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武芳 高星云
押題理由
作為中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必須具備的重要素養(yǎng)之一。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中,問題解決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可能是你不得不作出的“選擇與放棄”,也可能是你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戰(zhàn)勝了它們,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從某種意義上說,解決問題的能力關乎個人的成長,也關乎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中小學教材編者一向重視編排關于問題解決方面的篇目。不說《烏鴉喝水》《小馬過河》,也不說《河中石獸》《統(tǒng)籌方法》《真理誕生在一百個問號之后》,單說《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諫太宗十思疏》就教給人們要深思慎取,實地考察,注意抓源頭等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來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命題趨勢
回顧以往高考題目,圍繞問題解決方面來命題的案例依稀可找到佐證:2008年江蘇卷高考作文“好奇心”從善問的角度指向問題解決,2012年安徽卷高考作文“請不用時將梯子橫放”從探究問題根源的角度指向問題解決,2014年江西卷高考作文“課內外學習探究”從方式角度指向問題解決,2014年湖南高考作文“大樹也想去旅行”從方法角度指向問題解決,等等。命題人希望借助高考作文引領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謂用心良苦。因此,2020年高考作文可能再次出現這一主題,考生可以從“敢于發(fā)現問題”“善于解決問題”這兩個角度備考。
核心考點: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動力;想象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科學無死角,探求無止境;科學沒有捷徑,探求要有毅力;敢于大膽想象,勇于實踐求證;探求者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寧可在嘗試中失敗,也不在保守中守成。
押題方向
閱讀下面的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砸破水缸,“放水”救人,歷來被贊為聰明之舉;往樹洞里灌水,讓滾入樹洞的球浮出來,也堪稱機智的做法;讀書碰到難懂的長句時,刪去枝蔓,則頓時領悟;解難解的幾何題,卻往往要先“加上”輔助線,才能豁然開朗……
讀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啟示和體會,請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擬題目,自選文體;不要套做,不得抄襲。
審題立意:
材料分述了四個句子,列舉了四件事,其關鍵詞有“放水”——“聰明”,“灌水”——“機智”,“刪去枝蔓”——“頓時領悟”,“加上”(輔助線)——“豁然開朗”。這其中包含著什么共同點和規(guī)律呢?即做事得先看情況,不能用死板的做法去硬套,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社會是復雜多變的,世界也是復雜多變的,要用“放水能夠解決問題”“灌水能夠解決問題”“刪去枝蔓解決問題”“加上輔助線解決問題”等聰明之舉,機智辦事。只有看準對象,對癥下藥,尋求最合適的解決方法,才能圓滿解決問題,否則就會處處碰壁。
若寫議論文,考生應在開篇緊扣材料,直奔主題,提出觀點“解決問題才是真理”;接著分析“解決問題”的實質是“素質”與“能力”,再進一步指出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途徑和方法:要有懷疑精神,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要有實地考察精神;最后發(fā)出呼吁,呼應全文,解決問題,實現中國夢。
延伸訓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近年來發(fā)生的橋梁倒塌事故,大都是貨車超載所致,超載引發(fā)的交通事故,已占到全部貨車事故八成左右。治理貨車超載已經30年,30年來治理超載的規(guī)定越來越嚴,但超載現象也越來越多。車禍猛如虎,貨車是公路上的龐然大物,大貨車超載是車禍的主要原因,如江蘇無錫橋梁側翻事故就是由載重達180多噸的大貨車造成的,這樣的重量即使再堅固的橋梁也不堪重壓。
治理貨車超載卻越治越超,漏洞究竟在哪里?如何解決貨車超載問題?請就以上問題給交警、企業(yè)、大貨車司機或當地政府寫一封信,表明你的觀點,闡述你的看法,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明確收信人,統(tǒng)一以“鄭毅”為寫信人,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審題立意:
