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學習者有定性表達的概念性遷移研究

      2020-04-26 10:01劉秋芬

      劉秋芬

      摘要:從概念性遷移角度研究中國外語學習者在回指語境中的有定性表達。通過對比兩組受試和本族語者在三種回指語境中的定冠詞the和指示代詞that選擇偏好,發(fā)現(xiàn)中國學習者普遍能夠根據(jù)語境選擇the或that表達有定性概念,但中、高級學習者的有定性表征方式選擇受到母語概念性遷移的影響,傾向于將漢語中的“那”當作唯一性[+Uniqueness]和指示性唯一[+Dem,+Uniqueness]的合取,表現(xiàn)為定冠詞the的過度使用。

      關(guān)鍵詞:概念性遷移;有定性;唯一性

      中圖分類號:H 08?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895X(2020)01-0029-07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20.01.005

      Abstract: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how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express definiteness in anaphoric con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transfer.In the research,all the subjects were required to select the best choice for expressing definiteness in three types of anaphoric contexts.The result shows that although Chinese learners as a whole are capable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 or that,both intermediate and highproficiency learners are affected by conceptual transfer since they are prone to conceptualize “na” in Mandarin as a combination of existential uniqueness and demonstrative uniqueness in English.

      Keywords:conceptual transfer;definiteness;uniqueness

      有定性是語言中普遍存在的概念,但從語法標記角度而言,它只是一個區(qū)域性特征。世界上僅有少數(shù)語言如英語、西班牙語等,存在專門用來表達有定性概念的功能詞類——冠詞,其他如漢語、日語、韓語等,大多借用兼具其他語義特征的指示代詞和物主代詞。這種語言間有定性表達方式的差異使得看似簡單的冠詞習得成為母語無冠詞學習者外語學習中的攔路虎。研究表明,即便是高水平的學習者在語言輸出中也無法避免冠詞缺失和冠詞替代錯誤的發(fā)生[1-4]。因此,不少學者試圖通過分析句法、音系、詞匯語義和概念層面的母語遷移解釋和預測定冠詞與不定冠詞間的省略和替代錯誤[5-9]。事實上,冠詞替代錯誤不僅發(fā)生在定冠詞和不定冠詞之間,Robertson對18名中國學習者的冠詞口語輸出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學習者傾向于使用指示代詞this/that代替定冠詞the[7]。Kim & Lakshmanan雖然沒有直接測試定冠詞與指示代詞的替代現(xiàn)象,但同樣提出韓語中的指示代詞ku既可用來指示(deictic use),也可用以回指,韓語學習者很可能將指示代詞ku與英語中的定冠詞the匹配[10]。Ionin等同樣調(diào)查了母語為韓語的學習者在回指語境中的定冠詞和指示代詞的選擇,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語言水平偏低的學習者傾向于將定冠詞和指示代詞混淆為一[3]。為了進一步揭示定冠詞和指示代詞之間的替代錯誤,筆者從概念性遷移角度出發(fā),調(diào)查了回指語境下中國學習者的定冠詞和指示代詞的選擇偏好,希望能夠加深對該類錯誤的理解,為定冠詞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一、文獻回顧

