋語·大地藝術(shù)節(jié)”,就用秋天的主打色系,通過師生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與布展方式,呈現(xiàn)特定的色彩文化。
五感打開的“遼闊感”是極有趣的。
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忽略嗅覺的意義。梭羅尤為喜歡用嗅覺,據(jù)說可以嗅到半英里外的某種杜鵑花。學者朱良志認為“香是突破靜態(tài)空間的重要因素”。校園里,除了自然的草木香味,還在公共空間提供香水臺,精神困頓的時候,對著空氣噴一噴,梔子花、茉莉花、玫瑰花各種花香漸次氤氳,讓人瞬間涌起一種幸福感。
佩索阿有一句詩:“由于感受到了愛,我對香味產(chǎn)生了興趣?!备惺艿綈?,才能發(fā)現(xiàn)美,才愿意與世界進行更深的對話。正如許多學校都會設(shè)置咖啡空間,不僅僅是因為咖啡本身的濃郁醇香,更是因為它所承載的“讓人與人相遇”的社交意義。
生活美學是一根天線,打開了,展開了,填滿了,每一個瞬間都像是一朵花開。當你積攢了足夠多的花朵,生活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生活”了。如果一個人能專心致志地凝視一朵花、一塊石頭、一棵樹、一塊草地、一片白雪、一朵浮云時,美的啟迪就會發(fā)生了。
人們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所選擇相處的群體,所規(guī)劃的未來,都是為了過更美的人生。
用清澈的人生與美相遇,陪伴孩子一起積極生活。
這,是教師的偉大。
這,也是教育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