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摩訶僧祇律》中的“VP不”疑問句

      2020-04-20 11:46陸恒
      文教資料 2020年4期

      陸恒

      摘? ? 要: 東晉譯經《摩訶僧祇律》中的“VP不”疑問句涵蓋正反問句和是非問句兩大類型,其中“VP不”正反問句數量龐大,反映出它的歷史地位和時代特征。部分“VP不”正反問句句末的“不”字開始虛化,轉變?yōu)槭欠菃柧?,體現為三種:一是表否定的句子;二是帶表確認事實類語氣副詞的句子;三是由“是”字判斷式構成的句子。

      關鍵詞: 《摩訶僧祇律》? ? “VP不”疑問句? ? 正反問句? ? 是非問句? ? 虛化

      《摩訶僧祇律》是中古時期的一部重要律典,此律大約在東晉義熙十二年至十四年間(416—418)由僧人佛陀跋陀羅和法顯共同譯出?!澳υX僧祇律”意譯為“大眾律”,屬于佛教典籍三藏之一的“律藏”,且為部派佛教大眾部的廣律。作為“廣律”,《摩訶僧祇律》對每一律條都有充分的解說,一般包括制戒的緣起、律條正文、構成犯戒的條件、開脫犯戒的緣由等。律條的內容涉及僧團修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在解說時多用生活中的實例或者生動的譬喻故事,所以此律口語性較強,具有很高的語言研究價值。

      此律中的“VP不”式疑問句獨具特色,涵蓋正反問句和是非問句兩種類型,不僅反映了中古時期漢語從上古至近代的過渡性特征,而且體現出了趨于成熟的譯經語言特色。

      一、“VP不”正反問句

      在此類正反問句中,句末的“不”具有稱代性,即“不”指代“不VP”。具體說來,根據有無插入的語氣詞和前置的語氣副詞,《摩訶僧祇律》中的“VP不”正反問句可分為“VP不”式、“VP與不”式和“頗VP不”式正反問句三類。

      (一)“VP不”式

      在語用上,“VP不”式通常用于詢問某種事物或行為是否存在,在《摩訶僧祇律》中數量較多,共有769例。茲舉數例:

      (1)汝見此地不?(1/228c)①

      (2)我欲起立房舍,未有材木,汝能見施材木不?(2/238c)

      (3)優(yōu)陀夷問言:“姊妹!房舍好不?”答言:“實好。”(5/267c)

      (二)“VP與不”式

      中古時期出現了在“VP”“不”之間插入語氣詞的變式“VP-Prt-不”,其中的語氣詞(Prt)主要有“與”“以”“已”等。關于這三者的關系,柳士鎮(zhèn)指出:“與”最先出現在這一結構,由于“以”和“已”都跟“與”有通假關系,所以“以”和“已”相繼進入此結構②(305-306)?!赌υX僧祇律》只出現了“VP與不”式,有兩例,如下:

      (4)復問:“檀越自恣與不?”若言:“長老何處得自恣食?水菜尚不足,況復余食?!保?6/356a)

      (5)汝定與不?勿令過衣時。(38/529b)

      (三)“頗VP不”式

      中古漢語新興的語氣副詞“寧”“頗”“叵”等開始較為頻繁地用于正反問句,起到加強疑問語氣的作用。我們在《摩訶僧祇律》中只檢得語氣副詞使用“頗”的用例,共20見。例如:

      (6)汝等游獵頗曾見聞金色鹿不?(1/230b)

      (7)復白仙人:“止此已來,頗曾見有奇異事不?”答言:“曾見。”(1/230b)

      (8)佛語阿那律:“汝頗有更得衣望處不?”答言:“有。”(8/298b)

      二、“VP不”是非問句

      《摩訶僧祇律》中存在數量龐大的“VP不”正反問句,句末否定詞“不”具有稱代性。但是,大約在南北朝時期,處于疑問句句末的否定詞“不”開始虛化,導致部分“VP不”式的性質發(fā)生改變。也就是說,句末“不”發(fā)生虛化的正反問句開始轉變?yōu)槭欠菃柧?。中古時期的“VP不”式處于多種疑問句式的句末,這些疑問句式中句末“不”的虛化程度與性質不盡相同。經過考察與研究,發(fā)現《摩訶僧祇律》中的一些語言事實能夠進一步論證部分“VP不”問句已經成為是非問句。