      (一)概念性遷移

      概念性遷移假說關(guān)注語言與思維的關(guān)系,側(cè)重描述和解釋母語基礎(chǔ)上獲得的概念知識和概念化方式對二語語言理解和產(chǎn)出的影響[11-14]。具體而言,概念性遷移包括概念遷移和概念化遷移,其中概念遷移指個體在學習母語過程中形成的存儲在大腦長時記憶中的概念會以遷移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相應(yīng)二語概念的理解和建構(gòu);在語言輸出活動中,源于不同語言背景的二語/外語學習者會使用不同的,專屬于自己語言的概念來指稱相同的事物或事件。概念化遷移則指二語使用者從長時記憶中提取的概念會在表征過程中受到母語表征方式的影響,產(chǎn)生類似于母語而區(qū)別于目標語的語言表征。作為概念性遷移假說的兩個核心構(gòu)件,概念是人類對一類基本相同或相似事物的心理表征,概念化則是人類激活既有概念并利用某一語言對其表征的認知過程。學者們普遍認為講不同語言的民族可以擁有相同的概念,這些概念既可以通過類似的方式在不同的語言中得到表征,也可以以體現(xiàn)語言獨特性的方式得以表征[15-18]。陳新仁對中國學習者書面語輸出中的光禿可數(shù)名詞的研究表明,漢語主語位置以光禿名詞短語表征類指概念的表征方式會對學習者的英語表征產(chǎn)生負面遷移[8]。張會平則發(fā)現(xiàn)漢語代詞語法概念范疇系統(tǒng)內(nèi)部的混淆是我國英語初學者寫作中代詞偏誤產(chǎn)生的原因[19]。

      (二)英漢語中的有定性概念表征

      英語中有定性的語言表征主要體現(xiàn)為定冠詞the,輔之以指示代詞、物主代詞、疑問代詞等形式。在所有這些有定性表達方式中,定冠詞the和指示代詞that關(guān)系最為密切,因為二者都由古英語中的se演變而來。在語言演化過程中,具有性數(shù)格變化的se在喪失屈折變化的同時,逐漸分化為必須修飾名詞短語的定冠詞the和有選擇的修飾名詞詞組的指示代詞that。同時,se包含的伴隨指示動作的語義預設(shè)[+Dem]逐漸被招請推理產(chǎn)生的存在對象唯一性預設(shè)[+Uniqueness]替代,開始轉(zhuǎn)變?yōu)闃擞浳ㄒ恍缘亩ü谠~并逐漸擴展到所有滿足唯一性條件的名詞環(huán)境;另一方面,that在繼承se的指示性語義預設(shè)作為基本預設(shè)的基礎(chǔ)上衍生出唯一性預設(shè),同時還保留了se有選擇地修飾名詞詞組的句法特征。因此,雖然定冠詞the和指示代詞that具有相同的核心語義特征——存在對象唯一性,但指示代詞的唯一性預設(shè)是建立在[+Dem]指示動作基礎(chǔ)上的,這意味著指示代詞以其指示性將聽者的注意力引向某一指稱對象,使其在當前交際情景或語境中得以突顯并區(qū)別于其他屬于相同或不同類別的對象,從而建立指示對象唯一性。因此,即使同時存在多個可能指稱物,指示代詞that也能以其指向性實現(xiàn)唯一對象的突顯。相比之下,定冠詞the唯一性的確立則完全依賴情景或語境中指稱物的唯一存在。

      與英語不同,漢語中雖然存在有定性概念,但卻缺少冠詞系統(tǒng)。盡管如此,Norman指出:“漢語雖然缺少冠詞,令人驚訝的是這并沒有造成任何意義上的模糊。因為自身具有有定意義的修飾語如指示代詞、物主代詞等可以對有定成分進行公開標記。”[20]160隨著對漢語指示代詞研究的深入,Li & Thompson[21],Huang等學者普遍認為漢語中的“那”在功能上最接近英語中的定冠詞the,Huang甚至提出“那”已經(jīng)開始語法化為定冠詞[22]。因此,與英語指示代詞that相比,漢語中的“那”在用法上相當于英語中的定冠詞the和指示代詞that的結(jié)合,既可以表達語篇中的存在對象唯一性,也可以指稱當前語境中突顯的唯一指稱物,它在標記有定性意義時用法更為自由。

      英漢語有定性概念表征中存在的差異可以在回指語境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xiàn),見例1至例3。

      例1?The pet shop had a dog for sale.I bought the/that dog[3].

      譯文?寵物店出售一只狗,我買了那只狗。

      例2?The curtain rose.A woman and a man came onto the stage.Then the/*that woman started singing and dancing[3].

