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虹
有道是:“人生何謂富,山水繞吾廬。人生何謂貴,閉戶讀我書。”如今,讀書甚為便利,然而細究之下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人卻讀得不在狀態(tài)。這種“不在狀態(tài)”有三種情形:不好讀書;讀得散漫;讀得挑剔。
“不好讀書”不難理解。面對網(wǎng)絡(luò)、手機、電視及其他種種外在環(huán)境的誘引,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對讀書提不起興致,將讀書拋諸腦后,讀屏多于讀書,看視頻多于看文字,此等情形司空見慣。
有些人盡管保持了讀書的習(xí)慣,卻“ 讀得散漫”?,F(xiàn)在,想要找一本可意的書來讀很容易,而書愈是易于到手,也就愈不易激起人們的珍視之情,于是也就讀得有一搭沒一搭,不僅在讀書節(jié)奏上疲疲沓沓,而且在讀書狀態(tài)上懶懶散散,其結(jié)果是,讀書效果不理想,讀了和沒讀一個樣。
至于“讀得挑剔”,是說有的人自視甚高,抱著“雞蛋里頭挑骨頭”的態(tài)度進行閱讀。他們挑不出作者的毛病就心里不爽,就不甘罷休,一旦找出了自認為的毛病,則沾沾自喜,覺得自己高人一籌。
北宋王安石《題張司業(yè)詩集》寫得好:“蘇州司業(yè)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如神??此茖こW钇驷?,成如容易卻艱辛?!睆埣臉犯w詩歌“看似尋?!?,實則蘊含了其嘔心瀝血、千錘百煉的艱辛,何止詩歌創(chuàng)作,盡管現(xiàn)在出版的圖書如過江之鯽,但每本書從構(gòu)思到最終面世,其中甘苦作者和出版者自知。既然每本書凝結(jié)了作者的智慧與心血,集聚了出版者的辛苦付出,那么,它們擺在那里期待向讀者吐露心扉,讀者花費金錢與精力把書請回家,就應(yīng)當“敬惜字紙”,待之以真誠。
關(guān)于讀書,作者認為適宜的狀態(tài)就是帶著感激之情,去讀每一本自己該讀的書。想一想,茫茫書海,每本走進自己閱讀視野的書,都與自己有緣,這些書潛藏了思想文化的價值,如此廉價而又恒久的恩師哪里再尋?既然如此,為什么不滿懷感激之情地接近它、走進它?
如何讓不讀書的人崇尚閱讀,逐漸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xí)慣,以及如何讀書才不至于讀得散漫,提高閱讀效率?古往今來,相關(guān)的諄諄教誨實在太多,“不好讀書”者、“讀得散漫”者唯有照方抓藥,方利于藥到病除。
此外,對“讀得挑剔”做重點剖析。鄧拓寫過一篇文章《多學(xué)少評》,“一般說來,實際動手寫一部書、做一件事情等等,是相當不易的;而袖手旁觀,評長論短,總是不大費勁的?!蔽闹信e例,即便文豪王安石對人的批評,亦常常因輕視對方,出語冒失而鬧出笑話。何況我們普通讀者,更非全知全能,所以多學(xué)少評,取人所長,補己之短,不失為值得提倡的求知態(tài)度。
《笑林廣記》載,有個書生不讀書只是玩,某天,招呼仆人拿書來,仆人相繼拿來了《文選》《漢書》《史記》,書生始終說低。旁觀者驚異,“這三種書若精通一種,足可稱其為學(xué)問高深,你全都說低,為什么?”書生答曰:“我拿書只是做枕頭罷了?!?/p>
時下,有多少人親讀之下能判別書之“高低”,識得書中三昧?而又有多少人,只是將書做了形式上的枕頭?值得深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