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婉瑩
摘要:研究未成年人自身的致害因素,有助于防治犯罪,保護未成年人權(quán)益。從層次上說,未成年人自身的致害因素包括應(yīng)當受譴責的致害因素、可以被指責的致害因素、無可指責的致害因素。其主要成因有未成年人內(nèi)部成因,如生理心理不成熟,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差,也有因內(nèi)部成因加劇的外因。應(yīng)當受譴責的致害因素對量刑的影響是降低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可以被譴責的致害因素對量刑的影響是根據(jù)被害人的責任輕重視情況降低犯罪人的刑事責任,無可指責的致害因素對量刑的影響是加深了犯罪人的罪責。
關(guān)鍵詞:未成年被害人;致害因素;犯罪預(yù)防
中圖分類號:D91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1-0054-03
犯罪的致害因素是指與犯罪人一方的“加害因素”相對的、僅僅來自于被害人自身方面有意或無意的易遭被害的各種因素。在被害人為未成年人的刑事犯罪案件中,因為未成年人群體的特殊性,其致害因素較之其他群體有很大不同。本文對未成年被害人致害因素加以研究,從未成年人致害因素的層次、對于司法的影響以及致害因素的成因和預(yù)防等方面進行闡釋,以期為防治犯罪,保證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參考。
一、被害人自身的致害因素與未成年被害人
(一)被害人自身的致害因素
廣義的致害因素,指一切可以使得刑事被害出現(xiàn)的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內(nèi)部和外部、社會和自然等因素。狹義的致害因素,是指與犯罪人一方的“加害因素”相對的、單獨來源于被害人本身方面故意或非故意的可能遭到被害的各種因素。①導(dǎo)致被害的因素是多樣的,外部環(huán)境和被害人自身都可能具備致害因素。但是在這些致害因素中,被害人本身的致害因素具備較高的控制可能性,加強對被害人致害因素的研究能夠更好地預(yù)防犯罪。
(二)未成年被害人
近年來,未成年人被害已經(jīng)成為亟需重視的一個問題?;谖闯赡耆巳后w的特殊性和易被害性,他們自身的致害因素相較于成年人也有所不同。筆者對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8起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quán)益的典型案例中未成年被害人自身的致害因素做了一個簡要的分類與歸納。
這8起案例涉及的致害因素主要有:(1)繼父母與未成年繼子女的特殊關(guān)系;(2)未成年幼女自身的易害性;(3)錯誤的教育方式;(4)留守兒童家庭特殊性;(5)被害人容易輕信和懼怕的心理;(6)自我保護能力較弱。從這8起案例中可以看出,未成年被害人共同的致害因素是容易輕信他人、容易急躁的心理和較差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一方面,未成年人往往因為心理上的不成熟而容易輕信他人,給犯罪人犯罪的機會。另一方面,家庭原因是未成年人受侵害不可忽視的因素。尤其是因為家庭問題導(dǎo)致未成年人過早地進入社會,大大提升了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的幾率。
未成年人具有被害的傾向性,一旦被選作犯罪人的侵害對象,被害的幾率非常高。鑒于此,對于未成年被害人自身的致害因素的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yù)防未成年人被侵害,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
二、未成年人自身的致害因素的層次
(一)應(yīng)當受譴責的致害因素
這樣的致害因素是既容易導(dǎo)致犯罪的發(fā)生,同時這個致害因素還是被害人本身的過錯導(dǎo)致的,是應(yīng)當受到譴責的因素。①之所以被害人應(yīng)當受譴責,一般是因為被害人在某種程度上推動甚至主動參與了整個事件,在犯罪中起到了主動或者互動的作用,加深了犯罪人的犯罪動機。譬如由于被害人主動挑釁而引發(fā)的暴力犯罪,在這種犯罪中,被害人的挑釁成為犯罪發(fā)生的必要條件和誘因,甚至被害人還會主動參與犯罪。由此引發(fā)的犯罪不僅使被害人受到侵害,犯罪人往往也會受到傷害。