      譯文?幕布升起來了。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來到舞臺上。然后那個女人開始唱歌跳舞。

      例3?A woman entered from stage left.Another woman entered from stage right.*The/That woman was carrying a basket of flowers[3].

      譯文?一個女人從舞臺左側(cè)登臺。另一個女人從舞臺右側(cè)登臺。那個女人手里拿著一籃子花。

      第一種情況,前文中存在唯一名詞描述,如例1,指稱物在當前語境中唯一存在,且具有較高的突顯度,既可以使用定冠詞the,也可以使用that進行限定性指稱。

      第二種情況,前文中存在兩個不同的名詞描述語,如例2中的woman和man,當需要指稱其中之一時,滿足唯一性條件,同時由于兩個名詞本身已經(jīng)構(gòu)成詞義上的對比關(guān)系,因而不需要指示性動作對其進行進一步突顯,只能使用定冠詞the。

      第三種情況,前文中出現(xiàn)相同的名詞描述,如例3,這時顯然違反了唯一性預設(shè),因此不能使用定冠詞the。但是that所具有的[+Dem]語義特征可以從兩個可能語篇指稱物中將最接近回指成分的語篇指稱物突顯出來,從而確立其唯一性,因此只能使用that。

      上述三種情況涉及的有定指稱,在對應(yīng)的中文表達中都可以使用指示代詞“那”來表達。即便如例2,在英語中只能使用定冠詞而不能使用指示代詞的語境中,漢語同樣可以使用指示代詞“那”。

      顯然,與英語相比,漢語中的有定性表達式“那”具有更寬泛的意義。一方面漢語中的“那”相當于英語中的定冠詞the,僅表達存在對象的唯一性;另一方面,“那”還相當于指示代詞that,在突顯其存在的基礎(chǔ)上表達指示對象的唯一性。鑒于英漢兩種語言在有定性概念表征上的差異,筆者認為,受到母語有定性概念化遷移的影響,中國外語學習者可能將母語中的“那”等同于英語中的the和that,在輸出英語冠詞時,隨機使用定冠詞the和指示代詞that,在前面提到的第二種語境中過度使用指示代詞that,在第三種語境中過度使用定冠詞the。

      二、實證研究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旨在調(diào)查和解釋中國學習者在回指語境中的有定性表征是否與本族語者存在顯著差異,將具體回答下面兩個問題:

      (1)不同語言水平學習者在三種回指語境中的有定性表征方式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2)不同回指語境中中國學習者和本族語者的有定性表征方式選擇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二)受試

      80名漢語受試和21名本族語者作為對照組參加了本實驗。漢語受試中,45名來自上海浦東新區(qū)高東中學高中二年級,其余35名來自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二年級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因為有三名學生是母語為維吾爾語的新疆學生,因此最終漢語受試共77名。21名本族語者來自美國一所中西部大學,其相關(guān)數(shù)據(jù)由Ionin教授提供。

      (三)測試工具

      所有受試均完成完形填空任務(wù)和選擇偏好任務(wù)。兩項任務(wù)均來自Ionin等[3]。其中完形填空滿分40分,得分在19~31分之間為中級組,得分高于31分為高級組。結(jié)果表明,77名漢語受試中54人為中級水平學習者,23人為高級水平學習者,見表1。

      選擇偏好任務(wù)在Ionin等[3]基礎(chǔ)上設(shè)計而成,由20個語篇構(gòu)成。其中12道題目測試三種回指語境中使用the和that表征有定性概念的情況;8道

      題目充當干擾項,考察不定冠詞用法。所有目標限定名詞短語均為單數(shù)。

      具體而言,選擇偏好任務(wù)中的12道測試題分別考察受試在上述三種回指語境中的有定性表征方式選擇。第一種情況,前文提及一個指稱物,下文再次提及,既可以使用定冠詞the表達存在對象唯一性,也可以使用指示代詞that表達突顯的指示對象唯一性,其中無標記的“the”更為合適。

      例4?Betsy was staying at a hotel,and didnt have anything to read.It was too early to go to bed.So she went to a bookstore,and bought a magazine.Then she came back to her hotel and read the magazine.She enjoyed it a lot[3].

