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云(上海大學 上海美術學院,上海 200040)
“維也納學派”概念的提出得益于施洛塞爾在他出版的《維也納藝術史學派》一書中,按歷史的順序將維也納不同時段的學者按照藝術史學的分析做了分類描述:史前階段和創(chuàng)始人(伯姆、艾特爾貝格爾為代表)、中世紀時期(陶辛為代表)、文藝復興時期(維克霍夫為代表)、巴洛克階段(李格爾、德沃夏克、施洛塞爾為代表)。他們開創(chuàng)并發(fā)展了在奧地利100年之久的德語精神史和科學史,不僅在美術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論上有突出貢獻,而且影響范圍還涉及到語言學、心理學、考古學、博物館學等方面。其中,李格爾除了在美術史學的研究起到很大推動作用,更是影響了本雅明以及俄國形式主義者的文藝批評。
維克霍夫的兩位導師艾特爾貝格爾、陶辛對他研究文獻學、語言學、古典考古學產生深刻的學術影響,尤其是陶辛對于審美判斷的否定,也就是強調美學與藝術史分離,和對實證科學的提倡是維克霍夫的重要思想來源。另外,西克爾所研究的古書文學倡導美術史家了解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不同時期的文書風格,強調“自然科學”的觀點,哲學—歷史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莫雷利作為維克霍夫的第三位老師,盡管起初是由陶辛將他的自然科學主義研究方法從意大利介紹到維也納,但維克霍夫是他最忠實的布道者,他將源于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與文獻批判法相結合,來分析視覺材料。他認為風格分析并不能達到一種科學的精確度,而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引入使文獻材料來佐證藝術品的真?zhèn)?、年代等。莫雷利的科學鑒定法為形式分析奠定基礎,影響了維克霍夫,尤其是李格爾、沃爾夫林等維也納學派美術史家。(圖1)
圖1 影響維克霍夫的學者(來源:原創(chuàng))
李格爾是艾特爾貝格爾、陶辛兩位學者除維克霍夫以外的另一位學生,也是維克霍夫的同事和后輩。李格爾在心理學上受布倫塔諾、齊美爾曼等學者的影響,這一點可以見于他提出的觸覺—視覺的知覺心理學觀念。李格爾理論的哲學基礎建立在謝林、赫爾巴特的形式主義、康德、黑格的爾絕對精神和世界觀等基礎上。在歷史研究方面,李格爾吸收了比迪格爾通史學研究,因而將研究范圍擴大到這個視覺藝術論述了古埃及直至早期中世紀的發(fā)展歷程,西克爾的哲學—歷史學派研究和古書研究的思想,利用古代地形學和古籍知識為背景。李格爾以經驗主義的方法將歷史加以整合來研究視知覺問題。(圖2)
圖2 李格爾理論來源(來源:原創(chuàng))
與維克霍夫繼承的陶辛和莫雷利所持的實證主義觀點所對立的是李格爾受齊美爾曼影響所提出的“藝術意志”一詞,它是一個準美學的觀念。維克霍夫對審美判斷的抵觸顯示出他反對美學的觀念,這來源于他的導師陶辛的論點“藝術史的目標并不是要進行審美判斷而是要發(fā)掘歷史事實,這些事實將成為歸納研究的原始材料……”。而李格爾提出“創(chuàng)造性藝術觀念”,即藝術意志推動著藝術風格的演變,繼而從內部解釋使美術史成為真正獨立的學科并且推翻桑佩爾的物質主義觀點:一種將藝術發(fā)展歸因于材料與技術,而不是獨立的人類觀念的驅動力。維克霍夫致力于將美術史置于科學基礎上,而李格爾反對模仿科學的方法和理論尋求客觀性,而他提出的術語“藝術意志”既吸收了浪漫主義美學理論,又是建立在客觀性基礎上的,這個概念來源于施納澤,他將人類心靈看作是藝術作品的直接性決定因素,人的主觀解釋基于個人意志和觀者的知覺。此外,維克霍夫的風格分析涉及的自然主義與錯覺主義不僅方法不同,所體現(xiàn)的觀念也不一樣,它們相互并存也相互發(fā)明,而李格爾采用的風格分析具有結構性的特點,如觸覺—視覺、空間—時間、遠觀—近觀。不僅如此,維克霍夫對羅馬帝國藝術的研究是李格爾研究古代晚期藝術的出發(fā)點,維克霍夫認為希臘、羅馬的起源是各自獨立的,早期基督教藝術所具有的連續(xù)性敘事風格與錯覺主義的結合其實來源于羅馬藝術的傳統(tǒng),以此來證明羅馬藝術并不是希臘藝術發(fā)展的衰落期。李格爾肯定了維克霍夫提倡不能再以古典藝術的方式來看待羅馬晚期藝術,繼而提出“維克霍夫最終沉湎于災變理論,這不可避免地迫使他遁入‘蠻族化’的觀念”,他認為溫克爾曼對“衰落期”的重新評價不徹底,他糾正道“不存在退化或中止,只有連續(xù)不斷的進步”,羅馬晚期藝術雖然破壞了一些古典法則,這個時期呈現(xiàn)非古典的審美取向和藝術形式,但它起到了向視覺、空間等發(fā)展的過渡作用。(圖3)
圖3 維李二人的理論、方法異同點
維克霍夫致力于將美術史置于科學基礎上,他對審美判斷的抵觸顯示出他反對美學的觀念,李格爾受齊美爾曼影響所提出的“藝術意志”一詞,它是一個準美學的觀念,他反對模仿科學的方法和理論尋求客觀性,提出了“創(chuàng)造性藝術觀念,”即藝術意志推動者藝術風格的演變,從內部解釋使美術史成為真正獨立的學科。此外,維克霍夫的風格分析涉及的自然主義與錯覺主義不僅方法不同,所體現(xiàn)的觀念也不一樣,它們相互并存也相互發(fā)明,而李格爾采用的風格分析具有結構性的特點,他開創(chuàng)性地指出美術史發(fā)展是一條從觸覺—視覺的線性發(fā)展過程。雖然兩人理論來源和采用的方法有諸多不同,但維克霍夫對羅馬帝國藝術的研究是李格爾研究古代晚期藝術的出發(fā)點,但在對羅馬晚期藝術評價的道路上走得更深、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