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良露
我覺得自己的童年挺幸福的,因為有不少值得懷念的往事。
那時過年我最喜歡的事,是拿著米及糖去我所居住的鎮(zhèn)上的農(nóng)家,由他們用石膏舂(chōnɡ)米,再把米漿制成甜年糕,農(nóng)家只收加工的費用。這種手工制成的最簡單的年糕,用油煎一煎,比后來吃過的各種花哨年糕還要可口。
冬至到立春期間,爸爸就會在家中自己做甜酒釀。先炊米,再把熟飯加糖置于陶缸中,做出的糯米甘酒釀是除夕晚上守夜時的宵食。吃時首先在飯碗中打一顆鮮雞蛋,然后把加水溫?zé)岬木漆劀珱_入碗中——酒釀加熱不可用大火煮沸,以免香氣消失,雞蛋不用煮而用沖的,這種吃法,蛋花潤滑,口感極好。
爸爸有個老友叫老夏,每年過年前一定會上門拜訪,我年年吃老夏的臘味,也不知多珍貴,但有一年年夜飯卻不見有常見的臘味,才知道爸爸的老友不在了,真是叫人感傷。
從我小時候到青年,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在孩子們醒過來但還沒下床時,爸爸都會給我們吃一碗甜湯,說下床前吃可保一年平安。
當年覺得并沒有什么道理,不過是紅棗桂圓蓮子湯嘛!但爸爸卻挺認真地做這件事,而且在大年初一前幾天,就會看到他坐在餐桌前,把買回來的干蓮子挑心去苦味。桂圓也是買帶谷帶籽的自己剝皮,紅棗也會小心翼翼地去籽。爸爸做這些事的身影留在我記憶深處,但直到自己年紀大了,才懂得愿意做這件事的人,不僅要有閑情逸致,還要有堅持把某種傳統(tǒng)傳給孩子的愛心。
大年初一不管我?guī)c起床,爸爸的甜湯一定燉好了,為的是讓我們下床前喝到他親手做的湯。也年年聽他說,他小時候在江蘇老家時,他媽媽,就是我們從未見過面的祖母,在初一一定會在他下床前喂他一碗紅棗桂圓蓮子湯。
這些孩童時并不太懂的事,如今長大了,一回想起來就會眼眶發(fā)熱,爸爸的年味是親情之味,也是異鄉(xiāng)游子思鄉(xiāng)的年味。
除了懷念爸爸的年味,我還記得阿嬤的年味。阿嬤是臺南人,祖上泉州,已經(jīng)是來臺的五代了。阿嬤的父親是一位漢學(xué)家,十分尊崇古禮,而阿嬤自小飽讀詩書,對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也特別有研究。
每年過年前,阿嬤就會開始做紅龜糕,用來祭天拜地,求神明賜福。阿嬤還會自己搓“金銀圓”(即紅色、白色的糯米湯圓),“金銀圓”的意義自然是討吉利,求來年財運順利?!敖疸y圓”會加在煮好的紅豆湯里一起吃,傳說紅豆有驅(qū)邪的功能,這么吃是古禮,據(jù)說源自中國遠古的周代。
我最喜歡的阿嬤的年味,是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吃的米酒煮桂圓糯米粥,米酒的香味對小孩來說很刺激,黏黏甜甜的糯米粥吃了就會全身暖和,阿嬤說吃了這道食物,未來一整年又香又甜的日子才會黏在人身上。
不管是爸爸的年味還是阿嬤的年味,都成了我記憶中幸福的滋味。直到如今,我都會期待過年,也期待這樣的滋味能伴著我走過一年又一年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