      Which word is the best option for the blank?

      第二種情況,前文出現(xiàn)兩個不同的名詞描述,下文再次提及其中一個,唯一性通過前文得以確立,傾向于使用單純標記唯一性的定冠詞the。

      例5?Vicky was getting ready for a long train trip,and she wanted something to read on her trip.So she went to the library,and got out a book and a new magazine,and packed them in her bag.The next day,Vicky got on the train.She found her seat and sat down.Then,she read the book.It was really interesting[3].

      第三種情況,前文使用相同名詞指稱兩個具有不同屬性的指稱物,下文再次提及其中一個時,只有在突顯的基礎(chǔ)上才能確立其唯一性,傾向于使用指示代詞that。

      例6?Richard went to a bookstore and bought two books to read.One of the books turned out to be long and boring.But the other book had a really exciting storyline.So Richard finished that book.He read it in just one night[3].

      (四)語料收集

      漢語受試的所有測試任務(wù)都在課堂上完成,學習者先完成完形填空,而后完成選擇偏好任務(wù)。其中選擇偏好任務(wù)中的所有題目隨機排序,以防同類題目相繼出現(xiàn)造成干擾。學生被告知測試無時間限制,但所有學生都能在30分鐘內(nèi)完成。21名本族語者測試成績由Ionin教授提供。

      三、結(jié)果

      (一)三種回指語境中有定性表征方式選用情況

      圖1、2、3分別列出了三種回指語境中三組研究對象(中高級水平學習者和本族語者)的最佳答案選擇情況,由于本研究著重考察學習者的有定性表征方式選擇偏好,實驗設(shè)定的目標語境均回指有定指稱物,而不定冠詞a和數(shù)詞one均表達非定指意義,且出現(xiàn)頻率相對較低,因此將兩者合并統(tǒng)計,最終呈現(xiàn)the,that,a/one被選為最佳答案的百分比。

      從圖1、2、3可以看出,在三種回指語境中,隨著學習者語言水平的提高,他們的冠詞選擇逐步接近本族語者的表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為:在回指前文唯一指稱物的第一種回指語境(the/that均可)中,中高級水平學習者的表現(xiàn)接近于本族語者,傾向于使用定冠詞the或者指示代詞that表達有定意義(見圖1);在回指前文不同名詞描述指稱物之一的第二種回指語境(只能用the)中,中高級水平學習者普遍傾向于選用定冠詞the表達有定意義(見圖2);而在回指前文具有對比屬性的兩相同名詞描述指稱物之一的第三種情況(只能用that)中,研究對象則大多選擇使用指示代詞that表達有定意義(見圖3)。在被考察的三種有定性回指語境中,除了中級組在第二種語境中的限定詞選擇(the+that)占73%外,兩組學習者在三種語境中的限定性標記選擇(the+that)都在85%以上,說明學習者能夠判斷回指語境所蘊含的有定性意義。

      (二)回指語境對定冠詞the選用的影響

      為了進一步檢驗三種不同回指語境對受試限定性表征方式選擇的影響,筆者首先計算出三種回指語境中各組使用定冠詞the表征有定性時的百分比,結(jié)果見表2。而后按照組別和語境分別對定冠詞the的百分比進行單因素T檢驗。結(jié)果表明,除中級組在第三種回指語境中有40%的情況下選擇定冠詞the外,其他各組在三種回指語境中的定冠詞選擇都遠遠大于或小于50%的機會概率,其差異具有顯著性,說明學習者對定冠詞the和指示代詞that進行了差別化選擇。

