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美娟
(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江蘇 常熟 215500)
本文所指深度學習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思維運動的主動性和卷入狀態(tài),即學生在教師的引領、點撥和指導下圍繞預設的問題串,積極參與,主動思維,掌握核心知識,把握學科的本質和思維方法,提升綜合素養(yǎng);二是文本解讀的深度。
1946年,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提出了“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論,之后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也做了相同的實驗,并發(fā)布了“學習金字塔”報告。
報告顯示人的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兩個層次。“被動學習”主要是指機械學習、死記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初級感知;“主動學習”主要是指學習過程中思維的主動參與和卷入,一是主動用現(xiàn)有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新問題,二是樂于使思維受到挑戰(zhàn),突破知識表層,發(fā)現(xiàn)知識底層的思維結構,使思維從膚淺走向深刻,從混亂走向清晰,從僵化走向靈活的縱向運動,最終指向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報告也顯示學習深度和層次不同,學習效果會有很大不同?!爸鲃訉W習”、深層次學習的效果要遠高于“被動學習”、淺層次學習。教師如何設計問題串,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使文本閱讀走向深度學習,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呢?下面以《靜女》的教學設計為例,說明課堂教學如何運用問題串,激發(fā)學生思維運動的主動性和縱深運動。
《靜女》是江蘇教育出版社江蘇省職業(yè)學校文化課教材第一冊第四單元“千古流芳一詩心”中的第一篇。本單元教學要求為運用評點批注或比較鑒賞進行個性化欣賞,感受詩人的情懷?!鹅o女》用“賦比興”“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描繪了一對青年男女的幽會,人物形象鮮明立體,感情真摯淳樸。
本課學習對象是高一學生。學生在初中時已經學過《詩經》中的名篇《關雎》《蒹葭》,基本掌握了《詩經》的文化常識,認識了“賦比興”手法,對《詩經》時代大膽、真摯、熱烈的婚戀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還沒有具備能運用《詩經》的“賦比興”手法來鑒賞《詩經》的能力,也不具備通過評點、批注的方法進行個性化鑒賞的能力。
重點字詞的讀音、釋義和用法;《詩經》的相關文學常識。
通過填詞的方式,說出細節(jié)描寫、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對刻畫生命形象的作用;通過擴寫的方式,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感受上古時期民間淳樸、真摯的情感美。
通過《靜女》和《子衿》的比較,交流分享《詩經》同類題材的鑒賞方法。
問題1:先請學生談我所知道的《詩經》。
教師PPT總結,學生齊讀。
問題2:《靜女》是一首愛情詩,誰來說說“詩經時代”的愛情是怎樣的?教師PPT總結,學生齊讀。
那時候,禮教還沒有完全發(fā)揮威力,男女青年保有人類的自然天性,他們勇于追求純真美好的感情,敢于挑戰(zhàn)世俗觀念,甚至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愛私奔。這種率真、熱烈、大膽的戀愛是人性本能和生命欲望的自然流露。
教師導入:今天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地讀懂《詩經》呢?聞一多先生曾經說:讀《詩經》要注意兩個原則:一是注意《詩經》作品的民俗文化背景;二是把《詩經》作品當成是自己參與或者目睹的事件。剛才我們大致了解了民俗文化背景,下面我們就試著把自己當成是《靜女》中的人物,去參與,去目睹,看看你能讀出怎樣的人物形象,怎樣的一次約會來。
自主學習,從走進文本到沉浸文本。一讀,同學們對照課后注音和注釋,一邊圈注,一邊默讀。說一說你認為有哪些字詞需要特別引起注意的?二讀,現(xiàn)在讓我們自由朗讀, 第一結合字音釋義把這首詩讀順了;第二根據(jù)四言古詩“二二”的朗讀節(jié)奏,把節(jié)奏讀出來;展示學生課前的翻譯作品,你覺得這段翻譯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可以怎樣修改?為什么要做這樣的修改?三讀,結合翻譯有情感朗誦,用一句話來概括這首詩寫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探究,將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完成下面活動,比賽哪一組填得又快又貼切,給出課堂學習評價。
活動一:找字填詞
1.仔細研讀,通過圈出關鍵動詞的方法,找一找整個約會過程中,女子做了哪三件事?能否分別用一個字來概括?
2.男子對女子做的三件事分別有怎樣的回應? 找三個詞語來對應。
3.體會男女雙方各有什么樣的心理,試著找到一個詞來修飾這些動詞。
活動二:連詞成句
1.根據(jù)各小組填入的修飾詞,把這三件事用幾句話描寫成一幅畫面。
2.請你加上一些修飾詞,再來說一說這首詩寫了一件什么事?完成如下。
女子 男子 約會(大膽、熱情…… ) 約 (得意、高興、開心……) 赴約(悄悄、偷偷、調皮……) 躲 (焦急……) 搔首踟躕(用心、浪漫……) 贈 (真誠……) 贊賞
活動三:尋句探幽
哪些句子體現(xiàn)了《詩經》的藝術特色?“賦”,記敘一對青年男女,戀愛雙方一次“城隅”幽會的一個片段情景;“比”,詩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靜女”之美;“興”,詩章中的男主人公先說我喜歡“有煒”的“彤管”“洵美且異”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說“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因為喜歡靜女,才喜歡“有煒”的“彤管”“洵美且異”的“荑”草,愛屋及烏;四言為主,反復使用了相同的句式,造成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有助于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詩歌的思想感情。重章疊句為《詩經》所首創(chuàng),正因為它在傳情達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廣為后世詩歌使用。
《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活動四:找不同
比較《邶風·靜女》和《鄭風·子衿》的異同。
不同點:
不同點 《靜女》 《子衿》角度不同 從男子角度描寫愛情生活 從女子角度抒發(fā)相思之情情節(jié)不同 青年男女的約會 女子在城樓上盼望戀人基調不同 調皮可愛,充滿歡樂 纏綿悱惻,哀婉傷感寫法不同 通過表情神態(tài)刻畫人物 通過內心獨白刻畫人物共同點 愛情的追求大膽直率、感情真摯熱烈采用了賦比興手法和重章復唱的手法
反思課堂,有三點獨特之處:第一,以問題串推進課堂,推動學生思維。本課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設置了需要學生主動參與,運用已有知識解決的問題串。上一個問題的解決是解決下一個問題的基礎和路徑,沿著問題解決逐漸走向文本的內核。第二,以深度閱讀推進深度解讀,推動深度學習。在授新課環(huán)節(jié),設置了沉浸式閱讀——讀懂內容,探究式閱讀——讀懂人物形象,互文性閱讀——讀懂《詩經》文化,使文本閱讀從淺表逐漸走向內核,最后走向文化,體現(xiàn)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溫度、寬度和深度。第三,以方法指導為引領,推動學科思維的形成。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引入聞一多《詩經》閱讀方法作為學習方法和學科思維的指導,并貫穿課堂教學。課堂是掌握此種閱讀方法的典型案例。
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串推進思維的主動運動和縱深運動,是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有效路徑。我們可以在教學實例中不斷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