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愛華
跨界整合是一種跨越邊界、融通整合的學習方式,如何運用跨界理念豐富課堂內涵,提升課堂品質,以更優(yōu)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兒童全面生長的需要,實現(xiàn)學科育人的價值,這是一個極具探究價值的話題。
一、基于兒童,探尋最佳融合點
選擇“鵝”作為主題學習的關鍵詞,源于豐子愷大師的《白鵝》,它帶給我很多的思考與啟迪。在全人視角下看“鵝”,可以看到鵝的前世今生:中國馴養(yǎng)鵝最早,起于距今約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非洲養(yǎng)鵝的歷史為4000年左右,歐洲更晚??缃玳喿x中,可以進行不同樣態(tài)的穿越:古有孔子訓鵝、王羲之愛鵝,今有英國女王劍河養(yǎng)鵝;走進不同文體:詩詞、童話、散文、小說;了解不同藝術形式下的鵝文化……
鏈接與“鵝”相關的中外文學作品,我們看到了豐子愷筆下的鵝老爺,葉諾索夫筆下的鵝將軍,安徒生筆下完美蛻變的白天鵝;欣賞熒幕上的《四小天鵝》,我們不僅醉心于故事情節(jié)起伏的旋律,更感受到舞者身體與靈魂的融合;而雕塑家鐘愛“鵝”,不僅因為鵝體型優(yōu)美,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更有鴻運當頭、“我如意”的吉祥寓意……
回歸課堂主體與主要內容,我們須冷靜思考:根植學科素養(yǎng),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如何從眾多的“+”中尋求“學科最佳融合點”,將課堂學習效益最大化,助兒童自主茁壯地生長。
二、整合實施,提升課堂品質
語文教學必須具有跨界意識、整體聯(lián)通能力??蓪⒃偕浴l(fā)展性內容整合為課程或教材內容,提供給兒童進行輻射式閱讀,拓寬兒童的視域與生命成長通道。
《白鵝》作者豐子愷先生是杰出的作家,同時還是優(yōu)秀的漫畫家、美術教育家、翻譯家。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從有限的文字里盡可能豐富地觸摸到多元、多層、多面的藝術享受與審美感知,我做了這樣的嘗試。
1.創(chuàng)作繪本,呈現(xiàn)“情節(jié)趣點”
繪畫是伴隨人類文明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真正有價值的繪畫藝術作品,絕不應該只是一幅畫。追隨兒童天性,結合文本特點,在處理“吃相可笑”這部分時,我將漫畫與文字融通,開辟語文學習的蹊徑。有趣的畫面引導學生配白,給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讀中品悟鵝和狗、鵝和人之間的情趣;小組合作中,傾聽同伴,共同成長。學生們走進文字,品讀感悟語言的魅力,故事的情趣;走出文字,用稚嫩的畫筆,在留白部分呈現(xiàn)極富情趣性的畫面。他們盡情在文的世界里想象畫面,在畫的世界里豐富語言,在活的形式下回歸語言文字本身。
2.鏈接文字,彰顯“音樂魅力”
如果說繪畫與文字的結合是跨界整合的“顯性”表現(xiàn),那么,文本所具有的音樂特質則是隱性的。文中,“凈角出場”“三眼一板”這些詞語信手拈來,均與作者扎實的音樂功底相關。
為什么要關注文本這一隱性特征?我以為:這里補白的是豐子愷大師的音樂思想。豐子愷在文學、繪畫領域的重要地位家喻戶曉,但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一位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他的音樂思想特別看重對人的道德影響,甚至過多地關注音樂教化。其老師李叔同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和高尚的人格感染了青年時代的豐子愷,他萌生了要把一生獻給音樂、獻給藝術的念頭。在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低下的20世紀20年代,他編寫、翻譯出版了一批音樂讀物,填補了國內空白,潤澤了愛樂者的心田。音樂元素如何彰顯?學生的質疑中,課堂隨機生成中,強弱節(jié)拍的敲打中,“凈角出場”的步態(tài)中,我們感受的是白鵝形象,豐滿的是豐子愷其人。知識本就是精神食糧,在這種“跨界”精神食糧的滋養(yǎng)下,學科育人的功能只會更趨強大。
三、融通創(chuàng)生,實現(xiàn)語文育人
1.自主性:凸顯學習主體
葉圣陶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闭n堂是學生的舞臺,教師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引導其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栋座Z》一文脈絡清晰,叫聲、步態(tài)、吃相三部分分別緊扣“音調嚴肅鄭重”“ 凈角出場” “三眼一板”展開。教學中,學生深情朗讀,扮演小小“鵝語翻譯官”,理解“嚴肅鄭重”;在對比朗讀、現(xiàn)場走秀、互相評點中,感受“凈角出場”與眾不同的步態(tài);自讀自悟、小組合作,暢快表達“想象畫面”;全班分享,道出“吃相”的情趣,從而立體白鵝“三眼一板”的老爺形象。
2.創(chuàng)生性:優(yōu)化課堂張力
新課標指出,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靈魂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學習“吃相”這一重點部分時,學生們鎖定“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三眼一板”。
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理解其義時,我輕輕點撥:“可不可以用圖把意思畫出來呢?”學生潛入文字,“思維導圖”出爐,圖上呈現(xiàn)的是白鵝吃飯、喝水、吃草的樣態(tài),具化的是“三眼一板”的含義。小小簡筆畫的出場,轉變的不僅是學習形式,還有思維方式。
“三眼一板”的內涵不僅于此。它是文章主體部分的“魂靈”:如此規(guī)矩的吃法,讓狗有機可乘,于是上演了“鵝走狗吃”“鵝追狗逃”一系列讓人忍俊不禁的畫面。借助跨界整合的力量,小繪本的出現(xiàn),給了學生們視覺的沖擊力以及充分想象、朗讀、表演的空間。不經意間,我們所追求的動態(tài)生成如期而至,課堂的張力自然顯露。
3.探究性:提升“育人”效能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一樣。”語文既有工具性,更具教育性。教師要獨具慧眼,巧妙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
《白鵝》一文,當鵝的“三眼一板”與人“不勝其煩”下的心甘情愿付出形成矛盾沖突時,學生心靈深處的自由因子復活,產生了探究的欲望:人為什么心甘情愿侍候鵝?在質疑中,我自然鏈接原文《沙坪小屋的鵝》以及豐子愷的“鵝”主題漫畫,追根溯源中,學生準確把握住人鵝之情,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新課程理念以“生命”為邏輯起點,跨界整合學習也一直堅信教育的原點是“育人”??缃缋砟钕碌摹罢Z文”教學的育人力量,正以其獨特的人文學科優(yōu)勢噴薄而出,期待它給學生帶來真正意義上的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最終達成無痕“育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