      (一)否定式“VP不”是非問句

      一般認為,“VP不”式正反問句中的“不”稱代VP的否定形式。但是,這類句式的謂語部分已經是否定形式,如果“不”依舊保有上述功能,那么整個句子不僅在句法形式上重置,語義層面也難以組合。因此,此類句式中的“不”明顯虛化,不再表示否定,轉變?yōu)橐蓡栒Z氣詞,整個句子轉化為是非問句。這樣的句式在《摩訶僧祇律》中有所體現,例如:

      (9)羯磨人應問:“不減眾行摩那埵不?究竟摩那埵不?無本罪、中間罪不?……”(26/436b)

      以上例句很有代表性,此句中出現了否定詞與句末“不”同現的句式,它們的謂語部分已經使用否定詞“不”“無”,句末“不”就不再是稱代性否定詞,而是疑問語氣詞,整個“VP不”疑問句也就是是非問句。

      (二)使用表確認事實類語氣副詞的“VP不”是非問句

      這類語氣副詞在《摩訶僧祇律》中主要是“實”和“審”。

      先看“實”?!皩崱庇米鞲痹~時有“果真”“確實”等義?!赌υX僧祇律》中的兩個例句:

      (10)佛言:“呼是比丘來!”來已,佛問比丘:“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爾。世尊!”(1/233a)

      (11)即喚來已,佛以上事廣問優(yōu)陀夷:“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5/264b)

      楊永龍指出:“確認事實的‘實在句法上修飾謂語,語義上則主要與言者有關,表明說話人對命題的態(tài)度,具有明顯的主觀性。具體來說,‘實所在的句子表達一個命題,加上“實”則表明說話人對該命題真實性的確認?!雹郏?36)也就是說,“實”修飾的謂語部分是一個命題,且說話人主觀上認定其為真命題。

      “VP不”式正反問句的謂語中心是“VP不”,或者是還原后的“VP不VP”;在假設“不”已虛化的情況下,“VP不”式疑問句式則為是非問句,其謂語中心是“VP”。從邏輯來講,“VP不”或者“VP不VP”是不能構成一個命題的,更沒有真值可言,所以能被語氣副詞“實”修飾的謂語“VP不”疑問句就只能是是非問句,即“不”已經虛化了。為了更直觀地說明,我們試把例(10)用現代漢語分兩種句式說明:

      A.佛問比丘:“你果真做了這件事嗎?”回答說:“確實是這樣。世尊!”

      B.佛問比丘:“*你果真做沒做這件事?”回答說:“確實是這樣。世尊!”

      B句中,“實”(即“果真”)的主觀評注性與“VP不”結構(即“做沒做”)的非命題性齟齬,無法共存,此句就不成立。由此可見,這類“VP不”式疑問句式不能再當作正反問句來理解,只能是句末“不”虛化了的是非問句。

      “審”,“用在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的確實性,可譯作‘確實‘果真等”④(465)。同理,使用語氣副詞“審”的“VP不”式問句應視為是非問句。例如:

      (12)相問訊已,作是言:“我聞居士請僧與藥。審爾不?”答言:“爾!……”(24/425b)

      (13)共相問訊言:“我聞檀越請僧與藥。審爾不?”答言:“爾!……”(24/426a)

      另外,朱冠明指出,以“爾”(義為“是的”“對”)為肯定應答辭的問句必然是是非問句⑤。觀察以上諸句,基本均用“爾”作肯定回答,進一步驗證了它們相對應的問句是是非問句的事實。

      (三)由“是”字判斷句構成的“VP不”是非問句

      關于此類“VP不”疑問句的性質,以往討論較少,李素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判定思路,大致是:正反問句要求應答者在并列的肯定和否定形式兩方面選一個作答,回答者如果想作否定回答,就應該重復問句中的否定詞;也就是說,“是……不”正反問句的常規(guī)性否定回答應該是“不”或“不是”,如果此時“不是”還未廣泛使用,就說明問句句末“不”很可能并非“不是”的稱代,已經是語氣詞了,整個“是……不”句應該是是非問句⑥(50-54)。

