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雜志4月16日文章,原題:美元的霸主地位掩蓋了中國金融影響力的上升在香港空空如也的機場,兩臺自動取款機相對而立。一臺是匯豐銀行的,這家英國銀行是香港獲取美元的主要渠道之一。另一臺是中國銀行的,負責發(fā)放港幣和人民幣。新冠肺炎疫情下,機場冷冷清清,取款機尤其顯眼,折射出中國對金融影響力的審慎追求。
美元仍然是貨幣之王。它支撐著全球4/5的供應鏈、約2/3的證券發(fā)行量和外匯儲備。中國雖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金融影響力遠遠不及美國。不過,中國想迎頭趕上,目前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可能會加速其前進步伐。
乍一看,上個月全球搶購美元的熱潮似乎表明情況并非如此。疫情的暴發(fā)預示著大范圍的封鎖和流動性緊縮。投資者們嚇壞了,紛紛拋售所持有的資產。美元由此受到追捧。澳元兌美元匯率跌至200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印度盧比跌至歷史低點;甚至通常作為避險貨幣的日元和瑞士法郎也下跌了。資金市場也暗示著美元嚴重短缺。銀行間同業(yè)拆借美元的成本飆升。問題是,疫情在提振美元需求的同時,也抑制了供應。
為緩解壓力,美聯(lián)儲為一些富裕國家和新興市場的央行設立互換額度。3月31日,美聯(lián)儲還建立了“回購”機制,允許其他央行暫時將其持有的美國國債換成美元。
康奈爾大學教授埃斯瓦爾·普拉薩德認為,這種“大度的”做法只會加劇對美元的依賴,因為各國央行會囤積更多的美國國債,作為下一次緊縮的緩沖。但對一些人來說,這一前景本身就是分散投資的理由。還有一些人可能認為,對關鍵貨幣的依賴可能會加大未來的沖擊。而現(xiàn)在,許多經濟體的命運與他們最好的貿易伙伴——中國的聯(lián)系比與美國的聯(lián)系更緊密。
中國現(xiàn)在還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人民幣在國際收支和全球儲備中僅占2%。但有三個因素預示北京經歷此次危機后可能變得更強:中國政府債券的吸引力增加、中國作為債權國的地位以及中國的技術影響力。
先說債券。中國作為一個值得信賴的債務人贏得贊譽,這對人民幣起到了支撐作用。即便其他市場凍結時,中國的政府債券市場也沒有受到干擾。投資者希望買入和賣出的價格間的差距保持在低位,波動性也很低。中國債券市場還創(chuàng)下600億元人民幣的外資凈流入。這種形勢下,中國規(guī)模達13萬億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成為新興市場中的避風港。而且它是一個比富國債券更有利可圖的選擇。中國的五年期國債收益率為2.24%,而美國的國債收益率為0.35%。隨著西方國家的利率維持在低位,這一差距將持續(xù)下去。
中國崛起的另一個因素是其作為債權大國的地位。隨著世界從疫情中復蘇,這可能帶來戰(zhàn)略利益和困境。中國顯然愿意支持G20國家關于在今年剩余時間內暫停貧困國家的雙邊貸款償還的協(xié)議——其中大部分貸款本應償還給中國——這將有助于增進人們對中國的信貸進而對人民幣的信心。
最后一個因素是技術,這或許也是中國的王牌。騰訊和螞蟻金服這兩家經營“數(shù)字錢包”的公司各自擁有逾10億用戶,他們也對亞洲各地的同行進行投資。中國最大的保險公司——平安集團旗下的金融科技服務公司金融壹賬通,為16個國家的金融機構提供基于云計算的服務。疫情迫使資金和人員轉到網上,將進一步推動這一領域的發(fā)展。
如果中國富有彈性的債券市場和先進技術產品吸引大量資金流入,中國政府官員可能會更有信心放松跨境管制。對于越來越多有理由拋棄美元的國家和企業(yè)來說,這將使中國成為一個更可行的選擇?!?/p>
(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