要寫好本次作文,除了要明確題目所規(guī)定的具體寫作任務外,最為關鍵的是要明確超載屢禁不止的問題出在哪里,交警、企業(yè)、大貨車司機以及當地政府在超載事故中各要承擔怎樣的責任。只有發(fā)現問題所在,才能針對要害發(fā)表看法,對癥下藥,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作文可以根據以上問題,給四類對象寫信,談看法,提建議。給交警寫信,可以有如下看法和建議:把超載貨車擋在路外;交警的職責是處理事故,更是消滅事故,等等。給當地政府寫信,可以有如下看法和建議:在法規(guī)制定上用心,在管理落實上用功;政府不能只做仲裁者,更要成為責任人,等等。給駕駛員寫信,可以有如下看法和建議:規(guī)則就是生命線;僥幸心理是顆大毒瘤,等等。給企業(yè)寫信,可以有如下看法和建議:逼人違法是更大的違法,等等。
佳作賞讀
解決問題才是真理
◎張志鵬
為了救人,司馬光必須破缸“放水”;為了取球,我們必須往樹洞里“灌水”;難懂的長句,“刪去”枝蔓則可領悟;難解的算術題,“加上”輔助線才明朗……這一“放”一“灌”,一“刪”一“加”,表面是雜亂無章,矛盾重重,可卻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不管是白貓黑貓,能捉到老鼠的才是好貓”——解決問題才是真理。
解決問題是一種核心素養(yǎng),是一種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在我們身邊,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不少同學整天忙著做“課后練習”“單元測試”“升學練兵”,習題做了好幾本,但學習水平總不見提高,考試成績也總是不夠理想,這是為什么?為什么勤勞沒有換來應有的成績?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知識,不僅僅需要理解和記憶,更應該解決知識的轉化問題。就像皮球掉進了樹洞里,你若一天到晚守株待兔,就算24小時不睡覺,皮球也不會自動出來。因為你看似“勤勞”蹲守,實則沒有解決問題,沒有這種核心素養(yǎng)與能力。可見,解決問題是多么重要的能力。
怎么去培養(yǎng)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呢?首先,我們應該有懷疑精神,學會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宋代大儒朱熹曾說:“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不疑則不進。”只有會質疑,才能有進步。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曾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眮喞锸慷嗟抡f:“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迸nD、瓦特、愛因斯坦……哪一個不是因為“愛問”而成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問到底》的詩中寫道:“天地是個悶葫蘆,悶葫蘆里有妙理。您不問它,您怕它;它一被問,它怕您。您若愿意問問看,一問直須問到底?!彼凇睹渴聠枴分袑懙溃骸鞍l(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彼哉f,問得好、問得巧,再加上努力研究,自然就能輕松解決難題。
解決問題還要學會創(chuàng)新思維,突破思維定式。問題之所以難解決,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換一種方式去思考。就像一些腦筋急轉彎的題目一樣,例如“什么布不能剪?”這里的“布”是瀑布,但我們的思維定式卻引入“布匹”,自然難以解決問題。授人以魚,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教師教書育人,這一點尤為重要。
解決問題更要常常實地考察?!皼]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睂嵉乜疾煺{研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蘇軾為了探明石鐘山命名由來,深夜考察石鐘山;毛澤東為了解決對農民運動的迷惑,走村串戶搞調研;習近平總書記為了制定扶貧攻堅政策,常年奔波,實地考察;我們做各種科學試驗,也同樣是為了解決問題,得出真理。
達爾文有句名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紛紛擾擾世間事,解決問題才是真。讓我們一起正視問題,創(chuàng)新思維,各個擊破,解決各類人生難題,共同實現我們的中國夢,貢獻出自己的光和熱吧!
這是一篇值得點贊的好文章,具體表現為:一是扣材緊密,立意新穎??忌o扣材料里的一“放”一“灌”一“刪”一“加”貌似矛盾的觀點,提煉出一個新穎的立意,即“解決問題才是真理”,見解頗新。二是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忌_篇直奔主題,提出觀點;接著分析“解決問題”的實質是“素質”與“能力”,再進一步指出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具體而微;最后發(fā)出呼吁,呼應全文宗旨。三是旁征博引,異彩紛呈。全文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等論據,既讓論點可信,更增添了文采,具有可讀性和啟發(fā)性。