      為了進一步了解不同回指語境對受試定冠詞the和指示代詞that選擇偏好的影響,筆者根據(jù)語境對各組的有定性表征方式選擇進行了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語境對本族語者的有定性標記選擇具有顯著影響(F(2,40)=224,p=0<0.050),Bonferroni兩兩比較檢驗表明本族語者在每兩種語境中有定性標記選擇都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第二種回指語境中的定冠詞the使用比率最高,其次是第一種回指語境,而第三種回指語境中定冠詞the的選用比率最低。而中級和高級水平學習者在三種語境中的表現(xiàn)同樣存在顯著差別(F(2,106)=29,p=0<0.050;F(2,42)=28,p=0<0.050)。Bonferroni兩兩比較檢驗表明,雖然中級組在前兩種語境中的定冠詞選擇不存在顯著差異(p=1.000>0.050),在第三種語境中卻顯著不同于第一、第二種回指語境(p=0<0.050),說明雖然第一、第二種回指語境對中級組的定冠詞選擇沒有顯著影響,然而回指前文具有對比屬性的兩相同名詞描述指稱物之一的語境,使得學習者意識到需要選擇不同于前兩種語境的有定性表征方式,說明他們雖然不如本族語者那樣敏感于第一、第二語境間細微的差別,但是卻能夠在宏觀上區(qū)分the和that。高級組的Bonferroni兩兩比較結(jié)果表明:與本族語者類似,高級組學習者在每兩種語境中的冠詞選擇都存在顯著差異,在第二種回指語境中高級組學習者比第一種語境顯著地更多使用定冠詞the,而在第三種語境中則明顯較少使用定冠詞the,說明他們能夠像本族語者那樣對定冠詞和指示代詞的使用語境差別進行區(qū)分。

      為了進一步了解中國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在三種回指語境中的有定性表征方式選擇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筆者按照語境差別對三組受試的the百分比進行了單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在第一、第二種語境中,中國學習者與本族語者不存在顯著差異(F(2,94)=0.900,p=0.410>0.050;F(2,95)=2.577,p=0.081>0.050),而在回指前文具有對比屬性的兩相同名詞描述指稱物之一的第三種語境中,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存在顯著差異(F(2,95)=6.464,p=0.002<0.050)。LSD多重比較結(jié)果表明,中、高級組(p=0.001<0.050;p=0.034<0.050)都和本族語者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在前兩種回指語境中,中國學習者的定冠詞the選用接近本族語者表現(xiàn),而在第三種語境中,學習者則傾向于過度使用本族語者極少使用的定冠詞the,且本族語者的限定性表征方式選擇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差別。

      四、討論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就語境而言,中國學習者總體上能夠察覺三種回指語境的差別,采用差別化的有定性表征方式。具體表現(xiàn)為,第二種回指語境中的有定性表征方式所占百分比最高,第一種回指語境次之,第三種回指語境最低。

      然而與本族語者相比,在第一、第二語境中,雖然中級組學習者的總體有定性表征方式選擇和本族語者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Bonferroni兩兩比較檢驗結(jié)果表明,他們并不能像本族語者那樣敏銳地根據(jù)這兩種語境中的細微差別而區(qū)別性地選擇有定表征方式。事實上,他們在這兩種語境中的定冠詞使用百分比均低于本族語者,說明他們比本族語者更多地使用指示代詞that。換言之,在定冠詞the為最佳選擇的語境中,中級組學習者存在過度使用指示代詞that的傾向,只不過這種傾向并沒有達到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差別。另一方面,該組學習者能夠較好地區(qū)分前兩種語境和第三種語境之間的區(qū)別。但是中級組在第三種語境中的定冠詞選擇百分比為40%,與50%的隨機概率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這些學習者在該語境中隨機替換使用定冠詞the和指示代詞that,在有定性表征方式選擇上仍然存在較大的隨機性,從而造成該語境中定冠詞the的過度使用。綜合來看,該組學習者能夠覺察回指語境所蘊含的有定意義,并且選擇定冠詞the作為有定性的主要表征方式,這一點從三種語境下定冠詞the的高百分比可以看出。但是他們在第一、第二語境中出現(xiàn)的過度使用指示代詞that的傾向,以及在第三種語境中對定冠詞the和指示代詞that的隨機選擇,恰恰說明中國學習者將漢語中的“那”等同于英語中的the和that,因此在選擇有定性表征方式時隨機地從兩個英語詞項中選擇其中之一,結(jié)果造成定冠詞the的過度使用,說明他們還不能區(qū)分該語境中定冠詞the和指示代詞that的用法,證明了概念化遷移作用的存在。

