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浩 金繼良 蔡 健 曹 慧
(阜陽師范大學(xué) 生物與食品工程學(xué)院,安徽 阜陽 236037)
多肉植物又稱多漿植物、肉質(zhì)植物,園藝上也稱之為多肉花卉[1]。多肉植物因種類繁多、玲瓏可愛、容易成活,是目前比較受歡迎的盆栽植物。當(dāng)前,已知的多肉植物品種數(shù)目約為1萬種以上,多肉愛好者也在逐年增多[2]。本文通過研究不同光源對多肉生長的影響,即控制光源和光照時間等,培育出顏色鮮艷、植株矮小耐看的幾種多肉植物,進而分析出不同光源對多種多肉植物的形態(tài)和色彩的影響,并將這種培養(yǎng)模式推廣到大量的多肉植物的養(yǎng)護中,從而得到更具市場價值、色彩豐富的多肉植物。
本文以藍蘋果(Echeveria 'Blue Apple')、冬美人(Pachyphytum pachyphytoides)、果凍乙女心(Sedum pachyphyllum)、卡羅拉(Echeveria Colorata)、紅稚蓮(Echeveria macdougallii)和火焰蒂亞(Sedeveria 'Letizia')6種長勢良好的多肉植物為材料,設(shè)置兩個實驗組,一個對照組,每組10個樣本。實驗組分別采用藍光和紅光照射,對照組不補光。每天照射固定時間,連續(xù)照光一個月后,測定6種多肉在不同光源下的的各項生理指標(biāo)。從實驗數(shù)據(jù)中分析出不同光源對不同多肉植物的呈色、花序及長勢的影響。
2.1.1 實驗材料
多肉植物材料采購于阜陽市花博園,選取生長形態(tài)大小相同的6種多肉各30盆。生長狀態(tài)優(yōu)良,株齡為2年,經(jīng)溫室大棚栽培控型后形成形態(tài)良好的成株。
2.1.2 實驗器材
LED紅光、藍光補光燈,分光光度計、離心機、電子天平、恒溫箱、燒杯、試管、離心管、比色皿、試管架、剪刀、研缽、漏斗、移液管、游標(biāo)卡尺。
2.1.3 實驗試劑
丙酮、蒸餾水、石英砂、CaCO3粉末、0.1mol/L HCl。
2.2.1 栽培環(huán)境和光照處理
將6種多肉植物分成3組,每個品種每組10株,放置于黑色塑料托盤上,共180盆,分別置于溫室大棚的三排培養(yǎng)架上的中心位置。大棚具有擋光、降溫、保濕等功能,白天溫度平均為25℃,土溫為18.6℃,濕度為38%。采用LED紅藍組合燈對實驗組多肉進行光照處理:對第一排進行藍光照射處理,第二排進行紅光照射處理,第三排利用大棚散射光即無補光設(shè)備為對照。設(shè)置LED紅藍組合燈的光補償點為50umol·m-2·s-1,下午6點開,第二天早上8點關(guān),實驗組多肉植物每日的光照時間為14h,連續(xù)培養(yǎng)30日 。平均每5天澆水一次,澆水時從花盆邊緣澆入,以土壤干透澆透為準(zhǔn)則,不能使其積水。
2.2.2 多肉植物形態(tài)指標(biāo)的測定
進行不同光源照射實驗組的第一天,分別選取藍光實驗組、紅光實驗組和對照組的6種長勢良好的多肉植物各5個樣本。用皮尺和直尺測量90個樣本的冠幅,即多肉葉子展開后的最大直徑,記錄在觀察本上;再測量樣本連盆高度及最大葉長和葉寬,記錄數(shù)據(jù);觀察多肉葉片顏色,記錄其顏色的變化,每隔10日記錄一次。
2.2.3 葉綠素a、葉綠素b含量的測定
在不同光源條件下光照30日后,分別從三組試驗材料中,挑選出6種多肉植物各3株,共54個樣本。從樣本中采集健壯、無病蟲害且飽滿成熟的葉片,將多肉葉片表面污物清洗干凈,用濾紙吸干水分。用干凈的剪刀將樣本的葉片剪成0.3mm左右大小的碎片,用電子天平稱量0.5g放入研缽中,用移液器加5ml純丙酮、少許的CaCO3和石英砂,將多肉研磨至勻漿,加80%丙酮5ml,混勻后轉(zhuǎn)入離心管中,再加80%丙酮2ml洗滌研缽,一并轉(zhuǎn)移到離心管中,4 000r/min 離心10min,取上清棄去沉淀。上清液用80%丙酮定容至20ml,即得到色素提取液。
測定吸光值:取上述色素提取液1ml,加入80%丙酮4ml,混勻后轉(zhuǎn)入到比色皿中,再以80%丙酮作為對照調(diào)零,測定其在645nm、663nm處的吸光值[3]。
按照以下公式計算葉綠素a、葉綠素b和總?cè)~綠素的濃度:
式中: ρa為葉綠素a的質(zhì)量濃度,單位是mg/L;
ρb為葉綠素b的質(zhì)量濃度,單位是mg/L;
ρT為總?cè)~綠素質(zhì)量濃度,單位是mg/L;
A663為在波長663(即葉綠素a的最大吸收峰長)時,混合液的OD值;
A645為在波長645(即葉綠素b的最大吸收峰長)時,混合液的OD值。
再根據(jù)稀釋倍數(shù)分別計算每克鮮重多肉葉片中色素的含量。
2.2.4 花青素生理指數(shù)的測定