      中古時期,隨著判斷詞“是”的逐漸興起,表否定判斷的形式“非是”逐漸取代“非”,但是“不是”仍然很難覓得,正如周生亞所說:“‘非‘不第二次合流是個相當緩慢的過程。當魏晉南北朝時期系詞‘是已經比較多地出現在文獻里以后,否定判斷句照樣用‘非字,很少用‘非是,‘更難找到‘不是?!雹撸?78)另外,汪維輝、胡波也指出:“不是”基本取代“非”發(fā)生在中唐時期⑧。確實,我們在《摩訶僧祇律》中雖然沒有在應答句中發(fā)現使用“非”或“非是”,但是也沒有發(fā)現其他判斷詞“是”的否定式采用“不是”,一律采用“非是”,這在很大程度上能說明“是……不”句應該是是非問句。茲舉數例如下:

      (14)使即入房中,禮已問言:“是優(yōu)波難陀不?”答言:“是……”(9/305b)

      (15)諸比丘作是念:“此是比丘尼所贊嘆食不?”(15/350b)

      (四)余論

      當然,學界還論證了其他若干類“VP不”式疑問句中的“不”已經虛化,如帶反詰副詞的反詰問句、帶測度副詞的測度問句、選擇問句選擇項句末的“不”都可以確認已經虛化了,整個句子(或分句)也就轉化為是非問句了。但是,其他大量不具有顯性標志的“VP不”式疑問句的性質仍然存在較大爭議,一部分學者認為它們依舊是正反問句,另有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大多數已經轉化為是非問句。我們傾向于前者,因為“VP不”句式本來就很容易替換成“VP耶”“VP乎”等是非疑問句句式,但是這樣,中古漢語中就不存在“VP不”式正反問句了,導致后出的“VP不VP”正反問句式的來源不好解釋。另外,在《摩訶僧祇律》中發(fā)現了這樣的句子:

      (16)復有人言:“汝知不耶?……”(23/418a)

      (17)叛布薩不叛布薩,今當知。我二十年已來,十四日布薩十四日來,十五日布薩十五日來,如是叛布薩不?叛布薩耶?尊者自知。(30/469b)

      例(16)中含有正反項并列式“知不”,同時句末又有疑問語氣詞“耶”,這就說明“不”并沒有虛化,仍是稱代否定詞。例(17)中“VP不”和“VP耶”并出,“叛布薩耶?”是非問句無疑,但是“叛布薩不?”如果仍然是是非問句就不太合理,說話人不太可能在表達一個疑問時換個疑問語氣詞再說一遍,只能說明這是兩個不同類型的疑問句,具有表達言者鄭重詢問的修辭效果。同時,此句中又有“叛布薩不叛布薩”的結構與之呼應,就此認為“叛布薩不?”處理為正反問句較妥。

      總之,在“VP不”式疑問句中,以下六種句末的“不”已經虛化,整個句子已蛻變?yōu)槭欠菃柧洌阂皇潜矸穸ǖ木渥?二是帶表確認事實類語氣副詞的句子;三是由“是”字判斷式構成的句子;四是帶反詰副詞的句子;五是帶測度副詞的句子;六是有選擇項的句子。除此之外,其他形式的“VP不”式疑問句仍以視作正反問句為宜。

      三、“VP不”正反問句的時代特征

      上古至中古時期,VP-Neg式是漢語正反問句的最主要形式。從中古時期看,VP-Neg式,尤其是“VP不”式發(fā)展成熟,占據了主流的地位。下面我們考察此句式在先秦和西漢本土文獻、東漢譯經、《三國志》及裴注、《摩訶僧祇律》中的應用情況,數據如下表⑨(222)所示:

      表? ? “VP不”疑問句在歷代文獻中的使用情況

      從歷時的角度看,“VP不”式在先秦文獻中出現次數很少,只有在戰(zhàn)國時期的睡虎地秦簡中用例相對較多,西漢時期的《史記》則進一步增多。到了中古時期,早期的東漢譯經“VP不”式正反問句的用例急劇增加,有244例,到了東晉時期的《摩訶僧祇律》更是達到789例。