      相比之下,高級組在三種回指語境中的限定性表征方式選擇不僅都顯著不同于50%的機會概率,而且重復測試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類似于本族語者,高級組能夠在三種不同回指語境中選擇具有統(tǒng)計意義差別的限定性表征方式,說明高級組學習者能夠根據(jù)語境差異區(qū)別使用定冠詞the和指示代詞that。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類似于中級組學習者,高級組在第一、第二語境中同樣存在比本族語者更多使用指示代詞that的現(xiàn)象,盡管這種現(xiàn)象沒有達到顯著水平;另一方面,LSD多重比較結(jié)果表明,高級組在第三種語境中的有定性表征方式選擇,與本族語者之間仍然存在顯著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過多使用定冠詞the,說明和中級組一樣,高級組同樣受到概念化遷移的影響,但是和中級組相比,高級組已經(jīng)不再隨機地從the/that之間選擇,而是按照語境要求更多地使用目標限定詞形式that,說明隨著學習者語言水平的提高,其對有定性的概念化表征逐漸接近本族語者。

      綜上所述,母語為漢語的中國學習者在第一、第二回指語境中能夠像本族語者那樣選用定冠詞the表征有定性概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他們的偏好選擇中存在過多使用指示代詞that的現(xiàn)象,這與Robertson[7]的發(fā)現(xiàn)相一致,盡管這種過度使用并未達到顯著水平。在第三種回指語境中,雖然高級組學習者不再像中級組那樣隨機選用定冠詞the和指示代詞that,但是兩組學習者的選擇都和本族語者存在顯著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定冠詞the的過度使用,說明他們未能擺脫母語中限定性概念化表征的影響,將漢語中的“那”當作唯一性[+Uniqueness]和指示性唯一[+Dem,+Uniqueness]的合取。但從整體趨勢來看,兩組學習者的限定性表征方式選擇和本族語者表現(xiàn)是一致的,而高級組的表現(xiàn)則進一步表明,隨著學習者語言水平的提高,他們能夠根據(jù)語境區(qū)分定冠詞the和指示代詞that在回指語境中的用法差別,從而驗證了Ionin等[3]對母語為韓語學習者的有定性表征方式選擇的結(jié)論。

      五、結(jié)束語

      本研究以概念性遷移為理論出發(fā)點,主要考察了母語為漢語的學習者在回指語境中的有定性表征方式偏好選擇。結(jié)果表明,在回指前文唯一指稱物和回指前文兩個指稱物之一的語境中(即回指唯一存在的對象時),中國學習者能夠像本族語者那樣正確使用定冠詞the,但是存在過多使用指示代詞that的傾向。在回指前文具有對比屬性的兩相同名詞描述指稱物之一的回指語境中(即在指稱因為突顯而變得唯一的指示對象時),學習者傾向于過度使用本族語者極少使用的定冠詞the。表明漢語中的有定性概念表征“那”,其無區(qū)分地標記存在對象唯一性和指示對象唯一性的概念表征方式對學習者在回指語境中的英語有定性表征方式產(chǎn)生了負面遷移。但是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學習者能夠逐漸克服概念性遷移的作用,習得英文的有定性表征方式,根據(jù)語境區(qū)分the和that。本項研究區(qū)別于以往關(guān)注冠詞系統(tǒng)內(nèi)部替代錯誤的研究,從概念層面探討了定冠詞和指示代詞間的替代錯誤,擴展了人們對有定性表達方式的認識,也加深了對冠詞產(chǎn)出變異性的認識,有助于提高冠詞教學和習得的成效。

      參考文獻:

      [1]?MASTER P.The English article system:acquisition,function,and pedagogy[J].System,1997,25(2):215-232.