(二)可以被指責的致害因素
這是指被害人對本身的致害因素本可以消除,卻因為自己的原因未能消除,從而成為犯罪人犯罪的有利條件。不同于第一種情況,這樣的被害人雖然沒有積極參與,卻消極配合了犯罪人,從而導(dǎo)致犯罪的發(fā)生。在現(xiàn)實案件中,這種情況占的比例較大。
比如最高人民法院給出的未成年人受侵害的8起經(jīng)典案例中的邵建非法拘禁、強奸案,邵建正是利用了未成年少女沉迷于網(wǎng)絡(luò)聊天,輕信他人,輕易將自己的個人資料泄露給網(wǎng)友的弱點,而獲取了大量未成年少女的真實身份資料,又利用她們膽小不敢求助的心理,輕而易舉地將她們約出來見面并非法拘禁實施強奸??梢哉f,此類被害人不僅給犯罪人更多的犯罪機會,還助長了他們的犯罪信心。因此,消除這種類型的致害因素對于保護未成年人有著關(guān)鍵作用。
(三)無可指責的致害因素
這是指雖然被害人提供了犯罪的客觀條件,但是這是出于其客觀狀態(tài),被害人在沒有任何故意和過失的情況下成為了被害人,客觀上為犯罪提供了便利條件。在這種情況下,被害人并沒有任何的過錯,在無辜的情況下遭受了犯罪人的不法侵害,對于犯罪的發(fā)生沒有任何的故意或過失。②
三、未成年被害人致害因素的主要成因
通過案例與分析不難看出,未成年人不但是一個弱勢群體,也是非常容易受到侵害的對象。但是未成年人的致害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過提早預(yù)防而主動消除的,做好犯罪預(yù)防工作是保障未成年人權(quán)益的有效措施。未成年人致害因素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其自身個體內(nèi)部成因
一是未成年人生理弱勢,自我保護能力差。相比于成年人,未成年人一般表現(xiàn)出個子小、力氣小、身體比較單薄等特點。他們正處于發(fā)育階段,在力量上和成年人有較大差距,在面對體格強于他們的犯罪人時很難進行自我保護。針對這樣的特點,未成年人應(yīng)當提高自己的警覺性,不給犯罪人可趁之機。家庭、學(xué)校和社會也應(yīng)當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例如不在夜晚獨自回家、不輕信陌生人、不和社會上的閑雜人等來往等等。采取這樣的措施能夠有效地隔離犯罪,使未成年人遠離犯罪人的視線。同時,未成年人應(yīng)加強鍛煉,學(xué)會自我保護,在面對犯罪人時學(xué)會隨機應(yīng)變而不是逞一時之勇。
二是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在很多未成年人受害的案件中,犯罪人都是利用未成年人涉世未深、心理不成熟、易沖動、易輕信他人的特點實施犯罪。處在兒童時期未成年人具有自理能力差、對家長的依賴性比較強、難以明辨是非的特點,這一時期的未成年人非常容易遭遇綁架、搶劫、強奸等侵害。而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則具有過于相信自己、叛逆、沖動的特點,容易成為暴力犯罪的侵害對象。
(二)因內(nèi)部成因加劇的外因
正是因為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上的弱勢,使得未成年少女甚至幼女被性侵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更令人震驚的是,這樣的案件在家庭成員之間頻發(fā)。廣東省婦聯(lián)與省檢察院對全省女童受性侵的狀況做了一次綜合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在女童為被害人的刑事犯罪中,最多也是最嚴重的情況就是遭到性侵,比例達到案件總數(shù)的75.34%。在調(diào)查取樣的三年中,性侵女童者65.74%是熟人。③
一方面,基于未成年人的自身弱點,少女和幼女具有未成年被害人的共性,也就是自我保護意識不強,自我保護能力差。很多未成年被害人在事后選擇忍氣吞聲,尤其在性侵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向他人告知被害事實并尋求幫助的可能性更低,更有甚者不知道自己被侵害。