      也就是說,“VP不”正反問句在漢末至六朝時期成為主要形式。另外,處于包孕地位的“VP不”結構在《摩訶僧祇律》中也沒有出現,可見這類結構經過重新分析之后已經完全轉化為獨立的正反問句,導致它在這一時期遽然增加。從共時的角度看,《摩訶僧祇律》中“VP不”式正反問句數量遠遠超過同時期本土文獻《三國志》及裴注,這是因為《摩訶僧祇律》口語性強,對話語境多,尤其是連續(xù)用正反問句發(fā)問的場景屢見不鮮。例如;

      (18)佛問比丘:“安居樂不?乞食易得不?行道如法不?安居訖已得安居衣不?諸優(yōu)婆塞數來往不?”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夏安居樂,行道如法,乞食難得,衣物不足,諸優(yōu)婆塞不數來往?!保?/257c)

      由此可見,樂于使用“VP不”式正反問句是佛典語言的一大特色。

      四、結語

      《摩訶僧祇律》中的“VP不”正反問句數量眾多,一方面反映出中古時期此種正反問句居于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反映出譯經語言對此種口語性較強疑問句的偏好。同時,中古時期部分“VP不”正反問句句末的“不”字開始虛化,逐漸轉變?yōu)槭欠菃柧?,在《摩訶僧祇律》中體現為三種:一是表否定的句子;二是帶表確認事實類語氣副詞的句子;三是由“是”字判斷式構成的句子。表現出此類疑問句的時代特征。

      注釋:

      ①本文引用的《摩訶僧祇律》來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開發(fā)的《電子佛典集成》。在引用例句時,都在其后括號內依次標明卷數、頁數和欄號,以阿拉伯數字標明卷數和頁數,以a、b、c標明欄號,如1/228c指此版本《摩訶僧祇律》的第一卷228頁的下欄。

      ②柳士鎮(zhèn).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③楊永龍.確認與強調:“實”的主觀意義和語用功能[J].當代修辭學,2018(4).

      ④董志翹,蔡鏡浩.中古虛詞語法例釋[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⑤朱冠明.關于“VP不”式疑問句中“不”的虛化[J].漢語學報,2007(4).

      ⑥李素英.中古及近代漢語疑問句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5.

      ⑦周生亞.否定副詞“非”及其否定的結構形式[A].古漢語語法論集[C].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

      ⑧汪維輝、胡波.漢語史研究中的語料使用問題——兼論系詞“是”發(fā)展成熟的時代[J].中國語文,2013(4).

      ⑨先秦和西漢本土文獻數據引自劉開驊.中古漢語疑問句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222.東漢譯經數據引自高列過.東漢佛經被動句疑問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3.

      參考文獻:

      [1]董志翹,蔡鏡浩.中古虛詞語法例釋[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465.

      [2]高列過.東漢佛經被動句疑問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3.

      [3]李素英.中古及近代漢語疑問句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5:50-54.

      [4]劉開驊.中古漢語疑問句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222.

      [5]柳士鎮(zhèn).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305-306.

      [6]汪維輝,胡波.漢語史研究中的語料使用問題——兼論系詞“是”發(fā)展成熟的時代[J].中國語文,2013(4).

      [7]楊永龍.確認與強調:“實”的主觀意義和語用功能[J].當代修辭學,2018(4).

      [8]周生亞.否定副詞“非”及其否定的結構形式[A].古漢語語法論集[C].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178.

      [9]朱冠明.關于“VP不”式疑問句中“不”的虛化[J].漢語學報,2007(4).

      罗源县| 邓州市| 会昌县| 福安市| 铁岭县| 纳雍县| 黄梅县| 霍州市| 壤塘县| 湛江市| 延吉市| 阿克陶县| 巨鹿县| 定安县| 馆陶县| 许昌市| 务川| 黎川县| 咸阳市| 临江市| 宜州市| 平山县| 乐安县| 简阳市| 敦煌市| 焉耆| 友谊县| 景谷| 柳林县| 新昌县| 望城县| 交城县| 桂东县| 常宁市| 四会市| 天全县| 江北区| 溆浦县| 剑阁县| 汝南县| 洞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