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費心機(jī),創(chuàng)造世界。它創(chuàng)造了人間,還安排了一處勝境。它選中皖南山區(qū)。它是大手筆,用火山噴發(fā)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圍一百二十公里,面積千余平方公里的一個渾圓的區(qū)域里,分布了這么多花崗巖的山峰。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這些朱砂的,丹紅的,紫靄色的群峰,前擁后簇,高矮參差。三個主峰,高風(fēng)峻骨,鼎足而立,撐起青天。
…………
白露之晨,我們從溫泉賓館出發(fā),經(jīng)人字瀑,看到了前人的登山之途,五百級羅漢級。這是在兩大瀑布奔瀉而下的光滑的峭壁上琢鑿出來的石級,沒有扶手,僅可托足,果然驚險。但我們現(xiàn)在并不需要從這兒登山。另外有比較平緩的,相當(dāng)寬闊的石級從瀑布旁側(cè)的山林間,一路往上鋪砌。我們甚至還經(jīng)過了一段公路,只是它還沒有修成。一路總有石級。裝在險峻地方的鐵欄桿很結(jié)實;紅漆了,更美觀。林業(yè)學(xué)校在名貴樹木上懸掛小牌子,寫著樹名和它們的拉丁學(xué)名,像公園里那樣的。
過了立馬亭,龍蟠坡,到半山寺,便見天都峰挺立在前,雄峻難以攀登。這時山路漸漸的陡削,我們快到達(dá)那人間與勝境的最后邊界線了。
然而,現(xiàn)在這邊界線的道路全是石級鋪砌的了,相當(dāng)寬闊,直到天都峰趾。仰頭看吧!天都峰,果然像過去的旅行家所描寫的“卓絕云際”。他們來到這里時,莫不“心甚欲往”。可是“客怨,仆泣”,他們都被勸阻了?!安豢缮希酥埂?,他們沒上去。方夜在他的《小游記》中寫道“天都險莫能上。自普門師躡其頂,繼之者惟云水僧一十八人集月夜登之,歸而幾墮崖者已四。又次為李匡臺,登而其仆亦墮險幾斃。自后遂無至者。近踵其險而至者,惟余侶耳?!?/p>
那時上天都確實險。但現(xiàn)今我們面前,已有了上天的云梯。一條鳥道,像繩梯從上空落下來。它似乎是無窮盡的石級,等我們?nèi)ヅ实?。它陡則陡矣,累亦累人,卻并不可怕。石級是不為不寬闊的,兩旁還有石欄,中間掛鐵索,保護(hù)你。我們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便已到了最險處的鯽魚背。
那是一條石梁,兩旁削壁千仞。石梁狹仄,中間斷卻。方夜到此,“稍栗”。我們卻無可戰(zhàn)栗,因為鯽魚背上也有石欄和鐵索在衛(wèi)護(hù)我們。這也化險為夷了。
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為最險的地方,鯽魚背,閻王坡,小心壁等等,今天已不再是艱險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我們一行人全到了天都峰頂。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黃山奇景,盡踏足下。
(選自徐遲《黃山記》。題目為編者加)
讀有所思
選文出自徐遲的名篇《黃山記》。作者從五百級羅漢級寫起,移步換景,重點描繪了天都峰的景色。其中數(shù)處引用了古人的文字,突出黃山之險,特別是天都峰之險。古文的引用和作者感受的切入,使地理的客觀描述變成了作者的主觀感受。就連黃山的懸崖峭壁、艱難道路,也被他想象成造物者是有意“把通入人間勝境的道路全部切斷”,有意讓讀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地形的介紹,而是領(lǐng)略造物者的匠心。
思有所悟
由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移步換景法”非常適用于寫游記或參觀記。描寫景物時,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變換,不斷地展現(xiàn)新畫面。那我們該如何運(yùn)用移步換景法寫作呢?
1.采用移步換景法描寫景物時,首先要把觀察點的變換交代清楚。這樣,讀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覽或參觀的路線。
2.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見到的景物具體地展現(xiàn)出來,使讀者看到一幅幅絢麗多彩、內(nèi)容豐富的生動畫面。具體寫作時,要注意圍繞中心展開,這樣可以避免給人凌亂的感覺。還要將看到的畫面進(jìn)行精心剪裁,去粗取精,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繪出來。
3.適當(dāng)?shù)卦谛形闹姓归_聯(lián)想和想象,拓展表現(xiàn)空間,豐富習(xí)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