選取6種多肉在不同光源處理下的樣本各3株,即在藍光組分別選取6種多肉,每種3個樣本,紅光組和對照組同理,共48個樣本,采摘健康飽滿的葉片,稱量1g,切成2mm左右的碎片,倒入試管中。量取質(zhì)量分數(shù)36%—38%的鹽酸4.1ml配制成濃度為0.1mol/L的 HCL溶液500ml,向每個試管中加入現(xiàn)配的0.1mol/L HCL溶液5ml,浸沒多肉碎片。試管口用封口膜封住,防止HCL揮發(fā)。將試管放入32℃恒溫箱中,浸泡5個小時。用濾紙過濾后得到色素提取液,將提取液倒入比色皿中,以0.1mol/LHCL作為調(diào)零管,測定其在530nm下的吸光值。求取平行實驗的平均值。
將A530的值記為0.1個單位花青素濃度,從而獲得花青素的相對含量。將測得的A530乘以10,用來表示該實驗中多肉花青素的相對濃度單位。
3.1.1 對多肉呈色的影響
6種多肉植物在補光燈照射30天后,不同光源對多肉植物著色度的影響,顏色對比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光源處理對多肉植物顏色狀態(tài)的影響
表1 (續(xù))
從整體上來看,藍光照射下的多肉顏色最鮮艷,紅光照射下的多肉顏色次之,自然光條件下的多肉顏色最黯淡,可以推測藍光、紅光對景天科多肉均有增色效果,藍光處理比紅光處理效果好。其中紅稚蓮、卡羅拉、乙女心三個品種的多肉藍光組顏色較對照組差距最大,可以推測這三個品種對藍光處理更敏感,藍蘋果、冬美人這兩個品種藍光組和紅光組較對照組均有增色,但兩者差距并不明顯,可以推測這兩個品種對紅光、藍光都有敏感,且敏感度相差不大。蒂亞這個品種雖然藍光組較紅光組植株整體顏色更亮,但紅光組蒂亞邊緣呈深紅色,實驗結(jié)果還需進一步進行實驗。綜上紅光、藍光對多肉植物顯色度均有提升,藍光處理較紅光處理有效。
3.1.2 對多肉花序的影響
植物的光周期由紅光—遠紅光感受器和藍光—近紫外光感受器控制,受體接收不同波長的光,從而使植物開花[4]。由表2可知,在不同光源下,一些多肉植物的花序數(shù)目有明顯差異。藍蘋果在紅光下的花序數(shù)目較多,藍光次之,在散射光下最少;果凍乙女心和火焰蒂亞在藍光下開花數(shù)目最多,紅光次之,散射光下最少;冬美人、卡羅拉和紅稚蓮基本未開花。因此,可判斷藍光和紅光對藍蘋果、果凍乙女心和火焰蒂亞三種多肉植物的花序數(shù)目有不同影響。
表2 不同光源下的多肉花序數(shù)數(shù)目
3.1.3 對多肉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記錄6種多肉植物的冠幅、連盆高度、最長葉長和最長葉寬,求取平均數(shù),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光源處理對多肉形態(tài)指標(biāo)的影響
表3 (續(xù))
不同光質(zhì)對多肉的處理中,藍光和紅光對以上多肉植物生長具有一定的調(diào)控作用[5]。藍光處理的多肉冠幅最大,說明藍光能促進多肉的冠幅生長,但藍光處理的多肉連盆高度最小,紅光處理的連盆高度最高,說明單一的紅光引起這幾種多肉徒長,莖變得細長,從而植株高度增加。藍光處理的最長葉長和最長葉寬也普遍比紅光組和對照組要大,說明藍光對多肉葉片的生長有促進作用[6]。
表4 不同光源處理對6種多肉色素含量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藍光處理條件下多肉的葉綠素a、葉綠素b及葉綠素總含量最低,實驗對象葉綠素的總含量均呈藍光〈紅光〈自然光的趨勢;同時,藍光處理條件下花青素含量最高,花青素含量呈藍光〉紅光〉自然光的趨勢。乙女心和藍蘋果這兩個品種不符合這種趨勢,可能是因為品種不同而對光敏感程度較低,還需進一步的實驗探究。
6個品種的多肉植物經(jīng)過30天的光照處理后,實驗組的顏色和狀態(tài)都優(yōu)于對照組,補光對于多肉植物的顏色和狀態(tài)的有明顯促進作用。
藍光組大部分多肉品種的葉綠素含量低于紅光和對照組,同時花青素含量高于紅光和對照組,顏色豐富且較鮮艷,植株莖干粗壯、株形緊湊、葉片飽滿。其中藍蘋果、冬美人這兩個品種藍光組和紅光組較對照組雖均有增色,但紅光組與藍光組差距并不明顯,可以推測這兩個品種對藍光都有反應(yīng),但敏感度可能較低,處理效果不夠明顯。
紅光組大部分多肉的葉綠素含量也是低于對照組的,但高于藍光組,顏色也是沒有藍光組鮮艷,同時比對照組顏色豐富。紅光組多肉株高(含盆)大于藍光組和對照組,植株莖干較細、株形較為分散、葉片顏色沒有藍光組豐富,整體觀賞效果不如藍光組多肉。實驗的6個品種全部都是紅光組的株高最大,說明紅光對這6個品種的多肉都有影響,能夠促進莖干的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