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好文學(xué)和歷史,因而每到一處,都會尋找前人的足跡,追憶前人的過往,感受先賢之德,品味歷史滄桑,靜思人生體悟。數(shù)年前,我曾到西充一游,西充之景,西充之情,西充之悟,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久久難以忘懷。當我打開自己陳舊的筆記本時,望著跳動的文字,我的思緒再一次回到了西充的漫游之中。
我漫游的第一站便是紀信廣場,氣勢恢宏的群雕再現(xiàn)了紀信當年舍身護主,助漢王逃出生天的悲壯故事。《史記》中,關(guān)于紀信的筆墨雖然不多,卻為讀者勾勒出了一個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來到西充,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人們對于這位英雄的崇敬和緬懷。廣場中央群馬奔騰,紀信忠義護主的形象栩栩如生,我凝視著紀信救主的浮雕緩緩前進,漸漸地我閉上了眼睛,仿佛回到了數(shù)千年前,回到了紀信慷慨赴死的那天。當我睜開眼時,我看到了紀信慷慨赴死的偉岸形象,雖遭火刑,依是面色不改,慷慨就義。紀信雖亡,他的愛國之舉卻依然在西充縣傳承著。當我在紀信廣場漫游時,不時會有當?shù)厝私o游客講述紀信的故事,傳承紀信的精神。廣場的東側(cè)建有毛澤東、馬克思等偉人的群像,與廣場中央的紀信群像交相輝映,展現(xiàn)了西充人民既緬懷歷史,傳承紀信精神,又與時俱進,跟隨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帶著對紀信的崇敬,帶著對紀信廣場的感悟,我漫游西充的第一站,便以一首《吊紀信》作結(jié)。
《吊紀信》
李代桃僵生死置,忠魂千載傳西充。
夏來春去人多謁,美譽連綿偉業(yè)崇。
我漫游的第二站是圭心寺,我曾經(jīng)到過供奉佛骨舍利的法門寺,聆聽過法門寺的古剎佛音;我曾經(jīng)游歷過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經(jīng)文的草堂寺,于草堂煙霧中,虔誠感懷;我曾經(jīng)閱經(jīng)文而神游東林佛寺,在神思體悟中,感受到了凈土祖庭的幽靜。圭心寺建于始初唐,為佛教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禪師曾經(jīng)修行的道場。其清幽靜謐,佛音空靈,令人須臾間忘卻世間喧囂,進入了無染而澄澈的空明世界。寺前,千年古榕令人駐足細視,盡管歷經(jīng)無數(shù)風(fēng)雨磨難,但這棵千年古榕依然蒼翠挺拔,枝繁葉茂,微風(fēng)中,古榕的樹葉與樹枝沙沙作響,仿佛訴說著古剎的興衰過往。青山作曲,綠水放歌,寺中的建筑徜徉在佛音的普度之中。石獅、石像莊嚴而栩栩如生,一筆一畫間,都透出佛門的印記。壁畫連綿,普度眾生,觀之而雜念漸消,善念愈濃。當我離開之時,寺中響起了空靈的鐘聲,在陣陣鐘聲中,我進一步體悟到了人生之理。人生恍如白駒過隙,向善從善,靜心而體悟生活,方可得世間之妙悟。圭心一入,茅塞頓開;圭心一入,疲憊頓無;圭心一入,神思頓悟。在華嚴宗佛音的洗禮之下,我離開了圭心寺,開始了自己西充漫游的第三站。
我漫游的第三站是張瀾故里,張瀾故里由六部分組成。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表方廣場中簡單而又樸素的張瀾雕像,雕像極為形象地描繪出了張瀾艱苦樸素,為國為民的特點。雕像底座波瀾起伏的花紋惟妙惟肖,仿佛在講述著張瀾波瀾壯闊的一生。瞻仰完雕像后,我繼續(xù)向前,來到了民盟中央林。林中群梅起舞,用自己遒勁的筆法在蒼穹中繪制不慕富貴,甘為清苦,天下為公,兼濟天下的詩篇。通過一旁的解說,我才得知,民盟中央林中所種的梅花有二十余種之多。尋著梅花之香,置身于梅林之中,梅花的清香令人神清氣爽。緩緩而行,接下來到了民盟陳列館,在翔實的影視及文字資料的熏陶下,我重溫了民盟艱辛而又充滿意義的奮斗史,政治覺悟也獲得了很大的提升。民盟之歷史絕非簡單的一篇文章可以說得清的,它需要我們?nèi)ジ形?,去品味,去傳承?/p>
青蓮池與張瀾故居是我接下來漫游的兩站,青蓮池與張瀾故居緊密相連,出民盟陳列館,便可看見兩旁清澈的池塘,種滿青蓮,這便是青蓮池。青蓮池盡管面積不大,但是清澈的湖水和滿池的青蓮給人以啟發(fā)和教育。來到這的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誦出周敦頤《愛蓮說》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張瀾的一生便是如此,雖歷經(jīng)磨難,卻甘于清貧,為西充人民,為中國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青蓮池后,便是張瀾故居,青山環(huán)繞,翠竹為友,環(huán)境幽靜,在這個典型的川北特色建筑群中,我們依稀可見張瀾昔日縱筆疾書的身影。
游歷完青蓮池和張瀾故居,我的行程也即將結(jié)束,盡管西充的風(fēng)土人情讓我流連忘返,但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不得不離開了。帶著這份不舍,我最后漫游了竹林書院。相傳張瀾之父曾在此處設(shè)壇授業(yè),講壇早已不再,但竹林的瑯瑯讀書聲卻至今未絕。
西充之游,短暫而意義頗深。合上筆記本,我的耳邊又回蕩起了當年離別時寫下的那首《西充》。
《西充》
靜謐山林古蘊存,華嚴五祖廣山門。
法音入耳聞新悟,問道圭心溯本源。
起舞梅林真傲骨,青蓮不染世稱言。
竹林再起流連意,空谷長鳴月下奔。
作者簡介:陳寧波,男,文學(xué)愛好者,《詩刊》子曰詩社社員,淥水詩社社員,藍溪詩社社員,華夏文史哲研究委員會中和學(xué)術(shù)文化促進中心常務(wù)理事,作品見于《上海詩詞》《太白樓詩詞》《巴彥淖爾詩詞》《三原詩詞》《暮雪詩刊》《儋州文苑》《秦風(fēng)》《雍州詩刊》《兵團日報》《海華都市報》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