另一方面,重組家庭和留守家庭帶來的負面作用日益顯現(xiàn),繼父、繼母與繼子女,尤其是繼父與繼女關(guān)系的特殊性成為未成年女孩受害的一大原因。重組家庭不僅給了犯罪人犯罪的便利,女孩在受害后也往往不敢尋求幫助。在留守兒童家庭中,父母常年外出,孩子常常由老人撫養(yǎng),在心理成長方面有很大欠缺,缺少父母教育和保護的孩子也更容易成為犯罪人的犯罪目標。
在針對未成年人的性侵犯罪預(yù)防上,家庭的原因是具有決定性的。首先,家庭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未成年人的警惕性,使他們有自我防范的意識。尤其在我國受傳統(tǒng)觀念等的影響,性教育非常滯后,這對于性犯罪的預(yù)防非常不利。其次,對于特殊的家庭如重組家庭和留守兒童家庭,家長更要密切關(guān)注孩子,保證未成年人的合法權(quán)益不受侵害,因為家庭成員對未成年人的傷害是更巨大也更為危險的。比起僅僅關(guān)注孩子的身體成長,身心共同成長才是更科學(xué)的。
四、未成年被害人致害因素對量刑的影響
(一)應(yīng)當受譴責的致害因素對量刑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被害人自身的致害因素往往會降低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學(xué)術(shù)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是犯罪人主觀惡性的降低。主觀惡性指的是犯罪人實施犯罪時對自己行為的態(tài)度,主觀惡性是犯罪主觀方面的內(nèi)容。④對于罪犯的定罪量刑,刑法采用的是主客觀結(jié)合的方式,不僅要考量犯罪帶來的客觀傷害結(jié)果,還要看犯罪分子的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受害者本人有較大過錯的同時也就意味著犯罪人的主觀惡性較淺,反之則說明其主觀惡性較深。
犯罪人主觀惡性的降低,使得在定罪量刑中考量犯罪人的主觀方面時,罪責被相應(yīng)減輕。而在現(xiàn)實案件中,犯罪主體的主觀惡性往往直接決定著犯罪的社會危害性。針對這一點,英國學(xué)者馬丁·瓦??嗽?jīng)指出,在犯罪實施之前,無論被害人的行為會否應(yīng)當受到譴責,只要他(她)的行為推動了犯罪人的暴力反應(yīng),犯罪人的受譴責的可能性就會適當?shù)叵陆?。?/p>
二是犯罪主體不犯罪的期待可能性降低。期待可能性指的是在實際情況中,行為人可以被期待實施合法行為。⑥誠然,在任何情況下,犯罪人不犯罪的期待可能性都不應(yīng)該消失,因為法律是道德的底線,也是公民都應(yīng)該遵守的規(guī)則。然而,真正面對被害人自身有重大過失的情形時,如果犯罪人自我控制能力消失或者下降,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可以被理解的。⑦法律不強人所難,盡管讓犯罪人不犯罪并不能算是強人所難,但是被害人的過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犯罪的可能性。
三是罪責刑相適應(yīng)原則。罪責刑相適應(yīng)指的是犯罪人的刑罰和刑事責任應(yīng)該和其行為事實相符合。⑧也就是犯罪人的刑罰與刑事責任應(yīng)該和犯罪行為和事實的嚴重性相一致。⑨被害人有故意或者過失的,也應(yīng)該負有相稱的責任。因此,在被害人有責任的情況下,二人應(yīng)當共同承擔犯罪造成的危害后果,這也就意味著犯罪主體的責任在被害人的分擔下而被降低了。雖然被害人并沒有觸犯刑法,但是犯罪人的刑罰卻會因為被害人的故意或者過失而減輕。這也體現(xiàn)了刑法的保障機能,也就是對犯罪人的合法權(quán)益予以保障,犯罪人只承擔與其犯罪行為相適應(yīng)的刑事責任。
(二)可以被譴責的致害因素對量刑的影響
未成年人因為其心智上的不成熟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差,在很大程度上誘導(dǎo)了犯罪的發(fā)生。在很多情況下,被害人自己提高防范意識、不具有僥幸心理、不輕信他人可以避免被侵害,但是卻因為自己的過失遭到侵害。
