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金
《落花生》一文,篇幅雖然短小,但是在小學(xué)和大學(xué)的教材里都曾有它的身影,堪稱“經(jīng)典”。在現(xiàn)行統(tǒng)編版小學(xué)語文教材中,它被編入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與其他三篇課文一起表達“一花一鳥總關(guān)情”這一人文主題。那么,它的獨特之處在哪里呢?
花生作為一種植物,如果從贊美的角度來寫,它外形上叢生的綠葉,金黃的花兒,都在可寫之列。但作者卻不著一字,只是在議花生的環(huán)節(jié)中才由父親說出“它矮矮地長在地上”,這“矮矮”的一詞對描寫外形而言,實在找不到半點表達美好的感覺。在對花生的描寫中,作者最用心的一個詞是“埋”。本來,花生長在土里是一種自然的生長狀態(tài),一個“埋”字無意中讓花生有了人的靈性一般:因為花生如果不埋在土里而露在外面的話,就會不飽滿而成為“水籽”,收獲的時候就會被人拋在一邊。因此,這看似不經(jīng)意的“埋”巧妙地揭示了作者對花生外形不著一字的原因所在——最重要的東西都得“埋”在土里而不予表現(xiàn),其他外在的東西就不言而喻了。與之相對照的是桃子、石榴、蘋果,“鮮紅嫩綠”“高高地掛在枝頭上”,這是從色彩與位置上與花生進行對比;“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這是直接用視覺效果來比較,從而更加深了人們對花生產(chǎn)生的從表面上看似乎“不存在”的感覺。課文中對花生的描寫就這么幾個詞,作者所著力表達的是花生的那種樸實的感覺:樸實到好像不存在一樣。
在課文中,最突出的人當然是父親,因為他引導(dǎo)“我們”從花生認識到了做人的道理,以至“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親的話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而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往往是母親,其實在整個事情中,母親是真正的導(dǎo)演,雖然“花生的價錢很便宜,誰都可以買來吃”,而且家里也不是買不起花生,但母親卻帶著孩子開荒種花生,讓孩子們從中懂得花生好吃是勞動換來的;花生收獲以后,又是母親安排“過收獲節(jié)”,并把花生做成好幾樣食品,使孩子們在吃花生這種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受到教育。
五年級學(xué)生讀《落花生》沒什么困難,包括課文所強調(diào)的做人的道理也表達得十分明確。這樣一篇簡短而又平淡的文章卻是教材中的經(jīng)典之作,在表達上一定有與眾不同之處。
課文圍繞花生寫了種花生、嘗花生、議花生、思花生等方面的內(nèi)容,作者惜墨如金只在與表達中心相關(guān)的議花生上展開敘述,而其他內(nèi)容則簡到極致,像種花生就只用了“買種,翻地,播種,澆水”共8個字,即使是議花生,作者也僅選“花生的好處”這一議題進行記敘,其余內(nèi)容盡管“談到深夜才散”,但再沒有多記一個字。在作為重點寫的議“花生的好處”的過程中,父親是拿桃子、石榴、蘋果來與花生進行對比,其對比點只集中在果實的呈現(xiàn)方式上,花生的果實埋在土里,而桃子、石榴、蘋果是“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這些都體現(xiàn)出作者在精心選材時“抓住一點,不及其余”。而有人在教學(xué)中就桃子、石榴、蘋果不僅外表好看而且也很有實用價值來進行質(zhì)疑,這顯然是沒有體會到作者在選材上的獨到之處。其實在寫作中“抓住一點,不及其余”的方法是比較適合小學(xué)生模仿和學(xué)習(xí)的,只要把“一點”抓準了,同樣能寫出好文章;相反,表達的點多了,小學(xué)生寫起來就會力不從心。
與花生樸實這一內(nèi)容相適應(yīng)的還有文章在句式上選擇的特點。整篇文章是以短句為主:像“愛”“對”是獨詞句,“買種、翻地、播種、澆水”等事情用一個詞就寫完了;課文中的對話,除了父親為了講道理說了一段比較長的話,其余多是很簡短的句子;還有對話的提示語都沒有任何附加成分,顯得樸實無華。我們反復(fù)讀課文就有一種深切的感受,這些短句子正像從土里挖出來的花生那樣,一顆一顆的,既飽滿又樸實,惹人愛不釋手。由此可見,作者在語言文字運用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花生矮矮地長在地里”,這是人們熟視無睹的生活場景,但很少有人再深入地為“它”想一想:“這種長法有什么特點?”作者的獨特之處就是在熟悉的地方看到了不一樣的風(fēng)景:把“果實埋在土里”,與許多果實呈現(xiàn)的方式不一樣,而這又與做人的道理相通。這是課文借物喻理的奧秘所在,即對平常所見的景物聚焦后,抓住其中有特點的內(nèi)容深入地想一想,從中找出所蘊含的可以與生活中為人處世的道理相對應(yīng)的“好處”,再安排一個合適的敘述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