      [2]?LIU D L,GLEASON J L.Acquisition of the article the by 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an analysis of four nongeneric use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2,24(1):1-26.

      [3]?IONIN T,BAEK S,KIM E,et al.Thats not so different from the:definite and demonstrative descrip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12,28(1):69-101.

      [4]?閆莉莉.中國學生英語冠詞習得初探——一項基于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的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35(3):210-214.

      [5]?GOAD H,WHITE L.Ultimate attainment of L2 inflection:effects of L1 prosodic structure[C]∥FOSTERCOHEN S H,SHARWOOD S M,SORACE A,et al.EUROSLA Yearbook 4.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4:119-145.

      [6]?TRENKIC D.Variability in second language article production:beyond the representational deficit vs.processing constraints debate[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7,23(3):289-327.

      [7]?ROBERTSON D.Variability in the use of the English article system by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0,16(2):135-72.

      [8]?陳新仁.中國學生二語產(chǎn)出中的光禿可數(shù)名詞短語——概念認知與語言表征[J].外語研究,2010(1):15-20.

      [9]?楊梅.中國學習者英語冠詞的二語產(chǎn)出——關(guān)于音韻遷移假說的實證檢驗[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44(1):65-79.

      [10]?KIM L K,LAKSHMANAN U.The processing role of the article choice parameter:evidence from L2 learners of English[C]∥GARCAMAYO P,HAWKIN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Articles:Empirical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9:87-113.

      [11]?JARVIS S.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nceptual transfer[J].Vig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7(4):43-71.

      [12]?JARVIS S.Conceptual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effects in categorization and construal[J].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2011,14(1):1-8.

      [13]?ODLIN T.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and conceptual transfer:what are the concepts?[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5,25:3-25.

      [14]?ODLIN T.Conceptual transfer and meaning extensions[C]∥ROBINSON P,ELLIS N C.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ondon:Routledge,2008:206-340.

      [15]?LYONS J.Deixis as the source of reference[C]∥KEENAN E L.Formal Semantics of Natural 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61-83.

      [16]?SLOBIN D I.Learning to think for speaking:native language,cognition,and rhetorical style[J].Pragmatics,1991,1(1):7-25.

      [17]?LEVELT W J M.Speaking: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M].Cambridge:MIT Press,1989.

      [18]?VON STUTTERHEIM C,NSE R.Processes of conceptualization in language production:languagespecific perspectives and event construal[J].Linguistics,2003,41(5):851-881.

      [19]?張會平.概念遷移視角下中國英語初學者代詞混淆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18,41(3):389-399.

      [20]?NORMAN J.Chine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21]?LI C N,THOMPSON S A.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

      [22]?HUANG S F.The emergence of a grammatical category definite article in spoke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31(4):77-94.

      (編輯:朱渭波)

      介休市| 漠河县| 科技| 威信县| 桓仁| 铜鼓县| 遂昌县| 永胜县| 日土县| 平定县| 诏安县| 江安县| 芦溪县| 余干县| 姜堰市| 乐平市| 仙桃市| 延庆县| 麻栗坡县| 墨竹工卡县| 龙泉市| 绥德县| 宜章县| 肇东市| 浦县| 樟树市| 长顺县| 满洲里市| 鸡泽县| 都江堰市| 五华县| 扬州市| 东乡| 泰州市| 都兰县| 修文县| 孝感市| 黑山县| 乃东县| 怀化市| 栾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