對于這一類型的致害因素對量刑的影響,目前學(xué)界并沒有做清晰的區(qū)分,而是與前一種致害因素給予相同的對待方式,即根據(jù)被害人的責任輕重視情況而降低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和前一種致害因素不同的是,這一類顯然被害人的責任較輕,相對的犯罪人的責任較重,在量刑的時候,對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影響較小。
(三)無可指責的致害因素對量刑的影響
對于這樣的情況,被害人在被侵害的過程中是無辜的、沒有罪過的,對于犯罪人的責任也就沒有任何可以減輕的余地。⑩甚至在某些案件中,正是因為犯罪人對無辜的被害人用殘忍的手段予以傷害,導(dǎo)致法院在衡量犯罪人的主觀惡性時加深了犯罪人的罪責。
五、結(jié)語
對于被害人自身致害因素的研究是預(yù)防犯罪的重要課題,消除被害人自身的致害因素相當于從根源上積極地預(yù)防犯罪。尤其對于以未成年人為侵害對象的犯罪,其提前預(yù)防更為重要。因為一旦犯罪人著手實施犯罪,犯罪既遂也就是未成年人被侵害的幾率是非常高的。對于未成年被害人自身致害因素的研究并不是為了將責任推給被害人,更不是讓他們成為犯罪人的替罪羊,而是將被害人在犯罪中起到的互動作用暴露出來,讓更多的未成年人認識到自己某些行為或者特性會誘發(fā)犯罪,是犯罪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從而降低自己遭到侵害的幾率。在此基礎(chǔ)上,可以讓更多的未成年人提早主動消除或是減輕致害因素,有效預(yù)防犯罪,以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quán)益。
注 釋:
①張建榮.論犯罪被害人的致害因素[J].學(xué)術(shù)交流,1999(4).
②黃琳.被害人過錯在量刑中的適用[D]石家莊: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xué),2014.
③數(shù)字之道112期:“未成年人遭遇性侵害”,http://news.sohu.com/s2012/sexabuse/.
④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9.
⑤龔義年.論被害人過錯與刑法寬容[J].法學(xué)雜志,2012(2).
⑥錢葉六.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引入及限定性適用[J].法學(xué)研究,2015(6).
⑦Martin Wasik.“Crime Seriousness and the Offender-Victim Relationship in Sentencing”[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8.
⑧高銘暄.刑法基本原則的司法實踐與完善[J].國家檢察官學(xué)院學(xué)報,2019(5).
⑨詹奇瑋.被害人諒解應(yīng)成為法定量刑情節(jié)[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xué)院學(xué)報,2017(1).
⑩陳聞高.論犯罪與被害的互動性——以偵查心理為視角[J].山東警察學(xué)院學(xué)報,2014(1).
參考文獻:
[1]張建榮.論被害人在刑事犯罪中的誘餌作用[J].江西行政學(xué)院學(xué)報,2006(1).
[2]張建榮.芻議未成年人被害人的致害因素[J].青年探索, 2004(1).
[3]譚志君,余陽.犯罪場語境下的被害預(yù)防[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8(5).
[4]呂曉峰,簡春林.刑事被害人過錯研究[J].法治論叢, 2009(1).
[5]蘇方元.被害人的特征論[J].法學(xué)論壇,2006(7).
[6]麻國安,余菲.對兒童被害人的援助[J].青少年犯罪問題, 2002(2).
[7]麻國安.未成年被害人權(quán)利宣言[J].青少年犯罪問題, 2007(5).
[8]駱群.論性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J].理論月刊,2015(12).
[9]譚志君,余陽.犯罪場語境下的被害預(yù)防[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